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桂红 李 阳 范波胜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焦作 454000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指人体各个系统的恶性肿瘤或潜在的恶性肿瘤非直接侵犯和转移所致的神经和(或)肌肉损害的一组临床症侯群,并非由肿瘤转移或侵润以及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是因营养障碍及血管性疾病所造成,其病程和严重程度与肿瘤的大小及恶性程度并不一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到周围神经系统及肌肉各部位损伤的症状,常易被漏诊、误诊[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科自2005-01—2012-10以来收治的16 例PNS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 例均为2005-01—2012-10在我科住院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42~78岁,平均60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1~12个月,平均6个月。13例患者因神经系统症状而首次就诊在神经科,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PNS,另外3例患者经详询病史证实有神经系统症状。本组肿瘤患者均经影像检查和病理检查发现和确诊,并排除非肿瘤转移和浸润所致,其中肺癌13例,胃癌、胸腺瘤和胰腺癌各1例。
1.2 神经系统表现 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癌性周围神经病7例,表现为四肢远端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深浅感觉障碍等。(2)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6例,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和躯干肌的无力、病态疲劳等。(3)副肿瘤性小脑变性1例,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和四肢的共济失调。(4)边缘叶脑炎l例,表现为先是焦虑和抑郁,后出现严重的近记忆力减退。(5)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1例,表现为不对称的双下肢无力和感觉异常,逐渐向上发展,3周后发展至双下肢全瘫,尿便失禁。
1.3 治疗和转归 本组患者确诊后,2例患者放弃治疗,1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4例患者行放化疗,并加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神经营养药等治疗。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缓解11例,无明显改善3例。
PNS是一组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见于不到1%的肿瘤患者,PNS可在癌肿被发现之前或同时发生,也可发生在癌肿症状之后,若在症状之后出现,诊断并不难,若在之前出现,往往容易造成误诊。据统计[2]约65%的PNS先于肿瘤出现,这时约一半患者的原发癌肿尚处于可根治时机。PNS为癌肿患者独有,但目前PN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PNS并非癌肿转移或直接浸润所致,而是癌肿在神经系统引起的远隔效应所致,众多研究者[3]认为免疫机制在PN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普遍认为癌肿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在杀伤癌肿细胞的同时又与神经组织的一些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而对神经组织造成伤害,学者们将这种抗体称为抗神经抗体。目前已经发现此类抗体包括: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Ri抗体等,研究证明[4]此类抗体的发现对于诊断PNS的特异度高达90%以上。
一般常见的PNS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炎、边缘性脑炎、脑干脑炎及副肿瘤性小脑变性等,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有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急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等,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有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等,常见的原发癌肿主要是肺癌、胃癌等。通过总结本组资料,本病的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癌肿易发因素:如长期吸烟、家族史等,且病情不符合原发神经性神经病变规律,在短期内迅速进展,难以用其他疾病解释病情演变,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及时做全身各个脏器检查,如胸部CT、腹部彩超,以及抽血查各项肿瘤标志物,有条件者还应进行抗神经抗体检测,针对部分未查明原因的患者,应密切追踪随访,积极寻找潜在的癌肿,争取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目前,针对PNS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肿瘤治疗和免疫治疗两方面。由于大多数能够在出现PNS之前就能查到原发癌肿的患者往往处于癌肿早、中期,应尽快采取抗肿瘤治疗措施,即通过手术,并配合放疗、化疗等方式根治原发癌肿,可起到清除致病元凶—抗神经抗体,阻止对神经组织的免疫损害,从而控制甚至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免疫治疗包括大剂量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以及血浆置换等清除血液循环系统内的抗神经抗体,阻断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这只是暂时缓解神经损伤,因此,切实有效的治疗原发癌肿以消除抗原才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邢付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2):69-70.
[2]孙桂军,唐晓磊.神经副肿瘤综合征12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1,10(3):984-985.
[3]刘阿海,孙巧丽,范波胜.肺癌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0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59-61.
[4]徐杰玉.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0例[J].肿瘤临床与研究,2011,23(9):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