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上海 200235)
自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以来,在17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近20年中,上海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开始创建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世界特征、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本文试图从七个维度对这一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
上海具有面向太平洋和中国大陆的内外开放的扇形和枢纽的地理特点,相邻的江浙两省藏书楼林立,藏书家云集,上海城市人口中多数是来自江浙的移民,这些为上海的图书文献交流积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地理环境。
1.1.1 19世纪下半期
1843年11月17日,伴随着英国领事馆在上海当时东门和西门城墙附近街区的设立,上海正式开埠。1847年7月,法国传教士南格禄等开始在徐家汇建立天主堂藏书楼,这被认为是上海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也成为后来闻名中外的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典藏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上海面向世界的开放,上海的境外居住人士逐年增加,也带来了相应的西方现代图书馆的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文化需求。1849年3月,一些来华的外国人组成了西侨社团并自发组织了上海书会 (Shanghai Book Club),并于1851年改称上海图书馆 (Shanghai Library)。至1913年,上海图书馆为上海工部局接管,易名为工部局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或称为工部局公众图书馆,服务范围由少数的侨民逐步扩大到上海的市民,成为上海较早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在19世纪下半期,还曾先后出现过多家西方人办的图书馆,如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于1871年在上海的虎丘路(原博物馆路,现纳入外滩源)6号建立了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会所和图书馆,但当时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沪的外籍人士。三年之后的1874年,由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陀提议,由当时在江南制造局主持技术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徐寿与当时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的英国人傅兰雅共同创办了格致书院,书院内建有藏书楼。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融入成为上海早期城市图书馆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成为上海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萌芽。
1.1.2 20世纪上半期
进入20世纪后,上海逐渐确立了近代中国轻纺工业基地、金融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和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对当时的城市图书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海城市图书馆在市级层面的规划开始引起重视。在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盛宣怀档案中,发现有1910年盛宣怀在上海斜桥盛公馆东首计划创办上海图书馆的档案,尽管这一规划后来未能实施,但为人们呈现了当时设计的城市图书馆的普通书楼、上等书室与书楼布局的有关信息。
1.1.3 20世纪30年代初
上海曾出现过两家以“市立”命名的图书馆,且均由上海市政府府拨款并向市民开放:一家是193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市立流通图书馆”,馆址在当时的南市豫园邑庙的戏台;另一家是1931年11月成立的“上海市立图书馆”,馆址在当时南市文庙内的尊经阁。较有影响的市立图书馆当数30年代江湾地区创办的上海市图书馆,该馆于1935年10月竣工,1936年5月1日正式成立,当年9月开始对外试开放,一年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图书馆的服务被迫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组建新的上海市立图书馆,由当时位于江湾的上海市图书馆、位于南市文庙的上海市立图书馆、1941迁址于福州路的前工部局公众图书馆三馆合并组成,于1945年10月1日在工部局公共图书馆福州路原址对外开放,南市文庙内的图书馆改设为上海市立图书馆第一分馆,并在虹口区墉沽路市参政会内开设了上海市立图书馆第二分馆,还在上海市区和郊区建立起了14个图书流通站。与此同时,各类专业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开始涌现。如1916年创办的中华书局图书馆 (后发展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1924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 (包括馆中收藏古籍的涵芬楼和儿童图书馆)、1931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明复图书馆、1933年创办的私立的鸿英图书馆、1939年由张元济、叶景葵、顾廷龙先生等创办的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1948年由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光甫创办的海光图书馆等。以上这些图书馆后来大都先后并入了1952年创建的上海图书馆。显然,20世纪上半期的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有了初步的总分馆的实践探索,也有了专业主题图书馆的一些创新发展。
1.1.4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十分重视城市的文化建设,他强调“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文物、图书的保护,因为上海也是书海。”他亲自关心图书文物事业,于1950年组织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设了图书整理处;第二年又决定成立图书馆筹备委员会,聘请徐森玉、顾颉刚、顾廷龙、李芳馥、王育伊、刘汝醴为委员,其中李芳馥为召集人,具体负责图书馆的筹建工作。上海图书馆便在此基础上开始筹备建立。当时将原来市中心的上海跑马总会建筑划归上海图书馆,陈毅市长为“上海图书馆”题写了馆名。上海市军管会市政教育处也接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新组建的上海市立图书馆(后改名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成为之后的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来源馆之一。建国初期成为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创建的关键时期,隶属于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图书馆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为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市级总馆的建立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也为整合原本散在全市各处各自为政的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架设了通道。
