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木格 红 霞 巴雅尔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蒙中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女性最显著的生理特点,是女性生殖生理过程中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的体现。月经的形成在“三素”的作用下,食物进行清浊分泌,产生“七元三秽”,精血之浊,即为女子胞卵,受精可怀孕生育,若无受孕,即成为月经,在下清“赫依”的作用下按月排出。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下性激素出现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支持而坏死、脱落、出血,出现月经来潮。
蒙医对月经周期分类无明确记载,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人编写的《四部医典》中,妇女病的病因分为“赫依”、“协日”、“巴达干”、血、闭等5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写了月经周期的机体生理变化及预防,改变月经周期的病因、诱因等。教科书《蒙医妇科学》中详细讲述了月经的形成过程,月经病的病因、治疗、预防等方面。教科书《蒙医基础学》中只提到月经周期的上半个月“阳盛”、下半个月“阴盛”。从古到今,有关对月经周期的分期均未论及。经过大量的临床治疗月经病中发现,在月经周期中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三素”有规律性的消长,根据“三素”的消长转化为主要依据,把月经周期分“赫依协日”期、“巴达干”期、“巴达干赫依”期、“协日”期四期。其中“赫依协日”期、“协日”期属阳,“巴达干”期、“巴达干赫依”期属阴。临床用药时结合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益,并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行经第1~4d,属金。此期子宫泻而不藏,排出经血。月经的来潮标志着新的月经周期开始的标志,呈现“重阳转阴”的特征。血海满盈后,由于下清“赫依”的作用下定时排出,经血的排出而“三舍协日”减少,基础体温由高温相下降。是“三舍协日”偏多达不到平衡的生理限度,通过转化,排出有余“协日”,达到相对性的平衡,从而纠正阴阳之间的极不平衡状态。此期血中雌、孕激素含量迅速下降到最低水平,子宫内膜小动脉持续痉挛性收缩,内膜血流减少,随后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和出血。在临床中出现月经量减少或增多,经期延长或缩短,患者出现头晕、头疼、眼干、口干、口苦、口渴、多饮、大便干燥、烦躁易怒、易激动,抑郁、失眠、多梦、易醒、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时有腰膝酸软、脚后跟疼痛、乳房胀痛、手足心烦热、面色红或白、下腹疼痛、白带多而黄、舌苔黄、脉细数等表现。给予红花清肝-13味、给旺-13味、三子散、乌力吉-18、调元大补二十五味散、沉香安神散等药物。
月经干净后,约为月经周期的第5~13d,属水。此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此时“三舍”在肾气的作用下,“巴达干”相对增多,相对血虚,“协日”少,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为经期胞卵奠定物质基础,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在临床中出现不孕、月经周期延长等,患者出现乏力、手脚凉、食欲减退、腹胀、下腹凉、白带多而白色,给予通拉嘎-5、苏格木力-7、兴格格其满都拉、益肾十七味、乌力吉-18等药物。
为月经周期第14~15d,属木。是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的时候。是“三舍巴达干”偏多达不到平衡的生理限度,通过转化,在下清“赫依”的作用下排出精卵,达到相对性的平衡,从而纠正阴阳之间的极不平衡状态。此时是肾之阴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转化为阳,即重阴转阳的关键时期。随着卵泡发育成熟,雌激素分泌形成高峰,刺激脑垂体分泌大量黄体生成素并形成排前高峰,导致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卵。在临床中出现不孕不育,患者出现尿频、下腹凉、多梦、失眠,给予那仁满都拉、益肾十七味、沙日嘎-4汤散、乌力吉-18、调元大补二十五味散、沉香安神散等药物。
约月经周期第15~28d,属火。由于阴阳转化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巴达干”,导致“巴达干”减少,在肝元气的作用下,“协日”渐升,“三舍”得以温养,基础体温由低温相上升到高温相,若受孕,有助于受精卵在子宫内生长,若卵子不受精,有助于腺体继续增长,弯曲,内膜持续增厚直至脱落,经血来潮。在临床中出现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患者出现头疼、眼干、口苦、烦躁易怒、手足心烦热、下腹疼痛、乳房胀痛、白带多而黄、舌苔黄、脉细数等临床表现。给予红花清肝-13味、三子散、哈日呼-12散、乌力吉-18、调元大补二十五味散等药物。“三素”在人体内是以对立统一的规律共存,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完成着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三舍”是维持“三素”平稳的场所,故月经周期的规律性变化直接影响“三素”的消长。用蒙医“三素”理论分月经周期是使得月经周期分期更加明确,也为蒙医治疗月经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临床用药时结合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使处方用药更适于月经周期的变化,明显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