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春
北沙牛的名称只能见之于舟山牛和塘脚牛起源的叙述中,当时并未列为独立品种。在地方良种调查的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与北沙牛有关的牛种有上海的塘脚牛和舟山牛,然而在黄牛品种的同种异名或异种同名问题的讨论时,已知上海的塘脚牛(又名荡脚牛)濒临灭绝,见1982年未发表的“关于上海市塘脚牛面临绝灭情况的汇报”(见附文),故没有将塘脚牛的介绍列入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全国牛品种志中。
远在200年前,上海当地种植棉花和元麦,多旱地,集中在近郊几个区域的农民有用黄牛替代水牛的趋势。据历史记载,牛源是从市郊的江湾、大厂、洋泾和江苏的太仓县购入。育种中有该牛汇集“大场牛的脚(硬),江湾牛的岭(肩峰高),太仓牛的骨子(大),洋泾牛的生活(干活快)”的介绍。由于上海市东郊钦公塘周围所产的牛品质好数量多,外乡农民都到钦公塘脚下(浦东话周边之意)采购,故名塘脚牛。又因牛的饲养以放荡(放牧之意)为主,故又名荡脚牛(上海市畜禽品种志,1988)。主产于南汇、川沙、奉贤等县。因为上海市郊区农业机机械化程度提高很快,从解放初的3万头到1982年塘脚牛仅存0.14万头,种公牛只有2头,而濒临灭绝。
品种形成是根据历史记录,称该牛在清代光绪是从天台山引入,分布于定海、普度、镇海等县。光绪册物产县志记载:“明州贡舶船,太平寰宁记,榭辅绅蚊川物产五十泳”(中国牛种志,1986)。称公元一千年时宁波称明州,已能造船,当地农民已驾船渡海从上海南汇和川沙等去购牛。而几百年前农民已从江苏北沙(今上海川沙、南汇)等地引进大型黄牛改良当地品种,通过长期的选种选配,耕牛个体逐渐加大,直至育成舟山牛。
舟山牛的分布主要在舟山,当时为舟山的定海县的大沙、小沙、烟灯、岑港的26个公社,普渡县的芦花、展茅等地,以及现在宁波市镇海县的北沙地区。但是从申报牛种资源时的舟山牛群体多少情况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调查称舟山牛分布于定海1 600余头,于镇海1 800余头,可见分布在宁波的牛只已经多于舟山;而且周边有十一个县份前往采购,改良当地黄牛效果好,体型大,增重快,耐粗放。该时镇海区已经成为舟山牛的最大集中产区,当地称之为北沙牛。可见现在说北沙牛,即舟山牛矣。很明显,舟山牛与塘脚牛实际上是同一品种,那就是钱塘江三角洲的黑牛为同一渊源;他还包括存在于苏南、浙北的多个地区。如果说塘脚牛是指上海的川沙和南汇的牛,那么这也是与当时舟山地区所称的从当时江苏(现称上海)的北沙地区引进良种牛的历史印证相符合的,如是说以北沙牛的名称代替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流域的牛种,是比较合适的。
依据上海市和浙江省畜禽品种志的介绍,两种牛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
毛色:这个地区的黄牛都是黑色,犊牛出生时为棕色,断奶后渐渐变黑。成年时毛色有季节变化,秋季毛色为枣子毛,即红毛梢黑毛根,是一个独特的牛种。毛色的变化,有“春黑、秋红、冬枣骝”的说法。
角相:公牛大多为角向前下方弯曲(过去有向外平伸的)母牛角呈镰刀状弯曲,角扁而短。塘脚牛的描写比较一致,舟山牛的描写角相较为多态。
肩峰:公牛肩峰高耸,母牛肩峰稍突起,为高峰型。
肉垂:发达而多皱褶。
体重:塘脚牛体重可达500kg,舟山牛可达450 kg,都是南方牛种中最大的。
屠宰性能:“塘脚牛在一般的饲养水平下的屠宰率在40%,好的可达50%左右”。当时显然没有强度育肥的做法,然其屠宰率要高于一般地方黄牛品种。舟山牛杂交见于孙发来于2002年1月21日舟山晚报,当时提到的是小牛,没有提及育肥。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祁国琴等报道,舟山牛的来源是与2.5万年前由北向南古动物南迁的结果,当时舟山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m左右。地处滨海的舟山平原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为一体,陆路相通(舟山日报,2002.9.2),当时有德氏水牛、麋鹿、古棱齿象等动物,与台湾何传坤介绍的情况一致。然而,现代的舟山牛是清朝晚年以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育成,分布地域大,主要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至于舟山牛与台湾牛是否同源或近亲问题,本文将不多涉及。
据舟山市农林局郑长安在“舟山黄牛”上的报告称(私人交流材料),2003年还有60头主要分布在定海西片的大沙乡和小沙乡等地。可见牛种的头数已经很少。