上海图书馆于1952年7月22日在上海市南京西路325号建立并开馆,标志着上海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进入了一个新历史发展阶段。
1.2.1 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第一轮整合(建馆初期)
1949年至1957年,上海全市公共图书馆经过了第一轮的整合,包括捐献接办、同类合并、重新定位、全市布点等,使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经过了初步的整合清理,特别是形成了一些市级层面的大型图书馆。
1952年,中国科学社会理事会决定将创办于1931年的明复图书馆全部财产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明复图书馆是一个科学技术的专业图书馆,1949年上海解放时该馆有藏书约6万册,其中中文3万多册,西文2万多册,西文杂志合订本7000多册。一些科学家私人捐献的科技文献成为馆藏特色。1952年9月,鸿英图书馆董事会决定将成立于1933年6月的鸿英图书馆捐献给上海人民政府并由上海市文化局接办,该馆以收集报刊文献、提供剪报索引服务为其特色,接办当时的馆藏总计为206178册,1953年将该馆定位为期刊专业图书馆。上海新闻图书馆成立于1949年12月15日,由解放日报社、新闻日报社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共同创办,成为一个报纸专业图书馆,藏报500多种,其中最具文献价值的是保存完好的全套《申报》。1955年1月,由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成立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3年2月,在张元济、陈叔通先生的倡议下,经董事会作出决议,将创办于1939年的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1953年6月18日成为合众图书馆正式捐献之日,其捐献的宗旨就是“凡住在上海的或到上海来的世界历史学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收获”。合众图书馆馆藏中的25万册图书、15000种金石拓片以及地方志、朱卷、家谱、专人档案、名人手稿、革命文献等馆藏成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典藏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也为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服务奠定了文献基础。1955年11月14日根据上海市军管会授权上海市文化局的命令:“为了保护国家历史文献,适应国家文化工作上的需要,兹决定将徐家汇耶稣会神学院藏书楼全部图书文物及专用器具予以征用,并决定由你局负责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工作组,立即执行。”这样,徐家汇藏书楼就成为上海图书馆的分馆,对外仍用徐家汇藏书楼的名义。1956年至1962年间,先后有多家图书馆并入或入藏徐家汇藏书楼,包括1955年2月并入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1958年并入的尚贤堂,1962年入藏的海光图书馆(1959年并入上海图书馆),以及四馆合并后1958年入藏的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等各类馆藏等。
1.2.2 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第二轮整合(四馆合并)
1958年,在第一轮整合基础上的四馆合并成为上海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第二轮整合。1958年10月,经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将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 (前身为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等四馆合并,并将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改为卢湾区图书馆,以加强区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四馆合并后的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在四馆合并的前后:徐家汇藏书楼及相关图书馆和文献先后并入上海图书馆。四馆合并从市级层面实现了上海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的联合共享和集中配置,形成了上海城市图书馆市级总馆的新形态,提升了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品质和能级,成为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十不惑:从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建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四十年中,历经50年代的两轮合并、60年代的服务发展、70年代的文革曲折、80年代的恢复发展、90年代的新馆建设等不同发展时期,上海图书馆进入了四十不惑的成熟发展期。至1993年,上海图书馆藏书为8248229册 (另有230万册左右的未编图书资料),在编人员538人,年购书经费1322万元,馆舍面积总计39486.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全市6个地方,即南京西路325号本部20960平方米;徐家汇的徐家汇藏书楼2878平方米;淮海中路视听资料馆1413.9平方米;长乐路书库1694平方米;虎丘路书库1921平方米;龙吴路书库10619.9平方米。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500多人次。
1995年,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合并成为上海城市图书馆发展的发展引擎和创新动力。由此展开了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全新的篇章。
1.3.1 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第三轮整合(馆所合并与中心图书馆建设)
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了第三轮整合,中国第二大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与中国第二大科技情报研究所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进行合并,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合并后成为上海市政府直属事业机构,成为中国省市级最大的图书情报联合体,其建筑面积和藏书量跻身全球十大图书馆的行列,这一体制的创新为上海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创新活力,开启了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阶段。
2000年9月,上海市领导提出建设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要求打破行业的界限,形成城市中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读者服务的联盟,以上海图书馆作为龙头,建设上海城市中心图书馆,并于2000年的12月将这一创意付诸实践,开始了在全国开风气之先的上海特大型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发展历程。
