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数学探究课

2013-01-16 05:29王胜
陕西教育·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结论

王胜

教学片断:《圆锥的体积》一课正在进行。

师:请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空心圆柱和圆锥,比一比,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它们的底和高都相等。

师:同学们准备了沙子或米,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来得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

师:同学们研究得特别认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们把圆锥里面装满沙子倒在圆柱里面,倒三次才能倒满,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师:这是什么样的圆柱和圆锥?

生1:空的。

生2:等底等高的。

师(兴高采烈的):说得好,这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虽再说说他们体积的关系?

生3: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生4: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师:别的小组也是这样吗?

生(异口同声地):是。

……

评析:

改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上面的探究,却大打了折扣,存在着几个明显问题。

1.目标不明。

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策略、展开探究、交流结果几个过程。而在上面的片断中,问题的提出和确定策略两个环节全部省略。学生没有经过思索,只是稀里糊涂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操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根本不清楚。目标不明,导致了学生兴趣不浓,思维也根本没有被激活,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操作工。如果教学时先提出问题:探索圆锥的体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从形状的相似上发现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最密切,可以借助圆柱来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小组设计、交流研究方案,小组选择比较简便的操作方法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是多么强烈,探究的方法该是多么丰富多彩。

2. 空间太小。

探索的路总是充满艰辛的,正因为如此,探究的过程才更有魅力。可是,本节课的探究却是格外的一帆风顺,原因在于空间太小。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学生只需要装装沙子,就可以一下子发现教师需要的结果,没有一点波折,在学生的心里也就激不起什么波澜,狭窄的探究空间,还使得结论中的关键因素“等底等高”没能引起学生的主意,是在老师的追问、强调中学生才意识到的。其实探究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非等底等高圆锥和的圆柱,这样,有的小组一定能得到3倍的结论,而有的小组一定是得不出3倍结论的:或许是圆锥和的圆柱的体积一样多,或许是4倍、5倍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观察实验所使用的工具,在分析比较、互动交流中学生恍然大悟:只有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他们的体积关系才会出现三分之一(或者3倍)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空间内自由驰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仅发现规律,还能积累探究的经验,体验创造的乐趣,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3.没有适时的评价。

当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时,教师没有理性而适时的评价,对于学生结论的正确与否,更没有再一次引导探究,只是对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给予了简单的评价,没有体现出评价的作用和价值。错误结论的学生没能得到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没有理清,更是在这个错误之后,没有教师再一次引导,缺失了对正确结论的认识过程,这和我们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有何不同?更不用提学生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没有得到关注,教师只是一直询问着自己想要的答案,按照预先的教案延续自己的教学。这样,当学生起初的积极性慢慢淡化后,没有适时的评价延续学生持续的兴奋点,教学只能是回到老路上。

面对新课改,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将探究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有所疑、有所进,这是我们教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不是挂着探究的头,就能有一堂精彩的课堂。教者更应该从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的有效和反思中去总结并提高,真正地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也为了一切学生。

作者单位榆林市子洲县何家集九年一贯制学校

责任编辑杨博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结论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学包圆锥粽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结论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