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的作用探讨

2013-01-23 21:38:09王文波邱泽武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伤员禽流感流感

王文波,邱泽武

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的作用探讨

王文波,邱泽武

中医药;灾害医学

灾害医学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学科体系有待于完善。2000多年来,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我国减灾中医药机构的发展与中医药应对灾害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1 公共卫生事件

1.1 非典型肺炎 2003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6个预防非典型肺炎参考中药处方,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扶助正气为主,用药多为银花、连翘、板蓝根、藿香、佩兰、黄芪等,此举对于群防群治非典型肺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治疗费用上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平均费用为7024元,西医组平均为18 867元。而从预后效果看,采用中医治疗的患者基本无后遗症;单独采用西药治疗的病例中,曾出现大多数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情况。中医药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优势:中医及早介入可阻断病程进一步展;中药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及西药不良反应,有效降低病死率[1]。

1.2 禽流感 2004年,当禽流感开始在全世界蔓延的时候,我国国家卫生部及时发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中有了完整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医药的快速介入让人们感觉到,比起非典型肺炎时期,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为积极配合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5年12月初组织修订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疗方案》中医药诊疗部分,制定了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药储备目录;紧急启动了中医药防控人禽流感研究特别专项,建立了资深专家指导、全国协作的应急科研机制,突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物筛选思路和防控方案设计,显示了中医药在人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独特作用。

1.3 H1N1甲型流感病毒流行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之后,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流行期间,研制出抗病毒防疫香囊、口服液、袋泡茶等,并免费发放给了流动频繁的易感人群,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防治甲型流感作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中,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积极主动参与,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引起了全社会和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是行之有效的,发挥了独特作用,是我国防控工作具有的优势。做好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工作,对于减少甲型H1N1流感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灾害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32例伤员住院治疗,经过专家组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各种经典中医药疗法。中医治疗优势体现在:中医药早期介入防止瘀肿加重,首选清热凉血、逐瘀消肿的中药外用湿敷。针灸推拿促进功能康复,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病情程度,降低致残率,促进肢体功能的全面康复。在伤员的康复阶段使用中药内服外敷,同时运用针灸、理疗等传统中医疗法,促进患者康复。地震创伤后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心悸、失眠、噩梦、恐惧、易惊醒及颤抖、呼吸困难、咽喉及胸部有窒息感、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或悲伤、情绪低落、麻木、冷漠、失望、心里空虚、疲倦等症状,在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中医专家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消除[2]。在抗震救灾医学救治中,各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技术运用贯穿救治工作的始终,其方法多、种类齐、效果好。院前抢救广泛使用小夹板和中医手法复位。在现场和门急诊救治中,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使用针灸止痛、穴位压迫止血、草药外敷等中医简便技术,及时减轻伤员痛苦,减少流血减少死亡。对闭合性骨折、腰椎挤压伤或多处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的伤员,广泛运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中医技术进行抢救。中药内服外用得到广泛运用。在住院治疗中,中药和中药院内制剂得到了广泛运用。对骨折伤员,无论是手法复位还是手术内固定复位,均在术后内服中药骨伤制剂。对软组织损伤和闭合性骨折均运用院内制剂湿敷、外搽。据统计,各地、各单位使用中成药、院内制剂达76种。四川省骨科医院生产的骨伤外用制剂“新伤软膏”、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红纱条”在地震伤员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中医医疗机构对地震伤员挤压综合征采用中药活血化瘀、补气排毒;对脑外伤地震伤员早期采用止血、活血、开窍,后期益气、活血、通窍等治疗法则;对于外伤伤口感染者,运用扶正祛邪中药内服与解毒消肿、化腐生肌的中药外用相结合。灾害后重大疫情的科学预防:运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采用中医药大锅汤等,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地震灾害后的气候特点和灾民的体质状况,5月13—16日,拟出了针对预防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疾病的大锅汤处方,5月20日后,针对气温升高,灾民和唐家山堰塞湖居民集中居住的情况,拟出了降温防暑的中药大锅汤处方。6月1日以后,随着气温进一步上升,大锅汤处方加大了防暑降温中药的使用。7月1日后,又组织专家针对酷暑气候进一步调整中药处方,以大锅汤、凉茶等形式降温防暑。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医学救治、疾病预防、伤员康复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部长高度评价:“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卫生工作中,中医药系统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在伤员救治、卫生防疫、接收转运、系统宣传等各方面都建立了功勋。”

通过对我国减灾工作的回顾,我们认为在灾害来临时,应中西医并重,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如: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由于目前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尚无明显的效果,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而中医学从整体调整入手,调动机体的免疫力,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肯定的效果,随着人类的发展,会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现和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治疗这些传染病,中西医结合将是重要的手段。中医认识疾病的思想和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它的特点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也就是说它不把着眼点单独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放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出的症候上,若症候改变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也随之改变。中医以辨证施治这一“不变”的原则,来应对新老疾病及病原的千变万化。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特点决定了他对病因不明的疾病尤其具有优势,同时,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杀敌”,这种方法是成功的。同时中医药在自然灾害救治中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决定其在条件差、边远地区的灾害事件救治中尤为珍贵。

[1]罗云坚,罗 翌,李际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246-249.

[2]张泽锋,曹学东,李巧圣,等.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发挥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7):811-812.

(收稿:2013-03-31 修回:2013-04-21 编校:齐 彤)

R 278

A

2095-3496(2013)04-0252-02

100071北京,解放军307医院中医科(王文波),中毒救治科(邱泽武)

王文波,E-mai l:wangwenbo307@sina.com

猜你喜欢
伤员禽流感流感
伤员呵护队
冬春流感高发 加强防治最重要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11-25 04:06:23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防治H7N9 禽流感 家长知多少
启蒙(3-7岁)(2017年4期)2017-06-15 20:28:55
秋季谨防牛流感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8
猪流感病的预防与治疗
鸡大肠杆菌病并发禽流感的诊治
禽流感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