1.3.2 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
自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了第三轮整合之后,充分发挥了整合集群和协同创新的效能。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图书馆在国内外图书馆界推出了开先河的诸多创意,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国际上也树立了良好的新形象。
上海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建设自2000年至2012年的十二年发展中实现了城市图书馆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如树立起了中心图书馆的首批示范典型并创建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馆长定期联席会议等长效管理机制、创立了理事会体制下的上海生命科学院专业分馆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上海市中心和郊区各区县街镇以及全市儿童图书馆系统的一卡通异地借还的全覆盖并相应建立起了市区县和街镇的三级总分馆体系、积极尝试了利用社会力量推进中心图书馆建设(如徐家汇美罗城、静安区达安社区星之健俱乐部等)、全市中心图书馆总分馆实现图书文献等物流的社会化管理、进行了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题图书馆的布局和推进。2003年3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市城市图书馆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座谈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技术和服务模式得到了肯定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上海城市图书馆在多年的建设中正在逐步实现整个城市主题图书馆的科学布局,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图书馆服务主题内容:如杨浦区的市政工业、虹口区的影视文献、普陀区的文化名人手稿、闵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浦区文庙的儒家经典、卢湾区的石库门风情、浦东新区陆家嘴功能区的金融信息、松江区的上海地方志文献、长宁区的国际文献、闸北区的商务印书馆版本、上海市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视觉艺术等。
2005年和2006年,上海富有预见性地主持召开了全国讲座工作研讨会和展览工作研讨会,倡导全国图书馆行业的讲座资源和展览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应当把讲座服务和展览服务纳入城市图书馆的新的核心业务,助推了这两项服务在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地的进一步拓展和服务的深化。上海图书馆“城市教室”的讲座服务被国际图联列为城市图书馆的服务案例。
上海图书馆较为敏锐地看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城市图书馆发展的引擎作用。1996年12月,在淮海中路高安路口对外开放的图书馆新建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图书馆建筑中最先进的智能楼宇规范建设的图书馆。1996年新馆开馆之初,在国内首家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Horizon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1999年,又引进了美国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并在这两次引进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二次开发的再创新,使上海图书馆的数字服务和数字管理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在2003年谋划、2004年试点后,上海图书馆于2005年在全国城市图书馆中率先推出了“手机图书馆”,在短信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了这一新型服务形态的内容,在全国图书馆界开了移动服务的先河。
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城市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历史文献中,包括古籍善本、碑帖、家谱、地方志、明清尺牍和现代文化名人手稿、旧平装图书期刊、旧版外文文献、历史名人档案、革命历史文献、年画、舆图、老照片等均收藏丰富,藏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的甚至位居世界前列;专利标准、科技报告、产品样本等科技文献的收藏也雄视海内。上海图书馆自1996年底启动历史文献抢救项目,并不断推进历史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同时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包括修补、编目、拍摄、出版、展览、研讨等,为城市记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2000年整体引进入藏的常熟翁氏六世藏书和2010年整体引进入藏的罗氏藏书(西文善本),成为海内外瞩目的上海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事件。
2000年8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召开了第66届国际图联大会,大会的主题为“创造未来的全球图书馆”。上海城市图书馆顺应了这一世界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各国各地区图书馆签订友好协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尝试,受到了世界各国各城市的广泛欢迎,为上海乃至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层级架构在历史的发展中,曾经历过多次的建设、归并和整合。这同中国和上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2.1.1 20 世纪 50 年代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层级架构,包括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和上海少儿图书馆的综合服务,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等的专业服务;同时随着上海行政区划的确定,上海区县级图书馆服务架构也初步形成。至50年代中后期,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定位为广大公众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130人左右,馆藏达75万册;每周开放7天,每天开放11小时;每月接待读者3~4万人次,借阅图书4~5万册。在服务中,实行了面向读者的玻璃书架中间留缝的图书透明陈列服务方式。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7月的私立上海儿童图书馆。1960年11月,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曾并入上海图书馆,作为上海图书馆的少儿分馆。1956年至1957年,上海市人民图书馆所属的各区阅览室陆续下放各区,开始陆续成立了各区图书馆。上海全市18个城郊区域中先后建成了12个图书馆,包括9个市区图书馆和3个郊区图书馆。1957年12月,上海市文化局从各公共图书馆抽调了40人组成了农村图书流通工作队,在郊区32个乡建立了200多个图书流通站。至1960年,上海市区两级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基本形成。
