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稿约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国际刊号为ISSN 1672-1403,全国统一刊号为CN11-4941/R,季刊,国际标准大16开。由《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晋数据库》、《首席医学网》以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收录。
本刊开辟有“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经验”、“病例报告”、“技术交流”、“综述”、“国内、国际学术动态信息”、“学习园地”等栏目,面向全国体外循环、麻醉、外科医生征集论文,论文要求与体外循环专业相关。
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数据准确。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5000字,病例报告不超过2500字;
2 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2个汉字以内为宜;
3 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4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5 统计学处理要正确,表格设计要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要清晰,格式要求用TIF或JPG格式,注明图号;
6 所有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期刊〕 序号 作者姓名(不超过3人者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文题.期刊名(外文期刊可用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年,卷(期):起页-止页.
[1] 王军,徐志云,邹良健,等.深低温停循环重要器官逆行灌注的应用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1)∶4-7.
[2] Naoki W,Teruhisa K,Makoto T,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on brains with oldcerebral infarction[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2,122(2):734-740.
〔书籍〕 序号 作者姓名.书名.版次(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年.起页-止页.
[1] 董承琅,陶寿淇.实用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411-429.
7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市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编辑部,并附获奖证书复印件;
8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
9 作者投稿在半个月左右便能获知稿件回执,若在此期限内未收到本刊“稿件处理通知书”请及时来电来函查询。作者查询有关文稿情况必须注明稿号,不采用者不退稿;
10 投稿需经本单位审查同意并填写委托授权书盖章后随稿件寄审稿费用50元(如不便也可投稿后向编辑部索取),经审定同意刊用稿,通知作者交纳版面费,论文刊载后本刊致稿酬(著作权使用费),另赠送该期杂志一册;
11 文稿采用word格式,在电子邮件中须用附件形式发送。来稿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来稿决定录用后,本刊有权决定已录用的文稿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
投稿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8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辑部(收)
邮编:100853 电话:010-66937810
传真:010-66937810
E-mail:zgtwxhzz@sina.com.cn
第六届全国体外循环学术会议
暨首届亚太体外生命支持学术会议
在北京胜利召开
2013年10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主办的第6届全国体外循环学术会议暨首届亚太体外生命支持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BICC)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内近650名代表及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北、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瑞典、德国、比利时、巴基斯坦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国际同行参加了本次大会。
今年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成立10周年及《中国体外循环杂志》创刊10周年。现任的朱德明主任委员作了“双十庆”的祝词,在这十年中,我们大家团结奋斗,努力工作取得了今天成绩。我们坚持10年的付出和努力,收集中国近10年心脏外科手术及体外循环统计权威数据,成为政府部门、科研教学、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厂商公司的重要参考资料,做到其他学会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我们没有任何政府背景,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了2000多灌注师统计甄别和证书的发放工作;我们和医学院校合作,和骨干医院合作,建立了从专业本科生教材编写、授课带教,临床灌注师继续教育,全国体外培训基地建设和新进员工基地培训计划的实施;我们的杂志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逐年提升。为了学会的生命力持续,青委会召集了一批有学历,有头脑,有干劲的代表做起了想做的事。今后,我们仍将依靠大家的支持,班子的团结,保持自始至终的激情,敢于思想,敢于探讨,敢于实践,一步一步前行,将体外循环事业做的更好。
大会前一天,第一批体外循环培训基地学员42人进行了专业考试,全部通过,获得了本行业内颁发的体外循环专业技术合格证书。
本次年会与首届亚太体外生命支持学术会议同时召开,大会全英文交流,全程中文同声传译。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有“ECMO之父”美誉的ECMO开拓者Dr.Robert Bartlett不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而且就本次大会的组织和召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现任APELSO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ICU主任Dr.Graeme MacLaren就亚洲太平洋地区ECMO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详细剖析,为进一步区域性技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大会的组委会主席、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主任龙村教授就我国ECMO治疗现状和团队建设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ECMO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明确的指导和规划。30余位国际发言代表就目前ECMO治疗及研究进展做了深入探讨。参会者对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科ECMO的总体结果表示敬佩。
本次大会同时邀请了以Dr.Mark Ogino(美国)为首的ECMO模拟培训团队,首次在亚太地区进行了现场ECMO Simulation Courses培训,受到参会代表的热烈追捧和好评。欢迎晚会上,由国外和国内ECMO专业人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不仅为与会代表展示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再现了体外生命支持专业的活力与未来。
我们相信,中国ECMO治疗伴随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突破,ECMO治愈率明显提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