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富玲 陈红敏 葛清莲
郑州市儿童医院 郑州 450000
现对我院收治的180例患儿进行追踪分析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05—2011-12收治的180例脑瘫患儿进行跟踪观察指导,家庭参与持续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男122例(67.8%),女58例(32.2%),男女比例2.10∶1;患儿年龄<3个月71例(39.4%),3~6月28例(15.6%),>6个月~1岁33例(18.3%),>1岁48例(26.7%)。早产儿61例(33.8%),缺氧窒息59例(32.8%),核黄疸8例(4.4%),双胞胎2例(1.0%),患儿母亲原因30例(高龄11例,先兆流产10例,妊娠期高血压2例,糖尿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他20例(11.1%)。
1.2 诊断方法 依据2006年第9届康复学术会修订的标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并参考早期诊断要点进行诊断[1]。其中坚持家庭康复训练80例(家庭康复训练组),未能坚持家庭康复训练100例(对照组)。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虽然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无治疗脑瘫的特效中药和西药,目前多采用神经营养药物,如胞二磷胆碱、脑复康、脑活素等,10~15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6个疗程。
1.3.2 功能训练:①翻身训练:指导患儿向不同方向翻身,并辅助患儿俯卧位或俯卧于练习球上,以训练头部的控制平衡能力。②爬行训练:患儿先保持四点支撑,然后三点支撑,再左手、右腿,右手、左腿交替支撑训练。③步行转移训练:从扶物助行到独立行走,上下楼梯训练。④语言训练:伴语言障碍的患儿,要引导、鼓励、刺激其发声,并适时矫正异常的发声,并鼓励家长持之以恒,以增加患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3.3 辅助治疗:进行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水疗、语言训练等辅助治疗。针对不同局部表现可采用揉、搓、捏、拍打、熏蒸、按摩等方法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强肌肉活动,1次/d,15min/次,每种训练方法疗程均为3~6个月。
1.3.4 心理支持:由于脑瘫的治疗费用昂贵,且疗效不确定,很多脑瘫患儿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家长对治疗失去耐心,从而出现放弃治疗甚至遗弃患儿的冲动。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社会环境的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讲解脑瘫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训练方法,掌握不同年龄阶段锻炼的特点,充分认识康复治疗的渐进性及疗效,结合实例,让家长看到康复的希望,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常表现为烦躁、易惊、凝视或斜视等异于正常婴儿的表现。医护人员,尤其是妈妈,通过安抚性的动作引导患儿,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配合治疗。正视疾病,面对现实,坚持科学治疗,对患儿要有耐心、爱心、康复信心;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不恐吓、不溺爱,教育患儿尽量不与其他孩子相比,鼓励参加游戏和活动,缓解其心理压力,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1.3.5 家庭康复训练:由于脑瘫患儿治疗周期长、住院费用高,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对患儿家长进行教育指导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患儿家长一直参与康复训练,同时将方法传授给家长,鼓励家庭训练与医院治疗相互配合,这样既增加了患儿的训练量和长期性,更有助于为患儿营造一个健康而科学的康复环境,进而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能力,使患儿运动、语言和智力等各项功能达到最佳状态,以尽快适应社会。
1.4 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异常姿势消失,Vojta姿势反射正常3~5项,运动功能在20d内提高2个月龄以上,肌张力接近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头颅CT好转或无变化;有效:异常姿势好转,Vojta姿势反射正常1~2项,Milani运动发育评价在20d内提高1个月龄以上,肌张力好转、头颅CT无变化;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80例脑瘫患儿治愈12例(6.77%),有效162例(90.0%),无效6例(3.3%)。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及国家优生优育的基本国策,新生儿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随着高危儿存活率的提高,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后遗症是脑瘫。脑瘫患儿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责任,因此,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及功能的康复,更应该对患儿和家庭进行生理、心理、精神情绪的补偿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尽量减轻患儿的病残程度,使其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脑瘫患儿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干预及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疗效与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脑瘫分型及治疗持续时间有关。本组资料显示,年龄小、病情轻、持续康复治疗的患儿治疗效果好;中度以下或伴智力低下,且<2岁的低龄患儿临床有效率高;而>2岁的重度患儿预后不理想,常伴有中度以上智力低下、迟缓性脑瘫、混合型脑瘫等。
目前,对高危新生儿后遗症早期预测敏感指标主要有[4-5]:(1)孕期和出生体质量:孕期<34周和出生体质量<1 500g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中、重度HIE;我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学监测,其中出生后7d和12~14dNBNA评分<35分,对判断预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颅脑B超或CT动态观察损伤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是准确判断预后的关键,在脑损伤中,Ⅲ~Ⅳ度颅内出血、脑水肿持续7~10d以上或出现水肿后脑白质软化等与预后密切相关;脑电图表现出“爆发抑制”、“低电压”、“电静息”等严重改变,尤其持续时间长者,预后不良。以上预测指标对早期干预和针对性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由于脑瘫患儿治疗周期长、住院费用高等因素,患儿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导致脑瘫患儿康复困难,如今医院综合治疗后家庭参与持续康复治疗是国内外极力倡导的康复发展模式,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追踪观察和持续性早期干预的过程,家庭的参与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增进亲子关系,大大节省医疗开支,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1]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163.
[2]吴朋,工家勤,李旺森.实用小儿康复医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115
[3]崔亚丽.早产容易引起脑瘫的原因分析[J].中华医药杂志,2006,12:1 318-1 319.
[4]鲍秀兰.新生儿行为能力和早期干预[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增刊):19-24.
[5]周丛乐.围产期缺氧性脑损伤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早期预测及干预治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增刊):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