上海市郊区在川沙县自1897年就有用黑白花奶公牛改良川沙牛的记录。一直坚持到1953年,川沙县成为上海市奶牛之乡,是上海黑白花牛级进杂交的的培育基地,有'山海奶牛之乡'的称号。然而这种杂交牛母牛体重一般只有500kg,大多为纯黑色或一部分母牛为黑头,体躯大多为深褐色或黑色。身躯容易长肥,显得毛被光亮,中躯圆囤肥胖。公牛体重在800kg左右,是当地肥牛的来源。工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牛种更替的主要原因。随后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东部经济的高涨,使舟山牛也进入灭绝的境地。
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童华龙在北京第七届全国牛业大会上与我讨论北沙牛的保护问题,我个人认为该问题提的真是时候。由于舟山牛濒于灭绝,浙江省科委于2000年浙江科技报就以“世界罕见的舟山黄现已濒危….”为题,呼吁尽快建立保护中心。中共舟山市委同年也提出“应于重视”的回应。
人们已经知道“以保促保,则难而又难;以开发促保种,则保发两利”,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了。现提出本人就北沙牛的保种意见如下:保种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收集北沙牛牛源,以钱塘江地区的浙北和苏南为主,总数达一二百头,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公牛不少于8头,组成保种场。
第二步,开展与黑白花母牛的杂交,再取得一二百头后代,目的可以继续用于杂交,公的用于育肥,以开发促保种。根据第一次全国品种资源调查时在上海川沙看到的杂交牛情况,后者是非常好的肥牛牛源,若经过强度育肥应该是生产雪花肉档次的高档牛肉的牛源,一头优质肥牛,其售价应该是一万到二万元。据回忆,幼年时家居宁波鼓楼前所见,中山路上的牛肉铺和出售牛肉包子铺的兴旺场面,牛肉曾经是宁波市居民爱好的畅销食品,可惜发达的宁波,现如今牛肉的供应还不如往年,地方资源的消退是其主要原因。
第三步,应用高技术制种,如DNA指纹技术于选种,转基因胚胎的繁育和扩种,并且用于后续的纯种的提纯复壮。具体执行法宜具体安排。
希望同行和有关专业专家学者多于支持和关注,有关建议不妥之处多加批评指正。
附文:
关于上海市塘脚牛面临绝灭情况的汇报(1982)
陈幼春1,俞湘麟2
(1.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2.上海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塘脚牛为南方耕牛中体型最大的地方良种,成年公牛体高1.32m,母牛1.22m,据称对肉质较好的鲁西黄牛在历史上有过影响,故引起日本肉牛工作者对荡脚牛胴体质量的兴趣,曾向我国有关单位索取资料。
然而上海市塘脚牛数量迅减,其发源地南汇和川沙两县,总头数从解放初的三万余头,下降到1981年的1 326头,全上海只有2 079头。这两年以每年近千头的速度出售到邻省;但在1981年全市只繁殖8头塘脚牛,这个良种面临绝灭的境地。全市现在只有两头纯种公牛,其中一头是上海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发现要拿去去势,花了代价买下的。
塘脚牛既然是地方良种,为什么现在处于无作轻重的地位,其原因何在?据我们1982年11月到川沙县几个生产队的访问了解,是群众对养牛不感兴趣。如果说经济收入,群众愿意养奶牛不愿养黄牛;如果允许社员自由选择生产部门,农民愿意搞服装加工。在蔡路公社青四大队三队,1982年奶牛净收入约为400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6%,但是服装加工纯利8000元,绣花收入10000多元。若一旦国家取消向农民规定要上交鲜奶的任务,目前市郊农村的奶牛业将受一定影响。近六、七年来上海市郊水牛虽然有一定发展,1981年达到29 553头,而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满足于本户所经营的土地,黄牛吃食比水牛少,社员开始卖水牛买黄牛,解决小块田的田头地边的小农活,塘脚牛似乎又有人要了。但是这种发展趋势有多大,却又很难说了。目前社员耕田,公社的拖拉机站已可以基本满足耕耙要求;像蔡路公社,一个生产队的土地面积平均在16.7hm2上下,拖拉机基本上解决了耕翻问题,牛仅仅是用于干零活,经济效益极少,社员养牛积极性不高,养母牛不配种,以致全市在1981年只繁殖了8头小黄牛。
就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国家不向农民提出一些粮、菜、棉和奶、蛋、肉等生产任务的话,农民会很快转为轻工业者。目前只要农民还得靠土地生活,黄牛作为耕畜还有一定用处,比奶用牛虽然经济价值很低,作为肉用牛却是有可能的。现在的奶黄牛总头数只有解放初头数的一半,郊区的大量农副产品和秸秆并未充分利用,通过养牛业可以转化成大量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对国家来说保种还是有益的,若能适当调剂肉的价格塘脚牛才可适当保住。同时此种的种公牛仅有2头,不利纯繁,建议与浙江省的天台地区协作,这两地区黄牛在有长远的血统交流史,今后也可以通过行政支持种牛和精液交流,以便共同保持祖国的优良地方品种。
上海塘脚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