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弘
(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200025)
上海南站R1线(地铁一号线)改建工程于2002年7月开工,位于新建上海南站主站屋北侧,新建南站地下北广场的南端,基本为全地下穿越。在前期工作中由三个主体为其服务:一为铁路区域的上海铁路局,主要负责原铁路范围的前期工作;二为广场区域的上海南站广场公司,主要负责新建广场范围的前期工作;三为外围的申通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二个区域以外的前期工作。
R1线改建工程在位于北广场西侧桂林路近沪闵路口,其地下的状态是斜交性的穿越桂林路,同时在该路口又恰恰与原正在运营的R1线的正线、出入线重叠(见图1)。对桂林路工程而言,其前期由广场公司负责,对原R1线地铁而言,前期由申通公司负责;同时,该位置又紧邻沪闵二期工程,其前期既有申通负责的界面也有沪闵二期负责的界面。同样,由于新、老R1线在此重叠,由此引起工艺上必须进行的临时正线、临时出入线与永久正线之间又与桂林路拓宽工程之间管线迁移的综合安排问题及先后步骤的矛盾也相当突出。如何统筹安排前后期搭接、节约资金、加快进度、确保质量,管线迁移的工作成为该区域工程的焦点。
鉴于问题的特殊性,在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明确要求上海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几个方面必须得到统一,即:统一设计、统一监理、统一归口。
为确定界面,将涉及到的北京城建院、上海城建院、华东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研究院、上海规划院等主要的5个设计院统一在管线平衡上,由上海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按轻重缓急进行疏理,定出临时或永久搬迁的方案,各专业分别消化取得一致意见。
为保证土建、管线分阶段分性质的实施得到保障,无论是土建还是管线在此区域内统一监理,特别是在管线与土建的轴线、标高上采用开工前定位、过程监督、竣工交接的步骤。
为使管理线条清晰,不产生重复浪费,在对外委托上统一归口,迁移费用统一归口,最大程度地降纸成本。经各业主反复磋商、分析各种因素后决定该区域的工作归口,全部由广场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并排出详细计划、列出实施步骤,统一组织实施,避免在狭小区域内因施工单位过多而造成的各种安全隐患出现。
(1)该区域内主体工程涉及的项目为:R1线地下结构、临时正线、临时出入线、桂林路U型槽。主体施工单位为:基础公司、市建一公司、市政二公司、市政一公司等。
(2)该区域内涉及到原有的管线为:上水Ф500Ф、Ф150及消防栓、上煤Ф500及煤气增压站、信息15孔、油管Ф400、市话架空线及市话管道、供电1万V及路灯架空线、梅陇基地绿化房屋。其中:确认为临时过渡的为:油管Ф400、市话架空线及市话7孔、上煤Ф500、Ф150及消防。一次性实施的为:上水Ф500、信息15孔、供电架空线入地。涉及到管线设计变更的为:信息15孔、市话24孔、电力排管14孔、下水道、上水Ф500、上煤Ф500。
图1 R1线改建工程位置图
(1)土建与管线在平面、立面的同步考虑,同时R1线过桂林路时以分段过路为主。
(2)临时正线、临时出入线实施前无条件考虑规划管线预留,且预留的原则有二个:一为留出临时线的外侧;二为不得进入正在运行的R1线区域,避免影响既有R1线运营。
(3)油管以二次迁移为准。
(4)明确三根管线侵入广场用地。电力3.5万v排管、市话管、信息管,过原地铁采用非开挖法与沪闵路相接,以确保原地铁线路安全。
(5)R1线临时出入线南侧设东西向管线走廊,同意局部变更,以不影响桂林路U型槽为主。
(6)R1线分段原则上三段秩序为:由东向西,第一段由东向西至KO+600位置,距桂林路东侧红线25 m止,此时临时搬迁开始且侵入广场用地的三根管线定位完成,保证广场后期工程不受影响;第二段从KO+600处至桂林路路中,此时侵入广场用地的三根管线必须敷设完毕,原线迁移毕;第三段桂林路路中至西侧红线,此时原道路西侧管道全部在临时正线、临时出入线的东半幅完成相接,原区域内的管线完全废除。
一次及多次搬迁的费用见表1。
桂林路道路工程该区域管线搬迁费用概算为1000万元。
地铁一号线改线工程配套该区域管线搬迁,费用为1305万元。
累计既有公用管线搬迁费用为2305万元。
计节约管线搬迁费:2305-1805.34=499.66(万元)。
桂林路、R1线交汇工程时间紧配合单位极多且步骤复杂,前后共有5个设计院、4个施工主体、12个管线配合单位,共历时7个月,完成了全部的主体及前期工作。
统筹学作为研究如何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全过程中施行统筹管理的有关理论、模型、方法和手段,是数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个学科分支。而对于其在工程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不仅可以通过施工单位的统筹,施工人员的统筹,施工设备的统筹,以及其他原材料的统筹,从而达到工程进展的效率最高化,有效地推动工程各方面的协调性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
表1 上海铁路南站桂林路及地铁一号线既有管线搬迁汇总表
[1]李天荣.城市工程管线系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曹吉鸣.工程施工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建国.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克磊.工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