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嫦华,孙 航
(1.浙江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浙江杭州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层干部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中坚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对高校中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进一步加强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努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构建高校中层干部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中层干部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干部教育培训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重视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经验和一贯的优良传统。毛主席曾经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早在延安时期,针对干部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党中央决定深入开展干部在职教育,创办了大量干部学校,大规模开展培养、训练革命干部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文化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地方和高校党组织对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干部教育培训,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强调要在继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将提高干部能力放在突出地位,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执政(管理)能力和工作技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遵循“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原则,“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7年)》①《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7号。指出,培训要“以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能力提升为重点”,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培训要“以推进学校管理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为目标,以增强服务意识、把握教育规律、提升素质能力为重点”。这些原则体现了干部教育培训落脚点的转变,就是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把提高干部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强调在促使干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标志着干部教育培训正逐渐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1]。干部培训将更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我们认为,在当前高校中层干部应突出学习能力、决策能力、运筹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力建设是高校中层干部培训的目标要求,然而这种目标要求的实现,是由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一定量的时间来保证的。由于高校中层干部中“双肩挑”的干部多,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一定量规定,能力建设的培训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条例》明确要求,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同时明确规定,“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应当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经厅局级以上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其他干部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中共教育部党组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③《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党[2010]3号。,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干部的能力素质”,并首次对培训量以学时学分制的形式进行了量化要求:“按照中央要求,要努力做到党政教育部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10学时,5年内达到550学时(3个月),党政教育部门其他干部参加培训的学时每年不少于100学时。”这些量化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热潮。
近年来,高教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对新时期加强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培训力度逐渐加大,培训投入稳步增长,干部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高校中层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及资源整合等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培训如何更好适应新时期高校和干部发展特点而开展的实践和探索还不够深入,培训的水平有待提高,各高校间工作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现象。
由于干部培训一般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高校中层干部除了少量通过调训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外,大部分参加学校自行举办的培训。校内培训一般依托于党校和组织人事部门展开,往往都是单兵作战,对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合,无法形成培训的规模效应,存在优质培训资源不足、利用效能不高、整体培训容量有限等现象。培训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无法适应和满足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的任务和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此外,高校间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不同院校因资源、地域、干部队伍的差异,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相差较大。
当前的高校中层干部培训普遍存在量大质低的问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习惯将主管部门和教师摆到主体地位,往往忽视了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培训内容上缺少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帮助不大;培训形式上缺少多样性,以单一的集中辅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中层干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培训方法上缺乏实效性,传统的“千人一面”、“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干部的吸引力不够,培训的效果不佳,参训者不满意。
各高校普遍缺少对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的研究,符合时代要求和高校特点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培训规划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部分培训班的安排没有经过前期调研,仅根据主办方的需要随意开班,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有待加强。二是培训量化管理机制普遍没有建立,组织上没有完全掌握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部分干部远远不能完成中央提出的干部培训“5年3个月”的要求。三是培训的成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科学,没有建立学习效果检验的相应机制,干部往往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习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不够完善,存在“重培训参与,轻培训使用”的现象[2]。
