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畜牧兽医局,浙江泰顺 325500)
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规模猪场的养猪效益,特别是山区中小规模猪场,效益有高有低,参差不齐。
笔者认为,要提高山区规模猪场的养猪经济效益,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抓好科学选址、严格管理、改进工艺、推广补铁、科学配料和控制环境等技术环节。
根据泰顺山区的地理特点和多三园(果园、茶园、竹园)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养猪场的场址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与环保要求,兼顾方便交通与有利防疫。
规模猪场应尽可能将场址选择在能够充分消纳生猪排泄物的果园、竹园、茶园旁,做到将猪场隐藏于竹林、果园之中,充分利用猪的排泄物为周边的竹、果、茶基地提供优质有机肥,走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之路。
按照规模猪场的管理与防疫要求,制订符合山区规模猪场实际的各种制度。
根据泰顺山区的生产实际,管理制度应包括“规模猪场推荐免疫程序”、“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规模养猪场动物防疫制度”、“规模养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制度”、“规模养猪场兽医工作职责”、“猪场消毒制度”、“猪场人员管理制度”、“规模猪场养殖档案制度”等有利于加强规模猪场管理的相关制度。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规模猪场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舍内配套设施上,可适当引进较为先进的定位栏、产床、保育床、消毒机、自动饮水装置、通风系统、雨污分流设计等现代养猪技术与设施,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
根据泰顺县部分规模猪场的生产实践,怀孕母猪采用定位栏中饲养,临产前7 d左右进入产床待产,母猪产后28 d断奶,仔猪断奶后在保育舍中饲养28 d,然后转入育肥舍,根据生猪生长规律及泰顺县商品猪销售地的消费习惯,饲养到125 kg左右出栏。
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多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利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主推杜长大外三元杂交商品猪。采用21~28日龄早期断奶技术,母猪年产仔达2窝以上,仔猪早期补铁、补料,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饲喂相应的全价配合饲料。程序免疫根据养殖场(户)的具体情况及周围疫情,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采用该模式饲养商品猪可明显缩短生猪育肥期,生猪出栏体重达125 kg的日龄由205 d缩短为195 d;提高商品猪饲料报酬,料重比由传统模式的3.5∶1降低到3.2∶1,可节省饲料10%左右,节省用水70%左右;规模猪场标准化养殖的母猪配种分娩率达到86.7%,胎均产活仔10.6头,哺乳期成活率95.2%、保育期成活率97.3%、育成期成活率98.6%,全期成活率91.3%。生猪主要疫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养猪效益明显提高。
铁元素是动物体内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及酶类的必需组成成分。仔猪初生时,体内仅含铁30~50 mg,而哺乳仔猪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每日需铁7~15 mg,且每天只能从母乳中获得1.0~1.3 mg,远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如不及时给予人工补铁,仔猪就可能引起贫血症,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白痢等疾病,降低仔猪育成率和日增重,影响养猪经济效益。
通过试验,仔猪补铁在3~6日龄内进行效果良好,尤其是在3日龄时进行第一次补铁效果最好。如在3日龄时仔猪补铁150 mg则可明显提高断奶体重。一般可在3日龄和10日龄时对仔猪进行两次补铁,则可明显降低仔猪白痢的发病率和充分发挥仔猪的生长潜力。
为提高规模猪场的养猪效益,一般可根据猪的营养需要,自配饲料,或向省内外著名厂家购买优质饲料产品,以利最新养猪科研成果应用到养猪生产中。
通过研究利用“氨基酸长肉快”等优质预混料和饲料添加剂配合全价饲料,提供生猪的全价平衡营养,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猪的生长速度,提高养猪效益。
生产实践表明,环境对生猪健康有重要影响,环境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合理组群,控制猪群大小、圈养密度与调教,创造良好的群居环境。
二是对圈舍的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新鲜度,按照不同季节的要求进行科学控制,给猪体提供适宜的生长小环境。
生产实践表明,只有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达到生猪食欲旺盛,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发病和死亡率低,从而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