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玲 李永珍
[片断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师:刚才大家在小组里用天平称出了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谁来汇报一下?
生1:()颗图钉大约重1克。
生2:()颗Vc片大约重1克。
……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请看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小精灵:“你们看,大西瓜来了,它很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它看到这儿有台天平,就往天平上一跳。”哪知天平一歪,把西瓜摔得粉碎。(学生看完后哈哈大笑。)
师:笑声之后就要有思考,用天平称西瓜的重量看来是不合适的,那用什么称比较好呢?
生1:我知道可以用台秤。
生2:也可以用弹簧秤,我妈妈就称过。
……
师:大家知道的秤可真多!咱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样子吧!(出示课件,介绍常用的台秤、电子秤、弹簧秤、盘秤等及其用法。)
师:用这些秤称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还能用克作单位吗?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呢?
生:应该用千克作单位。
师:对,用比克大的单位——千克。
[片断二]动手实践,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
出示弹簧秤、台秤。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以下游戏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梨(1千克)、盐(2包1千克)、饼干(5袋1000克)。看看是否重1千克。
2.数一数:1千克的苹果有几个?梨有几个?盐有几包?饼干有几袋?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眼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闭眼按要求取物。)
找出比1千克轻的物品,找出1千克的物品,找出比1千克重的物品。
5.估一估:用估的方法量出1千克的大米。
[片断三]总结延伸,体验数学的价值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我学会了用台秤称物品的质量,以后别人骗不着我了。
生3:我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较好,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较好。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用得非常广泛。下课后咱们开展一个“寻找克与千克”的活动。看看哪些物品重大约是1克,哪些物品的重大约为1千克,下次课上再汇报交流。
点评:
1.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设计很有创意。教师力求冲破传统的“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知识传授型模式的束缚,根据教学内容和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精心设计了“课前调查与反馈”、游戏等活动,创设了“西瓜称体重”、“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等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时代感、挑战性,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通过四人小组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称、数、掂、找、估”的过程中,多角度地去感知,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克与千克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体现了《课标》中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机会,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实地调查、讨论、操作、实验、猜测、估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组织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宽松愉悦、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有趣的游戏活动,探索、发现的乐趣,智慧、才华的充分展示,成功的欢乐,这一切都极大地吸引、激励着全体学生,不仅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习了新知,也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张扬,体现了《标准》中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作者单位湖北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