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莉,杨兆钢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芒针即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演变而来。芒针治疗从主导思想到选穴配方,均有其独到之处。芒针的一大特点为刺法上的独特性,除了直刺、横刺、斜刺和一般毫针刺法相同外,芒针还有一种特殊的变向刺法,这种变向刺法称为弯刺法[1]。现介绍笔者随杨兆钢教授学习期间芒针弯刺法典型医案2例,以供同道参考。
田某某,女,56岁,2012年3月12日初次就诊。主诉:左侧面部咬肌附近阵发性剧痛1个月余。患者2012年2月拔牙后突发左侧面部咬肌附近剧烈疼痛,急诊于附近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地平片,1片/日,并推荐手术治疗,患者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疼痛仍偶有发作,遂就诊于我门诊。现患者左侧面部咬肌附近阵发性剧痛,疼痛发作时不能漱口、进食,严重影响生活,舌红,苔黄,脉弦细。诊断:面颊痛(三叉神经痛)。治则:祛风清热、通络止痛。取穴:上星、百会、风池、率谷、太阳、合谷、耳神门、内分泌。操作:先令患者仰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太阳穴采用芒针弯刺法,选0.30 mm×100 mm芒针,患侧太阳穴直刺进针0.3寸后,在押手的辅助下弯曲针身,针尖由平斜转为向下稍后方,缓慢进行,沿颧弓后缘刺到下关穴下,深度可达3~4寸,施用捻转泻法1 min,至半侧牙齿及面颊部酸胀为度,而后将针提至浅层;百会穴直刺0.3寸,施用捻转补法;上星斜刺0.5寸,施捻转泻法;率谷直刺0.3寸,施捻转泻法;风池、合谷穴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耳神门、内分泌施轻捻浅刺补法。各穴均留针30 min。患者于3月12日来我科针刺治疗,每日针1次,14次为一疗程,患者每于针刺后即刻疼痛消失,2周后疼痛大大减轻,偶有发作;4周后疼痛基本消失,患者停止服用卡马西平片;6周后疼痛完全消失,纳可,寐安,患者为避免复发继续巩固2周,至撰稿时随访患者三叉神经痛未复发。
体会: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疼痛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杨兆钢教授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革新了芒针传统刺法,嘱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太阳穴针刺时,根据局部解剖位置特点,通过颧弓直达下关,深度可达3~4寸,这种深刺使针尖到达卵圆孔周围及三叉神经半月节部位,直接给神经根一个良性的刺激,能够取得很好的止痛效果。杨教授认为“气至病所”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三叉神经走行较深,其神经根从卵圆孔出颅,所以只有深刺激才能直指病所。太阳穴是典型的弯刺穴位,但针刺时极易造成皮下血肿,医者要有熟练的针刺技术,并且详细了解针刺部位局部解剖结构,以免给病人带来过多的痛苦。杨教授创立的太阳穴弯刺法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等多种疾病中,均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4]。
杨某某,女,40岁,2012年4月9日初次就诊。主诉:咽干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咽干痛反复发作1年余,时轻时重。此次感寒后常觉咽部有痰,痰粘不易咯出,经西医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病情略有好转,但咽部仍有异物感,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门诊。现患者喉痒干咳时作,遇劳加重,咽部自觉有痰,不易咯出,声音略有嘶哑,咽红,咽后壁有点状小充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舌红,苔黄,脉细数。诊断:喉痹(咽炎)。治则:滋阴润燥、清热利咽。取穴:天突、上廉泉、列缺、照海、丰隆、三阴交。操作:先令患者仰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天突穴采用芒针弯刺法,选0.30 mm×100 mm芒针。天突穴位于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针刺时针尖先垂直刺入0.3寸左右,此时配合押手弯曲针身,针尖转入下方,沿胸骨柄后缘下行,针尖方向要靠近胸骨柄,不可斜向后过分贴近气管,不可偏离正中线向左右两侧偏斜,以免刺伤胸膜,可深刺3~5寸左右,得气后立即出针;上廉泉向喉结方向深刺3寸,使咽部有胀感后即可将针提至浅层留针;列缺屈腕斜刺0.8~1寸,施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丰隆直刺1.5~2寸,施捻转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施捻转补法。各穴(天突穴除外)留针30 min。患者于4月9日来我科针刺治疗,每日针1次,14次为一疗程,患者针刺1次后即觉咽部紧迫感减轻,4次治疗后咽干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咽后壁充血点消失,声音嘶哑好转,继续针刺治疗以巩固疗效,1个疗程后患者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体会:本病属现代医学之慢性咽炎,为喉科常见病,杨兆钢教授在治疗该疾病时采用了芒针典型弯刺法。天突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临床中也多次出现由此引发的针刺事故,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而天突穴的弯刺法,将这种危险性降到了最低,同时也扩大了天突穴的临床应用范围,可谓一举多得。采用弯刺进针深刺天突穴可使呼吸功能增强,通气量增加,迅速改善机体呼吸循环功能,使这一穴位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起到了宣肺降逆、止咳平喘的卓效。天突穴作为弯刺的代表性穴位,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在咽炎、肺气肿、呃逆、吞咽障碍、哮喘、食道疾患、心胸疼痛等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有目共睹,成为治疗某些呼吸、消化系统疾患的重用穴。
芒针弯刺法因芒针体长刺深,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操作手法的轻巧熟练,对穴位定位要十分准确,对穴位下解剖结构,针下的血管、神经、脏腑分布要了如指掌,避免因误伤给患者造成新的痛苦,治疗期间还应叮嘱患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防止发生弯针、滞针、折针等意外[5-6]。芒针弯刺法在操作时十分强调刺手与押手的配合,医者在操作前需将操作要领熟记于心,持针必须运用好指力,集中精力在手法操作上,针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与毫针常规单刺某穴相比,芒针弯刺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弯刺法具有得气快、传导快、针感强的特点,扩大了针刺感应面,使针感易于扩散传导,直达病所;其二,可以精简用穴,避免多次进针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其三,一针可贯穿多穴,甚至贯穿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经脉,通过深部的经别,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的联系,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芒针弯刺法作为芒针的典型刺法,取穴少而精,根据病变位置及局部的解剖结构恰当变换针刺方向,使芒针疾病治疗病谱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也更加突显了芒针的治疗优势。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杨兆钢教授深入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找出致病关键,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直达病所。芒针弯刺法作为芒针的典型变向刺法,使芒针的临床操作更加灵活多能,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并推广。
[1]朱现民,侯静玥.芒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J].河北中医,2011(12):1834-1835
[2]李建兰,韩建红.芒针弯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10):33-34
[3]彭丽辉,陈剑明,黄贵英.芒针深刺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46例[J].中国针灸,2007(6):433 -434
[4]刘丹,谢宜南,王舒.芒针深刺配合耳针治疗三叉神经痛[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4-185
[5]王瑛,陈荣华.杨兆钢芒针疗法临床运用心得[J].中国针灸,2009(9):730-732
[6]陆凤美.芒针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针灸,2007(S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