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春
(辽宁省辽东学院畜牧兽医系(金山校区),辽宁丹东118003)
脾和胃肠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可占临床病例的50%以上,其中尤以慢性脾胃病多见。因此在临床上必须重视诊治。因为它可以由六淫之邪、精神因素、饮食、劳逸、虫积等多种致病因子而发病;又可由其它疾病而转归。任何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都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使病例机制复杂化。首先是影响饮食,从而加剧病情。脾胃的功能紊乱,不仅是影响饮食,而是给养不足,断绝了后天之本,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失调,会给疾病带来严重的恶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就必须高度重视证治。
1.1 六淫之邪 六淫之中,燥与湿最易亲和脾胃。脾为湿土,最易病湿;胃为燥土,最易病燥。燥与湿尚可兼挟诸邪。六淫之中,还有内外之分,外六淫是外感的,内六淫是演变而来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阳调和,燥湿相济,就不会有燥与湿的表现。当环境变迁,受到外邪侵袭或机体内脏失调,内六淫生风生燥,阴阳有了偏胜,脾胃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出现燥与湿、虚与实的具体症状。假使说外六淫是致病因子,可直接伤及脾胃,那么内六淫就是机体对病因、病理的反应,也就是由其它疾病转变而来。治疗上不外乎是调整其功能与作用,使内六淫病因消除,而获得疾病痊愈。
1.2 饲养失宜 饮食不节、不洁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2.1 饮食不足易引起饥渴。 《司牧安骥集.八邪论》说: “饥谓水草不足也,故脂伤焉”饥饿不得饮食者,胃气空虚,此谓不足。草料是动物气血生化之源,若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或饮食不足,久之则气血生化乏源,就会引起气血亏虚,表现为体瘦无力,毛焦肷吊,成年牛羊生产性能下降,幼龄家畜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1.2.2 饮食太过谓之饱伤。胃肠的受纳及传送功能有一定的限度,若饮喂失调,草料太过或暴饮暴食、超过胃肠受纳及传送的限度就会损伤肠胃,出现肚腹胀满、嗳气酸臭、气促喘粗,故 《素问.痹论》说: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外饲料单一、粗硬难消化、腐败变质等必伤胃气。饮食冰冷易伤胃阳,脾胃虚冷,势必影响运化功能,出现停水、腹痛、腹泻等症。特别是饮食不洁等易招致腹泻、痢疾、寄生虫病等。《脾胃论》说: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痊骥通玄论》说 “胃气不和,则生百病”。因此治病时要时时顾及脾胃功能,保证动物的食欲,增强动物自体的抗病力以加速疾病的恢复。如果脾胃衰败,不进饮食,动物体气血生化无源,再好的方药也是无济于事,正如 《医宗必读》所说: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脾胃病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但中兽医治疗总离不开寒、热两大纲和温、清两大法。
2.1 胃寒 除具有腹痛,减食,脉沉细,舌色白,舌苔薄等症状外;凡脾胃寒湿诸证,口均不渴,有时还口流清涎。治宜燥湿健脾,多用辛温剂,芳香健胃,平胃散是对本病的一个有效方剂。平胃散,以苍术为主,若出现腹胀、烦闷、气促者,则以陈皮、厚朴为君;若湿甚腹泻者,应加茯苓、车前;纳差者可用草蔻、砂仁、神曲之类。
由于寒湿困脾,又可兼挟他症,本方又可与他剂合用。如聚湿而为水肿者,可与五皮饮同用;聚湿成痰,可与二陈汤合用;腹泻较重,小便不利者,可与五苓散同用;若胃寒过重,治宜温阳祛寒,附子理中汤主之;若脾胃湿甚者,治宜温阳涤饮,茯苓甘术汤主治之。
总之,脾胃寒湿症,当辨寒、湿熟重,既不可一味温阳,也不可一味涤饮,主次分明,方能应手可得。
2.2 胃热 口渴是胃热的特征。渴喜冷饮,为胃热已极,饮不止渴者,为津液已伤;口干渴而不饮者,是阳邪已入营分。治宜清阳明实热,白虎汤、清胃散主之;水不化津者,治宜温阳化气,五苓散主之;烦渴贪水,人参乌梅散主之;淤血口干者,养阴汤、葛根汤主之。
总之,胃热的治则,是以清热、泻火、补液、生津为主,多用苦寒健胃剂,调整其功能。
2.3 腹泻 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易伤脾阳,湿聚为水,水走肠间,则为腹泻,故有 “无湿不泻”之说。
2.3.1 寒湿腹泻:大便清稀如水,呈间歇性腹痛,得温则减,脉来沉细,口色如绵。治当祛寒渗湿,方如胃苓汤、参苓白术散主之。
2.3.2 湿热腹泻:肠鸣腹痛,痛则欲便,泻而不爽,粪便多泡沫,泻下秽臭,脉来滑数,苔多黄腻,多由食积引起。治当用白头翁汤或郁金散之类。
2.3.3 脾虚泄泻:泻下完谷不化,主要是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清浊不分为泻。系慢性疾病,多见于老弱久病患畜,体瘦毛焦,倦怠无力,纳呆,肠鸣腹泻,粪中带水,脉沉细,口色青黄,严重时四肢浮肿。治宜补火生土,燥湿健脾,方用温脾散、桂附理中汤、青皮散之类,大补脾阳,则寒湿自化。
2.3.4 幼畜腹泻:多由食积引起,泻下腥臭,气如败卵。治宜消导,方如三鲜汤、山楂丸或止痢散之类。
2.4 下痢 下痢的特征是里急后重,便有脓血,其病变虽在大肠,但与脾胃之升降失调有关。辨证当分湿与热之偏重。
2.4.1 热重者多痢红,又称血痢、菌痢,治当清热、杀菌,以白头翁汤、香连散之类。
2.4.2 湿重者痢白,又称寒痢,治宜温化寒湿,用温脾散、诃子散主之。
如久泻不止,恐伤正气,在排除毒物后,亦当用收敛固脱之法,如真人养脏汤之类;为了防止虚脱,可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散等。
2.5 便秘 多属热症,因胃燥而影响 “降”的功能,津液缺乏,燥结肠间,形成便秘。所以有 “结症者,实症也,停而不动,止而不行”之说。治宜遵循静、通、补、减、护的原则,以清热通便为主,消积破气,治宜用大承气汤、五仁丸、马价丸。
2.6 腹痛 腹痛种类繁多,大都与脾胃有关,多由寒邪引起,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凡属寒邪,得温则减;如为热邪,得温反甚。胃炎、溃疡,其痛绵绵,且热像明显;虫积腹痛,忽痛、忽止;气滞肠间,腹痛剧烈,且肠音高朗,痛而且胀。瘀血腹痛多见于产后,阴道流出紫黑色血块,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健中汤治之。要寒以温通,如藿香正气散、桂心散、十香止痛散之类;如为热痛,以清热化瘀为主,如大黄牡丹汤、加味香薷饮;气滞者以行气止痛为主,如厚朴温中汤、大橘皮散之类;虫积腹痛,应先扶正健胃,再行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