2.1.2 20世纪70~90年代
1970年7月,上海图书馆开始恢复对外开放,但可为读者服务的文献极少,仅开放了5个阅览室。至80年代,随着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和广大公众学习热情的高涨,上海图书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高等教育恢复高考的日子里,上海图书馆每天等待开馆的读者排队长龙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化新景观。1987年1月,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恢复独立建制,这样上海图书馆与之共同成为市级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50年代发展的基础上,上海区县街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至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12区、9县较为完整的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架构;上海图书馆也于1987年升格为副局级事业单位,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据上海图书馆业务辅导部1989年12月编辑出版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概况》的统计,上海当时已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以及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较为完备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架构,共有公共图书馆552家,其中市级馆2家(1家少儿馆),区级馆17家(区级分馆2家),区级少儿馆9家,县级馆21家(县级分馆10家),街道馆143家,街道少儿馆111家,乡镇馆221家,乡镇少儿馆21家。
2.1.3 21世纪10年代
在90年代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发展的基础上,上海图书馆从2000年12月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共享的理念,成为国际大都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借鉴了全球各国城市图书馆发展的普遍规律,顺应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文化方面的创新胸怀和共同体理念,引领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城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提升自身品质的发展新路,为当代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2.1.4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
2010年12月,上海实现了一卡通用的市、区县、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全覆盖。据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上海市测绘院共同编制的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分布图册》的统计,至2012年,共计有一卡通中心图书馆总分馆262家(点),具体分布如下:
*市级馆2家: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
*科学院图书馆1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
*区县级馆(包括区级分馆)29家(点)。
*街镇图书馆230家(点),其中包括了最早进入一卡通系统的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图书馆和松江区岳阳街道图书馆,还包括了一些社会力量办的服务点和工业区服务点等。
2.1.5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少儿一卡通
2011年,上海城市图书馆一卡通开始向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借阅服务延伸,启动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少儿一卡通,初始阶段共有52家馆加盟。据《上图导航》(2012年第7期,总第100期)统计,经过一年的发展,至2012年7月,上海全市少儿一卡通共有15个区(除松江区和金山区外)的85家市、区县和街镇图书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加入。至2012年12月,少儿一卡通进一步覆盖全市各区县和街镇的99所图书馆,小读者有效证增至9.5万张,当年借还册数542.2万册、借还人数137.7万人次,少儿图书饱有量为89.9万册。同时,全市已有220个点开通了现场办证服务。
2.1.6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基层服务点
上海图书馆和各区县图书馆以及上海东方信息苑等合作共建的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1930个,通过数字资源共享、定期流动服务等方式将图书馆服务送入军营、中学、机关、商厦、社区、农民工居住区、监狱、科学考察船等。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硬件资源可以从建筑设施、技术设施、年度经费等方面来分析 (以下数据多以2008年底为准,有些数据延至2011年至2012年)。
建筑面积和阅览室面积:其中馆舍建筑面积11.91万平方米,阅览室面积1.29万平方米,阅览座席1952个(不包括报告厅、多功能厅、大厅走道坐席)。
现代化技术装备:共有计算机1476台 (其中总馆1211台,中心图书馆各分馆265台);提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334台,OPAC专用计算机169台 (其中总馆93台,中心图书馆各分馆76台);计算机信息节点2669个(其中总馆2193个,区县街镇分馆和专业分馆476台),有独享互联网宽带出口通道2条,包括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100MbpsIPMSN光纤接入;上海科技网络通信有限公司10Mbps光纤接入。截止2008年底,上海图书馆网上存储容量为47.1894TB,其中局域网上运行的镜像数据库容量为20.64TB(未记二次文献数据库);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存储容量为9.89TB;自建数据库(含书目数据库)存储容量为16.3049TB;上海地方文献数据库存储容量为0.3545TB。
至2009年7月,上海图书馆职工总数为791人,其中业务人员总数696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2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54人,占职工总数的57.3%,大专以上学历640人,点职工总数的80.9%;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等高级职称人员138人,占全馆业务人员总数的19.8%;馆员等中级职称人员282人,占业务人员总数的40.5%。为提高人力资源建设水平,上海图书馆自2003年起制定了《继续教育手册》,对职工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和考核,其中2003年职工继续教育人均93学时,2008年人均107学时。
