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中,常会发生猪的突然死亡症。常令养殖户迷惑不解。
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调查分析,引起猪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猪白肌病、哺乳仔猪口蹄疫、急性黄曲霉中毒、仔猪水肿病、猪痢疾发病初期、急性仔猪黄痢、急性猪丹毒、肠出血综合征和应激综合征等。
1.1猪痢疾 该病多发于49~84日龄仔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先急性爆发,后转为慢性。流行初期,未显症状就可能突然死亡。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先排软便,逐渐转为黄色稀粪,内混粘液或血液。
剖检可见结、盲肠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腔充满粘液,有麸皮样伪膜。显微镜检查肠粘膜涂片有大量密螺旋体。痢菌净口服和注射非常有效。
1.2急性仔猪黄痢 该病以1~3日龄仔猪最为多见,最急性仔猪于生后数小时看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
发病仔猪排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出,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腹泻严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和后肢被粪液沾污,病猪减食或不哺奶,精神不振,肛门松弛,排粪失禁,脱水消瘦,最后倒地昏迷死亡。
1.3白肌病(肌营养不良症) 该病多发于20日龄左右的仔猪,患病仔猪体质健壮而发生突然死亡。
患病仔猪体温正常,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呼吸迫促,喜卧,突然死亡。发生白肌病的原因是硒缺乏。
1.4哺乳仔猪口蹄疫 该病通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1.5仔猪水肿病 该病多发于断奶前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营养良好和体质健壮的仔猪,突然发病死亡。
发病仔猪部分先轻度腹泻后便秘,部分眼睑水肿,或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剖检主要呈水肿,胃大弯、贲门部胃粘膜与肌层胶冻样水肿,肠系膜、皮下等水肿。
2.1黄曲霉中毒 猪采食发霉饲料后5~15 d出现发病症状。急性病例可在运动中突然死亡,或发病后2 d内突然死亡。
病猪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食,后躯软弱,走路摇晃。黏膜黄染,体温正常,粪便干燥。多在发病后数天内死亡,或未见症状而突然死亡。
2.2急性猪丹毒 该病呈败血症状,流行初期,部分健壮猪只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多数病猪则表现减食,或有呕吐,寒颤,体温突然升高达42℃以上,常躺卧不愿走动,粪便干硬。部分患猪后期腹泻,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红斑,指压时褪色。
2.3肠出血综合征 该病多呈肠道大量出血所引起的突然死亡综合征。多发于无特异病原(SPF)猪群和瘦肉型种猪群,可发生于断奶后所有年龄段的猪群,尤以青年后备母猪,6~9月龄公猪和断奶后4~8周龄猪发病率较高。多呈暴发性发病,散发,病程一般很短。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尤以个别散发的6~9月龄公猪及肥育猪,多见突然应激死亡。
临床上主要表现突然死亡,死猪和同群中病猪则多呈现皮肤苍白,排泄松软带有血液的粪便或带有纤维蛋白型粪便。生长期间多发育不良,周期性排出带血粪便。剖检可见小肠内有大量血液,出血通常从回肠扩展到整个小肠与大肠,找不到明显的出血点。部分病例小肠后部1/3段的不同部位有肠壁增厚变化,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病。慢性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
2.4猝死性应激综合征 主要受到强烈应激原的刺激时,并无任何临床病征而突然死亡。
常见者如配种时公猪过度兴奋而猝死;追赶时猪只过于惊恐,或运输时过度拥挤等,都可能由于神经过于紧张,“交感-肾上腺”系统受到强烈刺激,引起休克或虚脱,造成应激猝死。
3.1加强饲养管理 认真做好科学饲养管理工作。养殖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及早预防。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科学配制饲料,保证营养供给。
3.2清除应激原 加强猪舍通风管理,防止湿热拥挤、忽冷忽热、噪音和搔扰。
商品猪出栏前12~24 h内禁喂或减饲,饮用口服补液盐水;注意车船运输或陆路驱赶,避免过分刺激;或在出栏运输前,对应激敏感猪,可应用抗应激素、抗应激添加剂或氯丙嗪等镇静剂以防止发生应激现象。
对热应激中暑病猪,可用凉水浇头,冷水灌肠。
3.3注意品种选育 对胆小神经质,难于管理、容易惊恐、皮肤易起红斑、体温升高、外观肥胖猪,多为应激敏感型,最好不要选作种用。
必要时,可应用现代化科技检测全血或血清CPK(肌酸磷酸激酶),以及氟烷筛选试验,进而淘汰敏感猪。
3.4药物预防 饲料中可添加呋喃唑酮200 mg/kg;对伴有增生性肠病和粘膜弯杆菌感染者,饲料中可添加泰乐菌素200 mg/kg或配合使用青霉素100 mg/kg,加以控制。
对急性病例可试用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维生素配合联用,效果良好。
王廷丰
(杭州市萧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红垦分所 3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