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勇 杨景晁 周开锋 柴世名
(1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山东省章丘市 250200;2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长远的食物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山东是畜禽遗传资源大省,生猪品种资源较为丰富,这为生猪的遗传改良工作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依托本省丰富的生猪品种资源,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技指导以及市场拉动和行业组织的推动,山东省生猪遗传改良工作成绩斐然,为畜牧业发展、从业者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种质基础。
良种在畜牧生产中的贡献率超过一半,构建现代畜牧业体系,必须有优良种质作为发展基础。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可提高品种质量,丰富品种资源,完善种猪繁育体系,是构建现代畜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由于育种工作滞后,我国的瘦肉型种猪一直依赖国外进口,这使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面临被动,也挤压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利润空间。通过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开展种猪自主选育与新品种配套系培育,提高种猪自给率,能逐渐改变这种状况,夯实生猪产业平稳发展的种源基础,也可以减少种猪引进带来的疫病风险,降低动物疫病对生猪产业持续平稳发展造成的危害。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变化,这对遗传改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养殖者对生猪的生长速度、瘦肉率、猪肉品质、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性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种猪质量、生产潜能的要求也越发突出,只有持续的遗传改良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增强生猪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猪业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趋多元化。以地方猪种为基础,通过遗传改良工作,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品种选育、改良,进行产业化开发,同时结合特色高效畜牧业建设、生态畜牧业建设,可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以本省遗传资源保护为契机,莱芜猪等6个地方品种进入《山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利用地方猪种抗病力强、适应性广、肉质好等特点,结合进口猪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培育出了鲁农1号和2号优质猪配套系,并通过了国家审定。
围绕地方猪种的保护,由政府部门牵头,结合市场需求,整合教学、科研、龙头企业的力量,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促进了优质肉猪产业的发展。莱芜市在多年坚持莱芜黑猪保护提纯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与“六润”、“得利斯”集团合作,并率先成立了“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启了莱芜黑猪产业化开发的进程,里岔黑猪的开发利用也初现成效。
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与国外大型育种公司对接、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种猪,丰富了我国生猪遗传资源,为生猪遗传改良奠定了基因基础。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已纳入了几乎全球最优秀的种猪家系。
通过生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品种改良等工作,目前已建立了起了由原种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 和商品场(生产群)以及终端商品猪饲养场组成的四级种猪良种繁育体系,为商品猪的生产和生猪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依托国家生猪良种扶持项目的政策优势,结合本省实际,高度重视猪人工授精网络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建有猪人工受精站点119个,基本覆盖了全省养猪密度大的地区。
山东省种猪性能测定站获得农业部的资质认证,为更好地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工作了创造了条件。全省各级畜牧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种猪性能测定工作的各项要求,认真开展性能测定工作,完善测定数据和报告,建立测定档案,为种猪的育种、品种改良等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迎合畜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国家畜牧业信息化项目的推动力量,由畜牧业管理部门为主导,技术推广部门牵头,以大型种猪育种企业技术、人力、猪种等资源为基础,同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体系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种猪的数字化育种,并已初见成效。山东省已有十几家种猪繁育公司安装了南京丰顿公司开发的育种软件,育种技术人员也做了相关的技能培训。