截止2008年底,上海图书馆文献总藏量为5180万册(件)。2008年新增文献入藏量按文献类型可分为图书、报刊、电子文献、视听文献、外文文献、地方文献等6类。同时文献资源还可以从呈缴本、捐赠文献、数字资源、历史文献保护的维度加以观察。其中2008年入藏印刷版中文图书12万多种,2011年入藏中文图书9.2万多种,近40多万册,外文图书2.8万种(册),2012年入藏中文图书11.2万种、41.3万册,外文图书2.2万种(册);2008年入藏印刷版中外文报刊17226种,其中印刷版外文报刊(含台港澳)5888种(期刊5804种,报纸84种),印刷中文报纸11338种(期刊10389种,报纸949种),2011年入藏中文报刊1.1万多种,纸本外文报刊6061种,2012年入藏中文报刊1.1万种,外文报刊5615种;2008年订购入藏电子图书和期刊数据库13个:订购入藏电子图书数据库2种,2011年采购中文电子书2.6万种,2012年继订和新订数据库115种,当年采购数字资源经费占全年购书经费 14%以上;2008年订购入藏视听资料 815种(3699件),2011年采购音像制品376种,2012年采购新像制品2977种,较前一年有大幅度增加。另购有盲文间像资料55种。
外文文献采访主要体现四个原则:一是确保外语主要文种,以英文为主,以日文、德文、俄文、法文、韩文为次;二是确保学科内容重点,包括基础学科、新兴学科、高新技术、经济、金融、科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综合性图书、参考工具书、与上海重大科研项目和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图书等;三是确保电子文献比例逐年增长;四是确保连续性,重点外文图书、会议录、多卷书、重要组织或学(协)会的年度报告、年鉴等均具有较高的连续性。
在地方文献方面,2008年订购入藏地方报纸62种,占地方报纸总数65种的95.38%;订购入藏地方期刊571种,占地方期刊总数598种的95.48%;订购入藏地方图书8308种,占应入藏地方图书总数8722种的95.25%。上海图书馆建有地方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整合利用了各种电子资源和数字图书馆技术,采用了多媒体的各种载体,包括文本、图像、图片、音频等各类资料,围绕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服务而建立的跨库检索和无缝链接为特征的地方文献多媒体资源服务系统。地方文献数据库共有6个子库,分别为专室图书、电影记忆、图片上海、上海戏曲、上海方志、网上上海等。
上海图书馆还有不少呈缴文献和捐赠文献。上海市人民政府曾于1996年11月发布、2002年11月修正并重新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其中第19条对于出版物缴送作出了明确规定;1997年4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向本市各出版社发出了 “关于向上海图书馆缴送图书样本的通知”;2003年12月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向上海市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发出了“关于印发《关于向上海图书馆送缴本市出版物样本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8年,上海图书馆收到呈缴本总量为8511种,占应缴送的上海市出版总量9907种的82.32%。
历史文献保护方面,1996年,位于淮海中路高安路口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筑落成后,即成立了“文献保护修复部”,之后这一业务部门逐步得到了完善,下设有古籍修复研究室、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室,并细分为现代文献修复组、古文献修复研究室 (古文献修复组、近代文献修复组)。在对馆藏历史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分别对家谱、碑帖、盛宣怀档案等历史文献进行了抢救修复。2004年至2008年,共修复、加固了历史文献252866册(件);扫描古籍善本稿抄本7356种、27258册、1666175拍,家谱7408种、54625册、5108482拍,盛宣怀档案156000件、787000拍。2008年7月29日,中共上海市委专门下发了 《关于上海图书馆增挂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牌子的批复》(沪委 [2008]580 号),2008 年 10 月 9 日,上海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上海图书馆完成了对正式入藏的120多万册(件)古籍的查库工作。经先后申报,上海图书馆并有324部古籍善本收入了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随着上海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上海图书馆的经费逐年得到增长,购书经费和人员经费也不断有所上升。其中购书经费从2008年的9668万元,上升至2012年12691万元,上升了31.1%;人员经费从2008年占总经费的18.4%上升至2009年的19.9%,然后下降至2010年的18.3%,再下降至2011年的17.3%,继续下降至2012年的 15.6%(见表 1)。
表1 上海图书馆财政补助经费一览表单位:万(人民币/元)
上海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效能可以通过表2中的有关数据予以观察。
根据数据的统计,自2007年以来各项服务均有明显增长。
从上海中心图书馆2007~2012年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如下几个趋势:一是上海全市的持证读者连续多年呈上升态势,另据统计,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至2012年底,一卡通有效读者证总量已增至64.9万张,说明城市图书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二是文献流通量连续多年呈上升态势,说明上海市民的阅读热情持续高涨,也回应了有些机构在抽样调查中得出的阅读率下降的分析。三是异地借还量连续多年呈上升态势,说明中心图书馆一卡异地通借通还发挥了便捷服务的效能。四是读者流通量连续多年呈上升态势,说明在数字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物理空间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依然发挥着其信息传播、知识学习、以及文化休闲的重要功能。
表2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数据一览表(2007~2012)单位:万(张/册/人次/个)
上海图书馆是全球城市图书馆中开放时间较长的公共图书馆,全馆开放时间为上午8:30至20:30,包括国定假日在内全年无休,各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合计为84小时,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服务时间。同时,上海图书馆通过各类网上服务扩大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异地通借通还的一卡通和网上的e卡通、网上咨询、手机服务、文献提供、流动图书馆等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便捷服务。
上海图书馆在倡导数字阅读的同时,印刷型文献的外借量也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体现了公众读书的需求和热情,也反映了在数字化环境下上海图书馆积极开展读者服务带来的传统服务效能的提升,如上海图书馆较早地将读者一次外借册数从4册增加至6册,为读者外借书刊带来了便利。上海图书馆始终将讲座和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新的核心业务,服务内容不断创新,听讲人次和观展人次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充分展现出这两项新业务的魅力。
为了帮助读者节约时间,上海图书馆在1996年新馆开馆之初就确定了闭架文献取书不超过30分钟的服务标准,以后又确定了网上咨询和文献提供不超过48小时的服务标准,这些标准都提升了服务的效能。
