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周口市种子管理站,河南 周口 466000)
许科718是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3号为母本、漯麦四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2001。
该品种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25.4d,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晚熟0.9d。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宽长,苗壮,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一般;春季返青晚,起身慢,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受春季低温影响较小;成株期旗叶宽大上举,穗下节长,穗部有蜡质,株高81.9cm,茎秆粗壮,有弹性,抗倒伏能力强。中长芒,近长方型穗,均匀,结实性好。籽粒椭圆型,大小均匀,半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少。
2010-2011年度产量构成三要素:平均单位面积(亩)成穗数39.5万,穗粒数35.1粒,千粒重48.1g。2011-2012年度产量构成三要素:平均单位面积(亩)成穗数35.2万,穗粒数35.5粒,千粒重49.7g。
2011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中抗叶锈病、纹枯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和条锈病,高感赤霉病。
2010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郑州):蛋白质14.61%,容重778g/L,湿面筋32.0%,降落数值337s,吸水量61.9mL/100g,形成时间4.8min,稳定时间5.0min,弱化度141F.U.,沉淀值57.8mL,硬度64HI,出粉率69.1%。
2011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郑州):蛋白质14.66%,容重804g/L,湿面筋30.4%,降落数值393s,吸水量62.3mL/100g,形成时间3.4min,稳定时间3.1min,弱化度102F.U.,沉淀值55.2mL,硬度68HI,出粉率69.3%。
2009-2010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区试,10点汇总,8点增产,1点平产,1点减产,平均单位面积(亩)产量529.0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2.68%,不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二位。2010-2011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区试,12点汇总,12点增产,平均单位面积(亩)产量593.9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4.67%,达极显著水平,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
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1点增产,平均单位面积(亩)产量526.3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5.5%,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二位。
应用深耕深松技术,要深耕25~30cm,耕深耙透不漏耕,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在田间起垄作畦,保证灌溉方便。重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每公顷施优质粗肥30~45m3、尿素300kg、过磷酸钙1050kg、氯化钾(硫酸钾)225kg、硫酸锌30kg,或施氮磷钾复合肥750kg做底肥,耕地前施入深翻。
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黄淮冬麦区10月上中旬均可播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左右。该品种分蘖力强,采用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每公顷播种量135kg,中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d每公顷增加7.5kg播量为宜,以保证一播全苗。机械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防止播种过深造成出苗困难。
为了苗齐、苗匀、苗壮,播前应精选晾晒种子,播种前采用12.5%全蚀净+50%辛硫磷乳油混合拌种,可以达到防治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和地下害虫的效果。具体使用方法是:10kg麦种用12.5%全蚀净20mL和50%辛硫磷乳油30~50mL,对水0.5kg,均匀拌种,堆闷6~12h后播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每公顷用3%辛硫磷或3%甲基异柳磷30~45kg,耕地前或耙前撒施进行土壤处理,可以防治蝼蛄、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3.4.1 冬前管理 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种,疏苗补缺。对旺长麦田中耕镇压,防旱保墒。适时浇好越冬水,防旱、防冻,保苗安全越冬。注意对杂草严重麦田,在小麦三心一叶,即11月中下旬进行一次化学除草。如果麦田杂草多为阔叶类杂草,可选用杜邦、巨星;防治单子叶杂草使用骠马效果较好。
3.4.2 春季管理 推广应用“氮肥后移”延衰技术,在拔节期每公顷追施尿素120~150kg,浇好孕穗水,酌施孕穗肥。小麦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临界期,均应浇好孕穗水。结合浇水每公顷追施尿素90kg,可以起到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注意孕穗肥不可过晚过多,以免贪青晚熟,降低粒重。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每公顷用12.5%烯唑醇300~450g,或20%三唑酮乳油1.125~1.5L。
3.4.3 后期管理 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要采用“一喷三防”措施,每公顷用12.5%烯唑醇600g+25%吡虫啉粉剂450g+磷酸二氢钾2250g,对水750kg叶面喷雾,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d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要在雨前和雨后每公顷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对水7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
3.4.4 适期收获 小麦高产最适宜的收获期是蜡熟末期,此期的长相为植株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颜色为本品种固有光泽,此时收获品质最好。
[1] 高松洁,史瑞青,袁剑萍,等.大粒小麦新品系86(79)的生理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01):3-7.
[2] 孙立学.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8.
[3] 汤其婷,秦艳萍.小麦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10):20-21.
[4] 周汝群.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51.
[5] 李奎亮,赵俊峰.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种业导刊,2012(12):24-25.
[6] 郭永芳.小麦宽幅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