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红
(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肾内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约60%,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一般为3 %。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1]。针刺伤是导致血源性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2],而护士由于经常性进行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操作,针刺伤的风险较高。如何有效控制针刺伤的发生,对于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关于职业安全的教育属于空白,护士普遍职业安全知识不足,自我防护观念淡薄。因此,本研究拟观察职业安全培训对临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相关因素如针刺伤等的影响。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等科护士180名为观察对象,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职业安全培训前后一年中护士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如针刺伤等的发生情况。
1.2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并经过预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护龄、职称等。第二部分包括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如针刺伤的发生率、发生密度及被污染针头刺伤发生率。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包括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及不戴手套。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的知晓情况和及时上报情况等。
1.3调查方法 首先以科室为单位,由护士长组织本科护士学习如何正确填写调查表。然后采取一人一卷匿名的调查方式,以科室为单位填写,由护理部统一收回。由两名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检查核对,并建立数据库。
职业安全培训 职业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科室、危险环节、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如护士应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掉在护理操作结束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或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等习惯, 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由专门讲授职业安全培训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分四次进行培训。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录入、核对并建立数据库。相对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0名被调查护士年龄29.4±5.5岁(17~46岁),护龄11.2±7.5年(4~15年)。职称:护士79名,护师53名,主管护师45名,副主任护师3名。
2.1职业安全培训对针刺伤发生情况的影响
针刺伤是护士常见的职业损害,是引起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80名临床护士中过去一年内有151例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4%,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122例,发生率为68%,总共发生针刺伤936次,发生密度为5.2次/人。而经过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发生率下降为47%,针刺伤发生密度降低为2.3次/人,污染针头刺伤发生率下降为2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职业安全培训前后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的比较(n=180)
注;*P<0.05,与培训前比较
2.2职业安全培训对针刺伤发生后自我防护情况的影响
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上报对于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很关键。本次调查发现,180名护士有41人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23%。针刺伤发生后能够及时登记上报的180名受调查护士中仅有15%。而经过安全培训后正确处理伤口的知晓率增加至86%,及时登记上报率增加至85%,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职业安全培训前后护士自我防护情况的比较(n=180)
注:*P<0.05,与培训前比较
2.3职业安全培训对规范不良操作习惯的影响 护士操作中的不良操作习惯如注射前分离针头或回套针帽等,增加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本次调查发现,180名护士中高达76%的护士操作总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的比例为82%。而经过职业安全培训操作中回套针帽和分离针头的比率分别下降为31%和24%。护士在进行输血、采血等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但调查发现有68%的护士不经常戴手套操作,经过职业安全培训后操作中不戴手套的比例下降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职业安全培训前后护士操作中不良习惯的情况(n=180)
注:*P<0.05,与培训前比较
本次调查选择我院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等科护士,分布面广,代表性强。在调查之前先进行两次预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对调查表进行了改进,保证此次调查表的科学性。为了提高护士的参与意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由护理部牵头对这次调查的意义及填写调查表的方法等组织培训。调查表由两名经过培训的人员录入计算机,并对结果核对,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中的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关系接触患者的体液或血液,导致可能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自1981年Mclormick 等[3]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众多调查研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护士由于经常性进行静脉穿刺、输液、输血等操作,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很高。而针刺伤是引起血源性职业暴露最危险的途径之一,包括如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等20余种感染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本次调查发现,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4%,针刺伤发生密度为5.2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68%。这与Aiken的研究结果相似[4],提示目前临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也是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高风险的原因。针刺伤的发生与工作粗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有关。如护士在进行注射操作时习惯性取下针头或回套针帽是造成针刺伤的原因之一。美国CDC 早在1987 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5]: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本次调查发现回套针帽发生率为76%,分离针头发生率为82%。有研究表明[6]: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 %以上。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然而本次调查却发现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不戴手套竟高达68%,提示目前临床护士面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与不良操作习惯有关。
本次调查表明,护士经过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的发生率,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及不良的操作习惯等情况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提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McCoy[7]报道: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 为2.0~2.7 。其他研究也证实护士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发达国家已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和“普遍预防”的策略纳入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之中。而在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徐辉等[8]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教材。而让护士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危险是自觉执行预防措施的前提,因此应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让护士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教会护士安全的操作技能及防范措施, 是减少针刺伤等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护士由于操作中存在分离针头、回套针帽等不良操作习惯,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而且自我防护意识不足,面临较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而持续开展职业安全培训是有效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有力举措。
[1]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2] 李红梅.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 (1):7-9.
[3] Ann ND, Ciesielski CA, Metler RP, et al.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HIV) infection : 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 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03, 224 (2) : 86-95.
[4] Aiken LH, Sloane DM, Klocinski JL. Hosptial nurses, occupationalexposure to blood: prospective, retrospective, and institutionalreports[J]. Am J Pub Heal ,1997 , 87:103-107.
[5] Beekmann SE, Vanghn TE, McCoy KD, et al. Hospitalbloodborne pat hogens programs: program characterisation and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 rates[J]. Infect Cont rol HospEpidemiol , 2001 ,22 (2) : 73-82.
[6] Barbara J F, Deloris EK, Steven MB, et al. Frequency of non2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J]. AM J Med , 1991, 90:145.
[7] McCoy KD, Beekmann SE, Ferguson KJ, et al. Monitoring adherece tostandard p recautions[J]. Am J Infect Cont rol, 2001,29 (1) :24-31.
[8] 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