上海图书馆十分注重服务宣传,每年在各类媒体上的报道数量众多,通过讲座、展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残疾人服务、历史文献抢救与整理、世博会、国际论坛以及周年庆典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树立了城市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也可以从2006年至2011年间上海图书馆所获社会的各种荣誉中看到其投入产生的效益:全国文明单位(第三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四批)、第一第二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全国阅读活动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
上海图书馆的服务政策包括面向所有公众的基本服务免费政策。以读者证的办理须知为例。从上海图书馆服务对象而言,其申报读者证的对象包括持有效证件(身份证或社保卡)的中国公民,其中14~16周岁的青少年则需带好户口簿;外籍人士需持有效护照的;年满14周岁已办理少年儿童读者证,则无法同时办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读者证。收费标准:2011年已取消参考阅览证、参考外借证年度注册费用,为读者提借免费办证服务。读者证分为参考阅览、普通外借、参考外借等功能,以上三类读者证功能分别有不同使用范围。还有自助阅览室、网络学习室、新技术体验中心、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联合国资料托存区等均提供免证服务。同时,上海图书馆全年中安排的100多场讲座和数十个展览,均向公众免费开放。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物流早就存在,过去主要以图书馆内部的汽车图书馆为主,未能形成物流体系和社会化运作。2007年12月11日,上海图书馆与上海邮政公司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文献物流社会化签约仪式”。随着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基层服务点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文献流量的急剧上升,而总分馆间的预约外借、文献传递、各类服务设施材料的运送等业务不断拓展,对物流提出了更好、更快、更规范的要求。为了积极探索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物流体系社会化,上海图书馆于2007年初就文献物流向社会邀请招标,共有上海市邮政公司的物流局等3家物流服务商参加投标。经组织文献物流专家的招标评审,分别从物流基础设施、运输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运作成本、服务水平和经验、经营风险等方面对参与投标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决定由上海市邮政公司邮政物流局承运,并从2008年1月开始实施。这一物流社会化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大陆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物流社会化的先河,确保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分馆业务工作的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在物流长效科学管理方面跨出了有益探索的重要一步,也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8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文献物流量为34万多册,按整车物流计费的新增基层服务点送新书和不定期图书调剂19万多册,全市各区县读者卡分送781批(次),讲座光盘1.3万多张。另外,物流系统还为上海外来建设者集中居住地建立了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点,2008年提供各类图书1万多册。
2009年,提速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物流频次。汽车图书馆物流服务及扶贫赠送图书共10.9万册。
2010年,物流点增至195家,”一卡通”文献物流量为45万册。
“上图网上委托借书服务”于2009年试点运行,首先在长宁区图书馆、徐汇区图书馆、黄浦区图书馆、浦东新区陆家嘴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等5家分馆开展试点。通过预约后的物流配送,2009年为208位读者提供了755册上海图书馆参考外借图书的分馆就近服务,2010年为592位读者提供了2114册类似服务,2012年为1932位读者提供了7266册的类似服务。
上海图书馆的物流尽管走出了社会化的重要一步,但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州(包括西雅图市图书馆)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等相比较,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在快捷等方面的服务品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助推图书馆服务与时俱进的动力引擎,上海图书馆1995年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之后,进一步增强了技术素养,增加了对技术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在中国图书馆界先后率先推出了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手机图书馆、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较早地构建了网上知识导航站、开辟了新技术体验中心、确立了“云中上图”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城区一卡通、城乡一卡通,这是全球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发展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异地泛在的整合化服务、集群化管理和协同化合作,同城公共图书馆形成了一个服务共同体。这种一卡通借通还的服务新形态,2000年12月在上海图书馆正式启动,开始逐步形成。这种服务体系的创新,是在不改变各参与分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各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为分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方便读者服务为宗旨,以共建共享为方法,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新颖的图书馆服务共同体。这种服务共同体的最大技术特点就是在全市实行统一的借阅卡制度,实现异地借书还书的一卡通。2007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荣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2003年6月,上海建立了“文献提供中心”的新业务部门,开始酝酿策划与中国电信合作运用手机信息来开展读者服务。经过2004年的试运行之后,于2005年在全国正式推出了第一家“手机图书馆”服务,开辟了读者与馆员交流咨询的便捷服务平台。“手机图书馆”创建之初,以短信服务为主,2005年共接受并回复短信3252条,其中咨询问答690条,讲座预订2411条。之后,“手机图书馆”经过数次功能提升,2012年5月,经过整合创新后的“手机图书馆”功能更加丰富,提出了手机变身“借阅证”,上海图书馆让好书“触”手可及的新服务理念,实现书目检索、读者服务、微博分享、上图信息、你问我答和分馆导航等七大功能。以书目检索为例,通过“手机图书馆”,全市图书馆馆藏尽在掌中,通过3G手机上网或具有GPRS上网功能的任何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访问 http://m.library.sh.cn/手机网站,进行全市书目和馆藏联合检索,提供200万种,1150万册馆藏书刊、音像资料和文献的搜索;又如分馆导航,详细展现上海图书馆以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 “一卡通”全市262家开通的分馆和服务点的地址、电话、开放时间等信息,同时还配有手机网上地图服务,即可导引读者前往各图书馆借阅书刊。2012年,上海图书馆进一步开通手机地图位置服务和二维码一拍直达服务。
