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筠
(福州大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求职清晰度(Job Search Clarity)是指求职者本身拥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或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或工作形态具有清楚的概念,由 Wanberg等(2002)在针对失业族群的研究中首次提出。[1]Cote等(2006)在Wanberg定义基础上,将求职者如何找工作,以及打算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上取得工作纳入求职清晰度的概念中。郭悦等(2005)在进行关于求职清晰度的研究时,认为求职清晰度应包括个体对职业目标、职业发展实现路径、可能遇到的障碍和个人应对方式、对职业发展变化可能性的认识等四方面内容。[2]研究发现求职清晰度对求职结果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求职清晰度高的求职者,对自己想要找的工作有清晰的规划,能更顺利地找到工作。当求职者的求职清晰度不足时,他们会花许多时间用来尝试不同的目标,造成求职密集度的降低。对已就业毕业生的研究发现,求职清晰度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求职目标与期望越是清晰明确,就业质量越高。张天舒等(2012)研究显示,求职清晰度对求职行为有显著影响,提升求职者职业目标清晰度,将促进毕业生在有限的求职期间内,高效、有选择性地动员求职资源。[3]童辉杰等(2012)对全国不同类型高校725名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的研究发现求职清晰度高分组被试者无论在择业效能、求职自信等各方面等分显著高于低分组。[4]
根据舒伯(Donald.E.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尝试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毕业生在求职前夕是否确立了清晰的职业目标,会对其求职的顺利程度及就业质量产生影响。为此,本研究选取大四上学期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群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学生求职前职业目标清晰度,并对样本一年内的就业结果进行分析,为高校更有效的做好职业发展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某地方类重点本科院校理工科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49份,回收425份,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88.9%。其中男生289人,占72%,女生110人,占28%。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自编毕业班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及求职清晰度问卷。其中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未来发展意向及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类型等三部分内容;求职清晰度问卷参考Cote等(2006)编制的单维度问卷,该问卷经廖文华(2007)整理修订,内容包括“我已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已有规划”以及“我很清楚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成我的职业目标”等5题。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其求职清晰度越高,问卷Cronbacha系数为0.83。就业结果部分以2013年7月前,即学生毕业前已完成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研究生调档函中信息为准。
(2)统计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8.0 for Windows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群体进行半结构访谈,探究影响求职清晰度的原因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
1.大学生求职清晰度整体情况
将求职清晰度各题项得分的总值作为因子得分,结果显示学生求职清晰度为17.21,95%以上的学生求职清晰度得分高于均值15.00。在单个题目中,“我已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评分最高(3.89),而“我对自己的生涯已有明确规划”(3.13)、“我很清楚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成我的职业目标”(3.10)得分相对偏低。
2.不同类型大学生求职清晰度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求职清晰度情况发现:男生求职清晰度高于女生;出生知识分子家庭学生求职清晰度最高,之后依次是经商、干部、工人、农民,出生农民家庭的学生求职清晰度低于平均水平(16.98<17.2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清晰度要低于普通学生,但以上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1 不同性别、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群体求职清晰度差异
通过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专业成绩排名、学习时间、精神状态、休闲方式、动手能力、就业意向、就业岗位意向、就业信息获得渠道等内容,考察不同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求职清晰度的影响发现:大四上学期,有意向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求职清晰度最高,其次为已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求职清晰度最低;在专业排名上,求职清晰度分值呈现u形分布,位于前20%及后20%的学生求职清晰度较高,位于中游学生求职清晰度最低;在学习时间上,除上课时间外,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上的时间越多,求职清晰度越高,两者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在精神状态上,就业前夕感觉充实的学生求职清晰度最高,其次是迷茫,感觉焦虑和矛盾心理的学生求职清晰度最低;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选择与朋友聊天和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求职清晰度高于上网休闲或睡觉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获校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学生的求职清晰度高于获得院级科技竞赛奖项的学生,其次是未参赛学生,参加过科技竞赛但未获奖学生的求职清晰度最低;在就业意向方面,选择考研学生的求职清晰度高于选择就业的学生;在岗位选择上,选择技术类岗位学生的求职清晰度最高,其次为销售类,选择管理类岗位的学生求职清晰度最低;在就业信息的获得上,选择学长学姐推荐学生的得分最高,选择参加大型招聘会的学生清晰度最低。在就业渠道上,选择自主应聘的学生得分最高,选择家庭安排的学生得分最低。在选择工作的理由方面,以是否适合自身未来发展作为工作选择标准学生的求职清晰度高于凭借待遇水平选择工作的学生。其中,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专业学习时间、精神状态、动手能力、选择工作理由等项目上,不同学生群体的求职清晰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2 不学生习生活方式的学生群体求职清晰度差异
3.不同求职清晰度的就业结果分析
对比不同就业情况学生的求职清晰度发现:已签约学生高于未签约学生,已签约学生中,从事技术类岗位学生的求职清晰度高于从事管理类、营销类的学生;录取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求职清晰度高于录取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以上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将求职清晰度得分从高到低排序,选择得分前27%及后27%的学生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考察高低分组学生在签约人数、升学人数、岗位类型、企业类型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高低分组在已签约人数上无差异,在升学人数上高分组比低分组高9%,在未签约人数上高分组比低分组低9%。在就业去向上,高分组学生从事技术类岗位的人数比低分组多17%,从事管理类岗位的人数比低分组低3%,从事销售量岗位的人数比低分组低14%;在企业类型上,高分组进入上市公司的学生比低分组高40%。
4.不同求职清晰度的就业指导需求分析
