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成果鉴定。本成果是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及岗位专家彭源德研究员率领的两个研究团队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下共同完成的。通过对苎麻机剥副产物进行青贮饲料加工和食用菌培养研究,以机剥苎麻副产物为原料,将青贮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
传统的苎麻种植,只收获纤维,占全株重量80%以上的麻骨、麻叶等副产物没有得到利用。针对苎麻副产物收集、贮藏、加工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通过多年持续攻关,形成了饲料化和食用菌基质化两套先进的生产工艺。饲料化的工艺流程为:苎麻副产物收集→晾晒→原料配制→圆捆→包膜→发酵;食用菌基质化的工艺流程为:青贮苎麻副产品预加工→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接种→菌丝生长→催蕾及栽培管理→采收。
本成果具有诸多优点:一是通过青贮、制粒等方式,将苎麻麻骨、麻叶不经分离,直接转化为优质蛋白质饲料与食用菌基质,资源利用率从20%增加到80%以上,实现了苎麻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通过拉伸膜包裹技术以及揉碎复配颗粒技术的研发,提高了青贮和颗粒饲料的营养价值,青贮和苎麻嫩茎叶蛋白等关键营养指标分别达到13%和20%;利用苎麻青贮饲料喂养奶牛、肉牛,在保持生产性能稳定的条件下,可替代30%的精饲料,每天降低饲料成本6-7元/头;三是通过将苎麻副产物替代棉籽壳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显著降低了原料成本,其栽培的杏鲍菇生物学效率可提高13个百分点,且蛋白含量提高,总糖与脂肪含量降低。经专家组鉴定,该技术的创新性明显,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几年我国原麻市场价格走低,麻农种植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锐减,2009年苎麻种植面积比2006年减少约35.7%,严重影响了我国苎麻产业原料供应。针对当前我国苎麻生产的严峻形势,专家组建议: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全麻利用率,并能显著提升苎麻种植经济效益、完善产业产品结构,提高苎麻产品附加值,使麻农获利以保障并增加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因此当前急需推广该成果,积极扩大示范,并尽早大面积推广应用,振兴我国苎麻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