“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是指持有上海图书馆有效读者证的任何一位读者,可以跨时空地通过“e卡通”平台远程查阅并获取授权的上海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这项基于网络技术的新服务集网络接入、读者身份认证、授权中外文电子资源访问、远程服务管理为一体,体现了服务与技术的创新,此项服务2009年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2001年5月,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首批分馆揭牌并对外服务之际,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也同时举行了启动仪式,首批有16位中青年高级参考馆员成为导航员,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咨询解答和各种专业研究的线索。上万的问答被收入了“问答浏览”。至2009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已发展成为有6个国家和地区、37家图书情报机构80位参考咨询专家加盟的全球性网上知识导航服务机构,体现了迈向新时期的上海图书馆以建立知识导航为信息枢纽的发展愿景。2011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点击访问量9.3万多次,提问5507个,解答5804条。2007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荣获国家文化部 “群星奖服务奖”。
2010年10月,上海图书馆富有创意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阅览空间—“新技术体验中心”。2011年,新技术体验中心中的电子阅读器各类款式品牌已增加至25个,当年共接待读者近5万人次,举办读者培训和读书活动93场,外借电子书阅读器1148人次,2012年各类终端外借流通服务量增至2372人次,成为提高市民信息素养、进行科技普及的现场体验的好去处。2010年,上海图书馆运用RFID智能技术在自助阅读室等进行了试验性服务,当年流通图书2.33万册。
上海图书馆在技术推动服务方面还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
(1)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2009年,上海图书馆还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率先进行了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的有益尝试;2012年,上海图书馆又与盛大文学和新华e店等数字供应商合作,携手上海的嘉定、普陀、长宁、徐汇、青浦等5个区图书馆共同推出电子阅读器服务。
(2)上海图书馆信使。2011年,上海图书馆在“上海图书馆信使”新浪微博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成立运营团队,推动网络公益推广,开展微博访谈活动,成为公共图书馆业界的服务创新尝试。
(3)整合存量数字资源。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了对馆中存量数字资源的整合。2011年,上海图书馆新添了625部 (集)视频资源,新增容量达到近50GB,使上海图书馆的“上海数字文化网”至2011年可供读者服务的视频资源总量增至607GB,各类资源计5421部/集;又通过上海市电子政务外网从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国家中心下载视频资源500GB;全年访问量近134万人次。2012年,e卡通电子资源远程登录共计4.1万人次,资源使用超用9.2万人次。
(4)深化网上服务。将网上“我的图书馆”进行页面的调整,增加获取借书记录、email与短信通知功能、自行密码设置等多种功能,并提供了中文、英文、日文等多个语言版本。2011年,登录“我的图书馆”的读者超过75万人次。2012年推出“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进一步提升市民数字阅读服务平台,深化覆盖支持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终端的跨平台数字阅读体验。
(5)提出“云中上图”服务理念。2012~2013年的工作规划中,上海图书馆将“云中上图”建设作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进行项目整合和平台优化,以用户为导向,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并发展馆内各类网络服务,如数字参考咨询及知识导航平台、专业情报门户、近现代期刊检索中心、上海年华特色资源中心、家谱资源中心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拓宽互联网出口通道至200M,升级防火墙至1000M,完成了服务器机群千兆互联、万兆局域网主干升级,从而具备了全天候的较为强大的网络支撑能力。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为上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城市图书馆作为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等项功能。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服务特点。
在公益性方面,上海图书馆在2007年12月取消普通外借、普通阅览证的年度注册费和工本费的基础上,2011年又进一步取消了参考阅览证、参考外借证年度注册费,网络学习室实行免费上网。
在基本性和均等性方面,上海图书馆积极开展分众服务,根据城市图书馆服务读者群的特点,上海图书馆积极拓展为特殊群体送书上门服务,包括进城务工者、青少年、监狱中的服务刑人员、贫困地区读者、军营中的官兵、郊区分馆读者、高校师生、社区居民等。上海图书馆为盲人送书上门2011年为1万多册 (盒),2012年为1.8万册(盒),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为残疾人阅读提供了新平台,汽车图书馆提供各流动服务点图书近6万多册。
在便利性方面,上海图书馆于2011年制作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分布图册》,读者在全市各地均可利用二维码,直接通过手机查询到上海市中心图书馆250多家一卡通借还点的相关信息。全市258个一卡通分馆服务点中已有近200个开通了现场办证服务,随办随取。一卡通流通馆藏保有量超过650万册。
上海图书馆通过讲座、展览、读书会、演讲会、朗诵会、报告会、主题论坛、专题陈列、新书推荐、网络竞赛、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参观考察、学术研讨、技术体验、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等各种服务载体和读者推广活动充分体现出城市图书馆的“城市教室”的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其中讲座和展览是较有代表性的服务载体。