一是由于相关标准不够完善、细化,在实际工作中将原种猪场标准等同于一级种猪繁育场标准,导致原种猪场、一级种猪繁育场没有区分标准;出于市场需求,往往一个猪场不同层次种猪都有存栏,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层次不清晰,没有真正形成纯种选育、生产母猪扩大繁殖这样的制种体系;种猪质量层次不齐,质量不稳定,选育和管理不方便,直接造成选育浮于形式。
养殖企业是遗传改良的实施主体,但很多规模养殖场不重视场内育种工作,认为育种不关自己的事,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专门育种公司的责任,结果整体上造成了遗传资源的退化,抑制了遗传改良的进程,这也是一直走不出“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恶性循环怪圈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育种场缺乏专业的育种工作人员,场内的育种工作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缺乏专业育种技术,或缺乏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导致育种数据的记录、使用都不够规范,甚至出现明显错误,系谱记录不全或记录混乱,不利于遗传改良工作的进展。
一是种猪场间遗传交流较少。我国虽成立了猪联合育种协作组和其他行业协会,但是种猪企业对猪遗传交流不积极,交流较少,存在着场联系、人交流但猪遗传交流少甚至不交流的现象。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遗传交流体系与方案,这也是导致交流少的重要原因。
很多种猪场不重视掌握育种信息和动态,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育种工作存在盲目性,导致育种技术、手段、方法和理念的落后,品种遗传改良进展缓慢,也不能针对市场需求开展有效的品种选育,抑制了利润的提升。
地方猪种选育方向不明、方法简单,选育时多依靠外貌评定,很少引入现代育种技术;重保护、轻选育,导致群体品种优势逐渐退化;重开发、轻配套组合,将优质肉猪的开发以地方品种为基础进行嫁接,但长期过分宣传地方猪种的优势,将地方猪种与错误的纯粮饲喂、放养等低效生产方式结合,虽然短期利润可观,但易将产业引入误区;重资源抢救、轻遗传交流,自己把持着种猪群,不对外销售种猪,导致近亲交配和品种的退化现象严重。
制订原种猪场和纯繁种猪场评审标准,结合山东省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采用企业自愿、市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对原有一级以上种猪场进行换证再评审,在全省遴选出一批一级以上种猪场组建山东省纯种猪核心群,并遴选出部分省级原种猪场组建山东省生猪核心育种场。在推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时必须从山东省原种猪场选择。通过遴选、竞争,促进种猪群质量的提高,打造山东省种猪龙头品牌。
完善“山东省种猪育种管理服务系统”建设,严格按照《种猪登记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良种猪登记;一级以上种猪场要建立自己的育种核心群和繁殖群;应定期将来自育种场、种猪性能测定站、猪人工授精站等单位育种相关数据录入省种猪育种管理服务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提供年度性种猪场登记报告。此外,要扶持和加强种猪场场内测定站规范化建设,加强省种猪性能测定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开展测定员培训和资质认证,执行执证上岗,提高测定人员水平;执行国家和省畜牧兽医行政部门的种猪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以及受种猪场委托开展性能测定工作。
省级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及时对性能测定数据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反馈至各种猪场,为种猪场选留优良种猪提供依据;省级种猪遗传评估中心要与山东猪育种协作组专家组制定场间遗传交流计划,鼓励种猪场采用种猪交流、种猪精液交流等方式加快交流;一级以上种猪场应严格执行场间遗传交流计划,按要求选用其他育种场测定优秀的种公猪精液;山东省猪育种协作组专家组要与种猪场育种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遗传交流配种计划,开展持续性能测定和群体选育工作,建立持续的遗传联系。
鼓励生猪主产区县建立区域性人工授精站,依托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推进区域性猪人工授精网络体系建设,推广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将优良种猪精液迅速应用到生产一线,改善生猪生产水平;遴选建立一批省级猪人工授精站,有计划地在一级以上种猪场间开展遗传交流;鼓励一级以上种猪场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站将测定评估优秀的公猪提供给省级猪人工授精站;在养猪大县有计划地推行母猪更新换代,将良种母猪推广至生产中,从而带动商品猪生产水平提升。
充分利用优质地方猪种资源,建立地方猪种信息库;评定无危险的猪种要确定选育方案,纳入地方猪遗传评估体系,有计划、持续性地对相关指标进行数字化选育监控;对评定濒危及濒危倾向的猪种,要建立有效保护方案、扩大保种群规模,增加公猪血统,落实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地方猪种的保种力度,开展保种场保种、保护区保种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建立地方猪种冷冻精液库;充分发挥山东省地方猪产业联盟的作用,产学研结合,鼓励对地方猪种开展有针对性的杂交利用和新品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