高低分组学生在“就业存在的困难”及“认为自己缺乏的职业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就业困难方面:高分组学生更多的选择缺乏工作经验(89.8%)及求职技巧欠缺(77.6%),低分组学生多选择无扎实专业基础(84.4%)、竞争压力太大(80.2%)及缺乏工作经验(79.2%)。在个人能力欠缺方面,高分组学生选择频率最高的选项依次为工作经验(93.2%)、动手能力(78.1%)、职业素养(60.3%)、团队合作能力(50.7%)、心理素质(43.8%)、学历程度(39.7%)及自主学习能力(32.9%),低分组学生选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经验(83.6%),动手能力(75.3%)、团队合作能力(58.9%)、职业素养(53.4%)、心理素质(49.3%)、自主学习能力(42.5%)及学历程度(32.9%)。
1.学生在实现目标途径的选择上存在困惑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就业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所认识,95%以上的学生都已经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相比于北京高校理工科学生均值的19.10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社会对理科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多数毕业生在求职前,对自己未来要从事某一行业,或者受雇于某些企业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从求职清晰度各题项分值差异可以发现,学生对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方法缺乏了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职业目标的确定并非是建立在自我了解和职业分析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在对学生群体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受到同专业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影响,对岗位是否适合自己、如何进入目标岗位及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清晰。对此,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应通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特质、熟悉职业环境、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社会资本是影响求职清晰度的重要因素
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群体的求职清晰度差异研究发现:来自原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具有预测作用。出生知识分子家庭学生的求职清晰度得分高于经商家庭、干部家庭、工人家庭及农民家庭,个体占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越有助于认识和规划未来职业。同样,在休闲方式上,选择与朋友聊天及体育运动的学生的求职清晰度高于选择网络休闲及睡觉的学生。相对于后者,无论是与朋友聊天还是体育运动,都是与现实生活中个体建立关系的互动过程,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职业发展信息,进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职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又将影响个体求职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选择不同信息获取渠道的学生在求职清晰度上存在差异,选择通过网络及学长学姐推荐获得就业信息的学生求职清晰度高于选择大型招聘会的学生。职业目标明确的学生更偏向于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关注的几个行业领域,而非奔波于各种招聘会,或投递更多简历。在有限的求职时间内,求职行为将更加直接、高效。这与张天舒等人2012年对北京12所高校本科大四毕业生的研究结果一致,即职业目标清晰度与学校公共资源动员行为和社会公共资源动员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校如何帮助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高校平台构建和培养新的社会资源,成为推进职业规划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专业能力对个人求职清晰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研究发现,专业投入时间和专业技能对个人求职清晰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但学生群体中间层问题突出。在所有学生群体中,参加比赛未获奖的学生与专业成绩排名居中的学生求职清晰度显著低于其他学生群体。通过半结构访谈发现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过程中存在从众现象,部分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专业投入时间不足,专业知识的延伸及应用能力欠缺。但这部分学生因专业成绩居中并无学业危机感,对自己、对未来的思考也相对较少。此外,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及学生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抓两头、放中间”的情况,中层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常常被忽视。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更为清晰,但在专业技能适用领域选择上存在男女差异,63%的男生选择技术类岗位,43%的女生选择管理类岗位。在理工科专业,男生在动手能力上整体强于女生,但在女生群体中也存在“做技术太辛苦,不适合女生”、“企业技术类岗位不招聘女生”等认知偏差。部分女生在放弃技术类岗位的同时并未自主学习管理类或销售类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此,职业发展教育应关注中间学生群体,推动其进行积极地自我思考和探索,养成职业发展意识,纠正不合理职业观念。同时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指导,男生重点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策略,加大专业时间投入,提高其专业能力;女生则在提升专业能力基础上,补充管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个体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求职清晰度对就业结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就业质量维度
在就业结果上,求职清晰度的高低对学生是否就业并无显著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质量。在不同就业去向上,高分组在已就业、录取985高校等项目上人数多于低分组;在企业类型上,高分组中在进入上市公司的学生多于低分组。因此,提高学生求职清晰度并非是探讨学生是否就业,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如何更好就业提供服务。
5.不同求职清晰度学生在就业指导需求上存在差异
学生群体求职清晰度不同,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感受到的困难不同。除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等学生群体普遍感觉缺乏的职业能力外,高分组学生更关注职业素养及求职技能的提升,低分组学生认为自己更需要专业基础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可以根据不同求职清晰度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辅导。
[1]Wanberg,R.C.,Hough,L.M.,&Song,Z.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multidisciplinary model of reemployment succes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1100~1120.
[2]郭悦,陈景秋,王垒.求职清晰度:概念、调查分析与应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2):22~25.
[3]张天舒,鲁小华,樊富珉.求职自我效能、目标清晰度与资源动员行为的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1):68~72.
[4]童辉杰,杨雅婕,胡娟.常用职业测验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分析[J].心理学报,2013,5(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