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玲,乙苏北,白丽晓,张 贺,杨亚婷,林 林
患者女,77岁,入院诊断:右乳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入院后查:白细胞计数7.48×109/L、红细胞计数7.14×1012/L、血小板计数500×109/L、血红蛋白198 g/L;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正常,D-二聚体定量260 ng/L。治疗:羟基脲片、丹参滴丸口服,参穹葡萄糖注射液输注。患者由于年龄较大,为减轻穿刺带来的痛苦要求置入PICC导管。2013年4月27日在左侧上肢行塞丁格穿刺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置入长度为37 cm,置管后行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提示:静脉插管远端止于第4肋内端水平,导管头反折。将导管向外拔出5 cm,再次行胸部正斜位检查,提示:静脉插管远端止于左腋窝,导管头依然反折。因患者暂不做化疗,只输注普通液体,且输液前抽回血顺畅,输液时滴注顺利,未给予拔管。患者于2013年5月7日在外科行右乳切除术,于5月23日转入我科行内科治疗。化验:血小板计数200×109/L、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正常,D-二聚体定量381 ng/L。转入当日给予患者静脉导管维护时发现导管堵塞,遂行上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左侧腋静脉部分栓子形成。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 ml皮下注射每日一次,共7天,口服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软胶囊等药。于5月30日再次行上肢静脉彩超,提示:双侧上肢肱静脉,腋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管壁清晰光滑,管腔内血流正常,未见异常回声。遂拔出PICC导管。
(1)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患者纵隔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可能压迫血管,导致送管不畅,插管后行X线定位示导管头反折。在无菌操作下,将导管向外拔出5 cm,边退管边推注10 ml 0.9%氯化钠溶液,但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比传统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材质硬且粗,虽经调整PICC导管头依然反折且异位于腋静脉。(2)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该患者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血液黏稠度增高,加大了静脉血栓发生概率。该病例遵医嘱按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同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禁止挤压、按摩患肢,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因此,建议对于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史,且血液高凝状态的肿瘤化疗患者,应慎重选择留置静脉导管,如必须插管者,应在置管后2~3天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因其在PICC血栓形成前具有预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