高校存在大量的“双肩挑”干部,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干部们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地接受培训。在外出脱产培训选调时,一些工作任务较重的中层干部总是因为脱不开身而选择放弃,校内组织的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中层干部经常由于会议、教学、科研等的冲突,到课率不高,培训的效果不佳。培训的组织者在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选择上左右为难、难以兼顾,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实践表明,传统意义上的以单纯的理论学习和千篇一律的集中辅导为主的封闭式培训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校中层干部的培训需求。面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应进一步放宽视野,树立开放式大培训理念和思路,大胆打破相对封闭、单一的培训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探索“走出去”培训干部的方法途径[3],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强化培训管理,逐步构建高校中层干部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办学治校骨干队伍,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干部和人才支撑。
1.拓宽“开放式”教育培训思路,建立按需施训理念。高校干部岗位类型多,培训需求各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学习“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4]。做好干部培训工作,前提是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干部成长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组织需求没有把握好,培训就会偏离方向;岗位需求没有把握好,培训就不能有效推动工作;干部需求没有把握好,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开展干部培训要进一步明确受训干部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培训需求导向,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把培训需求作为设置培训班次、确定培训内容的重要依据,将“有什么培训什么”变为“要什么培训什么”,从教学与需求“两张皮”变为培训与工作“两促进”,真正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整合“开放式”教育培训资源,拓展培训渠道。随着干部培训规模的扩大和培训要求的提高,现有的组织调训数量和校内培训资源已不能满足干部培训日益增长的需要,需在坚持和完善已有培训基础的同时,不断向外部拓展合作主体、合作空间和合作方式,逐步建立干部培训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境内+境外培训,借助访学交流、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形式,拓展境外培训渠道,学习借鉴境外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二是理论+实践培训,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蹲点调研、驻外工作等形式,在实践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线下+线上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等高教系统优质培训资源,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开放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四是单打+多打,通过合作办班、课程指导、师资支持等形式,开展跨校、跨省、跨境的干部培训合作。五是走出去+请进来培训,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拓展“开放式”培训师资队伍。通过全方位的培训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切实提升培训的数量、质量和效益,逐步构建开放式大培训工作格局。如浙江省委教育工委2011年探索实践了以高教园区、行政区域为界分片区开展的高校校际干部联合培养机制,统筹协调高校干部联合培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培训规模效益。
1.完善“开放式”培训内容体系,增强培训适用性。传统的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员停留在认知层面,往往“听听很激动,回去没行动”,而真正“能力培训”的本意是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5],干部培训要从“教育取向”转变为“方法取向”和“行为取向”,从着眼于“应知”转变为着眼于“应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更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1]。当前,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强化领导干部政策法规、管理科学、业务知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分别开展履职所必须的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
2.丰富“开放式”培训的授课形式,增强培训实效性。传统的培训以专家讲授为主,“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知识触发功能。开放式培训要引导启发干部主动思考问题,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真正达到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一是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由按行政级别设置向以分类培训为主转变,由一般性轮训向专题培训为主转变,由中长期脱产培训向短期学制、分段式培训为主转变。二是改进学习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增强教学互动,突出问题研究;课堂学习与自选自学相结合,利用课余选学网络平台课程、选听专题报告、选读理论书籍、选研工作问题等;理论学习与考察调研相结合,推进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模拟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改革授课方式,运用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多种培训方法,加大分组研讨、经验交流、学员论坛等专题研讨的比例,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创新授课形式,不断提升培训的效果。
1.建立“开放式”培训考核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培训成效。传统教育往往重培训、轻考核,如何对干部学习培训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估一直是个难题。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能有效检验和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一是完善干部培训登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完善干部培训学习档案,推进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在职自学、网络学习等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和量化考核,确保干部完成“五年三个月”的学习培训任务。二是完善干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在学员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培训机构对学员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出勤情况、综合表现、素质能力及培训后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工作态度等进行跟踪和评估。三是完善干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将培训情况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组织调训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发现和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
2.强化“开放式”培训项目管理,确保培训的质量。条例指出,要“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干部教育培训由若干培训项目组成,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等水平决定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在培训前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课程设计,合理调配师资,除依托学校党校和组织人事部门外,还可以通过直接委托或招标投标等方式择优确定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加强培训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的绩效;在培训后加强干部培训质量评估,对每门课的课堂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培训项目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把评估数据作为优化培训内容、调配师资和改进培训管理服务等的有效依据。
[1]吴黎宏.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注重能力培养[J].领导科学,2007,(7):46-47.
[2]刘亮,李新昌.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98-199.
[3]任泽民.构建开放式干部培训工作格局[J].党建研究,2008,(8):11-13.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3(1).
[5]朱诗柱.干部教育培训之道[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