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是宁夏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辖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总人口5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8万人,土地总面积31.4万hm2,其中耕地11.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26hm2。清真牛羊肉产业是西吉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宁夏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是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六盘山麓肉牛生产核心区。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来抓,按照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干部服务、科技支撑、信贷扶持的工作思路和改品种、扩总量、提质量、抓防疫、重示范的工作重点,结合种草养畜项目的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百村万户养殖工程,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使肉牛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县扶持发展肉牛养殖示范乡4个,累计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68个,推广建造暖棚圈舍16 536栋82.3万 m2、青贮池4 926座14.8万m3,建黄牛冷配点60处。全县肉牛饲养量20万头,5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园区5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50户,饲养3头以上肉牛养殖户6.5万户,农民人养牛业纯收入达450元以上,初步形成以兴隆镇、什字乡为核心,辐射葫芦河川道区7乡(镇)的肉牛生产基地,肉牛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
西吉县属于内陆温带半干旱地区,地势较高,海拔1 688~2 633m,气候干旱,年均降雨量430mm,土地面积广,质地优良,日照充足,适宜种植多种牧草,饲草资源丰富。全县有天然草场5.93hm2,人工草地7.53hm2,其中: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5.13 hm2,一年生禾草种植2.4hm2。年饲草总产量达95.6万t,为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西吉县是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素有传统的养殖习惯,是宁夏清真牛羊肉最好的优势资源地区之一,发展清真牛肉有着先天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已有一定的养殖基础,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杂交优势的基础母牛群,基础母牛占存栏牛的60%以上,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品种为主的肉牛良种率为75%,用良种牛冻精改良的杂交一代,在同等饲养条件下,活重比本地黄牛提高25%~40%,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较高,相当一部分群众通过饲养良种肉牛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西吉县地处陕、甘、宁交会处,位于银川、兰州、西安的中心地带,铁路、公路运输便利。西吉县单家集牲畜交易市场是宁夏南部山区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肉牛6.5万头,清真牛肉及其产品出口中东等阿拉伯国家,远销新疆、内蒙、陕西、广东等地,享誉国内外,发展肉牛产业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西吉县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旱作农业区,工矿企业少,无工业污染,空间环境质量好。当地回族群众素有传统的养牛习惯,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牧草多施农家肥,很少施用化肥,不施农药,所产的作物秸秆、牧草和农副产品无污染;所产牛肉具备“清真”、“绿色”和“优质”三大优势,已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备受消费者青睐,多年来市场价格稳定,是一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清真”肉食品。
西吉县养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经营能力强。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健全,设有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草原工作站和19个乡(镇)兽医工作站,从业专业技术人员215名,还聘用了30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设有黄牛冷配点60处,年冷配改良黄牛2.8万头。这些从业人员可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促进宁夏清真肉牛生产的快速发展,宁夏回旋自治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扶持发展一批高标准肉牛养殖示范村和规模养殖场(园区),推广建造暖棚圈舍、青贮氨化池、黄牛冷配点等基础设施。列入项目扶持的肉牛养殖示范村养殖户建设56m2以上的暖棚圈舍每栋补贴5000元,建造30 m3以上的青贮氨化池每个补贴1000元;养殖规模在300、500、800和1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园区)分别补贴24万元、36万元、55万元和65万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当地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肉牛产业在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中仍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完全摆脱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的传统养殖习惯,饲养管理粗放,养殖基础设施差,标准化暖棚圈舍的改造率还不足25%,青贮氨化池拥有率仅为8%,规模化养殖场仅有50多家,生产总量不足,整体规模偏小,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秸秆饲草加工利用率不足50%,浪费严重。部分养殖户受资金、技术、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良种不良饲,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养殖效益低下,高档牛肉产业化生产技术不足,产业链条短,畜产品量少质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商品肉牛生产的观念和意识淡薄,尚未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西吉县发展肉牛产业优势和困难并存,要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清真”品牌,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几个瓶颈问题,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以科技推广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肉牛养殖示范村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重点,按照“抓基础、扩总量、投科技、活交易”的工作要求,培育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肉牛养殖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转变养殖方式是畜牧业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畜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传统养殖方式,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是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关键。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商品率和产品质量为重点,突出发展质量,稳步发展数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充分利用建设宁夏肉牛养殖基地的优惠政策,加大肉牛养殖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场(园区)建设力度,确保每户肉牛养殖户建设一座56m2以上的标准化暖棚圈舍,30m3以上的青贮氨化池,每户投放一台小型铡草机,每村建一处黄牛冷配改良点,以此改善养牛业基础设施,调动农户发展养牛业的积极性。在科学饲养管理方面,①是根据不同的农户生产、生活及经济条件,建立不同的养殖模式;②是根据牛的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生理需求、生产性能、饲草料资源,制定适合当地肉牛养殖的饲料配方,分群饲养;③是通过饲料报酬和肉质分析,确定肉牛改良方向;④是实验研究当地肉牛最佳生产性能,制定肉牛屠宰标准;五是进行无公害质量安全标准的肉牛系列产品开发,制定微量元素添加剂和兽药残留控制标准。
在全县肉牛养殖示范村,重点养牛户主推三项饲草调制技术:①是推广饲草青贮技术。养牛10头以上的大户,户均种植地膜饲用玉米0.2hm2以上,修建永久性青贮池30m3以上,一次性青贮,常年饲喂;②是推广黄贮技术。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户均种植地膜玉米0.2hm2以上,修建适度规模的黄贮池,在玉米收获后一次性黄贮,常年搭配饲喂;③是推广氨化(酶贮)技术,养牛数量少的农户,可根据秸秆产量,修建氨化池或购置氨化(酶贮)袋,每季度氨化一次,分四次将小麦秸秆全部氨化或酶贮处理后搭配其它饲草饲喂。同时,养牛户根据各自实际,三项技术可相互调剂使用。在东部、西部和川道区分别成立饲草料经销公司,常年购销饲草料,帮助农户互调饲草余缺,以此解决草畜不平衡的问题。
要积极争取良种母牛补贴项目,每年引进良种母牛5000头以上,投放到东西部山区,加快本地黄牛改良换代步伐。在品种改良上要以直把式输精技术为基础,推广同期发情、引导发情、妊娠诊断及性别控制技术,以利木赞、安格斯等肉牛冻精为父本,逐年提高适龄母牛冻精受配率,年均完成3万头冷配改良任务,逐步选育出适宜当地农户饲养、育肥的肉牛品种。
动物疫病防控事关肉牛产业发展的成败,事关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和业务单位,绝不能放松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疫情监测,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全力做好重大及重点动物疫病预防免疫和疫情监测,确保其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肉牛养殖的最佳经济效益,节约资源,①要实施散户繁育、大户集中育肥的养牛模式,每个行政村扶持发展肉牛规模育肥户20户以上,全县发展5000户,每户每次购进架子牛20头以上,采取短期育肥技术,育肥期3~4个月,整进整出,年周转3~4次,户均年出栏标准育肥牛10头以上;②是进一步完善单家集清真牛羊肉加工厂和县城、兴隆定点屠宰场设施建设,实施肉牛分割技术,实行优质优价;③是注册“西吉清真牛肉”商标,争品牌,创销路;④是在肉牛养殖示范村,每村培育3~5名农民经纪人,逐步建立健全养牛协会,为养牛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带领养牛户共创市场,同发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