超微针刀治疗项背肌筋膜炎86例

2013-01-24 03:58陈选宁奚海翔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5期
关键词:肌筋条索膜炎

张 栋 程 维 陈选宁 甘 宁 杨 欢 奚海翔 张 巍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

颈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情反复,久治难愈,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工作习惯的改变,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1]。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由胡超伟主任研制的超微针刀备受关注,超微针刀疗法对颈背肌筋膜炎也有独特的疗效。笔者采用超微针刀疗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86例,均符合项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3]:常有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肩背部疼痛,为自发性局部酸痛、钝痛或难以忍受的剧痛;在局部有明显压痛的同时伴有弥漫性疼痛;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肩背部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可触及局部有硬结或条索带;肩背部活动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排除颈椎病、肩周炎、细菌性炎症等其他疾病。其中男性34例,女性52例;年龄22~63岁,平均(43.25±7.83)岁;病程3个月至14年,平均(8.40±3.53)年。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暴露治疗部位,双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按压局部选痛点、结节或条索处,取坐位时头稍向前倾,常规消毒,选用0.5 mm 超微针刀,双手或单手进针,针尖避开周围大血管和神经,朝向受累肌肉的起点、止点或肌腹结节、条索处,到达病灶后,依靠一手小鱼际支撑固定深度,拇、食指固定针身,另一手拇、食指持针柄,通过纵行、横向切割摆动等手法进行切开剥离粘连、结节及条索硬块。出针后无菌棉球按压1~2 min 即可,如出血较多,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止血后贴上无菌输液贴。嘱患者24 h 内进针处不与水及不洁物接触。

1.3 观察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选用一条有游动标定物的标尺,游动标定物的滑动范围为0~10 cm,“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在标尺的背面依次标记“0~10”的刻度。使用时,无刻度的一面面向患者,患者根据疼痛的程度滑动标定物,医者根据标定物的位置记录标尺背面的读数。

1.4 疗效标准[5]痊愈: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消失,活动自如,恢复工作,患处检查肌痉挛及条索状物明显减轻或消除,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遇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统计软件。采用t 检验及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治疗前VAS 评分为(5.39±1.65)分,治疗后为(1.32±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中未出现晕针、大出血及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随访6~8个月,平均7.2个月,未出现复发。86例患者中痊愈59例,好转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1%。

3 讨论

项背肌筋膜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劳逸不当或风、寒、湿等邪侵袭经络致局部经络气血瘀阻不通,肌筋失养,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颈部外伤或慢性劳损,如长期伏案或坐姿不良使局部肌肉过度疲劳,局部产生痉挛、缺血、代谢产物淤积等致慢性无菌性炎症。受损肌肉主要累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在局部发生纤维化、粘连,颈肩活动时出现疼痛等症状。

超微针刀融合了针和刀的特点,同时也结合了两种器械的治疗作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针和刀的双重作用。相比传统小针刀而言,刺激微弱而持久,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损伤小。本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晕针、大出血及神经损伤等不良并发症。其治疗思路是首先确定疼痛部位(痛点),根据运动医学原理,分析受损肌肉或肌群,用刀口直径只有0.5 mm的超微针刀,对受损肌肉的起点、肌腹和止点进行松解,调节痉挛,解除神经血管卡压,改善血液循环,同时阻断疼痛部位神经末梢传导缓解疼痛,以达到气血畅通,局部恢复动态平衡的治疗目的,与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和现代“以松治痛,祛痛致松”的理论相合。

超微针刀对组织创伤小,进针前局部可不用麻醉阻滞,手法操作简单,且不留针,治疗时间短,仅需3~5 min,不需考虑手法的选择,疗效好,复发率低,是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值得推广的好方法。此外,把握好适应证,找准痛点,精通解剖以及精细操作是提高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1]刘金荣.超短波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的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3):152-153.

[2]卫建华.背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65-6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

[4]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5]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7-60.

猜你喜欢
肌筋条索膜炎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复合震动筛选机常见故障排除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心慌胸闷,弹拨极泉
针刺联合胸椎整复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效果分析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
离断眶隔脂肪与上睑提肌腱膜之间的纤维条索治疗轻度上睑下垂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天麻钩藤饮治疗肌性斜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