(1)上图讲座。上海图书馆讲座服务如果从1978年讲座部创立算起,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自2000年以来,上海图书馆讲座以“城市教室”的崭新理念,全力打造宽领域、多层次、立体化的讲座新格局。“城市教室”突破了时空局限,让人们广泛地共享讲座资源,其影响遍及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辐射长三角各大城市和全国图书馆界。“城市教室”的服务新思路,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图书馆服务的新定位,体现了学习型社会创建中公共图书馆的新服务,体现了业务重组再造中公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的新拓展,也体现了城市图书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理念。如2008年上海图书馆开展了暑期青少年传统诗文诵读活动,包括国学基础班、唐诗宋词朗诵班、音乐启蒙班等,加强对青年少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教育。近年来,上海图书馆讲座还开展了 “上图讲座进百校”、“上图讲座进军营”、“上图讲座进企业”等项活动。2012年全年举办各类讲座179场,直接听众近6万人。“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荣获2006年首届文化部创新奖。
(2)上图展览。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展览既依托丰富的馆藏,又吸纳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类文化科技的精品资源,包括诸多主题内容,如读书乐、馆藏精粹、乡土艺术、西部畅想、墨香画韵、光影瞬间、人物春秋、走进世博等。
自2005年起,上海图书馆每年根据特色馆藏开展了年度精品年展:
2005年,“翰墨珍拓—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展”;
2006年,“雅鉴真赏—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展”;
2007年,“真影留真—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展”;
2008年,“珍档秘史—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展”;
2009年,“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精品展”;
2010年,“琅函鸿宝—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展“;
2011年,“妙笔华章—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
2012年,“典册琳琅—庆祝上海图书馆建馆60周年文献特展”。
此外,在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服务区,开展了连续性的“善本古籍天天展”。2012年上海图书馆主建筑展厅主办承办各类展览70多场,全国巡展50多场。各类展览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前来观赏。为构建“城市教室”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功能的不断提升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与上海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互动,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支撑和信息保障。
(1)服务世博。2010年,上海举办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上海图书馆全力服务世博,努力奉献世博,与上海的城市发展形成了互动。从“窗口服务形象”、“服务能级质量”、“馆舍环境面貌”、“行业文明创建水平”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服务世博行动。通过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上海图书馆的“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及其阅览室为各类读者和新闻媒体提供了世博信息的专业服务;与东方航空公司合作推出“文化共享东方万里行”活动;连续数年举行了100场有关世博的专题讲座;与上海摄影家协会和新闻媒体共同主办“我看上海世博会”等专题展览;以“中国之窗”、“上海之窗”、世博会公众参与馆以及上海市残联为平台,在国内外广大读者中开展了“相聚上海”大型读书征文活动、“悦读精彩,共享世博—城市图书馆寄语征集活动”、“城市,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等主题读书活动。同时,为上海市有关部门提供了世博专题信息和世博媒体测评等服务,完成了“世博公众参与馆主题演绎研究”、“上汽世博企业馆研究”等项目。图情服务还主动进入了世博园区,通过多媒体触摸屏、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让报道世博的国内外新闻记者体验世博的各类信息;推出了3台24小时自助服务的“世博自助漂流亭”;为世博园区中的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芬兰馆、加拿大馆等提供了主题馆日所需要的多媒体及影视服务;组织图书馆员开展了世博志愿者服务。世博会结束后,积极主动开展了世博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工作,为上海城市的发展收藏历史记忆。
(2)决策咨询服务。积极开展了为社会各界的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工作。每年完成《上图专递》决策信息服务内参数以百计,完成上海市各政府部门委托研究项目数以十计。如参与完成了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共识研究”项目,牵头编制完成了《上海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撰写各类舆情报告成为近年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剪报服务实现了从平面媒体监测到全媒体监测的转型。为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情报服务的研究产品持续推出,如2011年多年持续跟踪的“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研究”等继续出版,“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落户上海图书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创之源@上图”专题网站访问量近2.3万人次,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3)社会互动。上海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各类文化推广活动,体现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文化信息中心的定位。如积极为社会各界开展会议服务,2011年承办各类会议1215场,与会人数达24.8万人次;2012年承办各类会议1268场,与会人数达20多万人次。又如,积极为社会各界开展培训学习,2011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6个,参加人数达2.8万多人次;2012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个,参加人数达2.7万多人次。开展“上图影视欣赏”活动,2011年共放映电影30场次、48部电影,观赏人数1.4万人次。再如,2011年度馆藏文献精品展《妙笔华章—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向社会各界发出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片集倡议书》,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当年收到几十箱来自全国著名文化界人士的手稿捐赠。2012年向国内60年来60位重要的手稿捐赠者颁发了“妙笔”手稿贡献奖。上海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也为全社会参加志愿者服务搭建了平台和通道,吸引了大学、街道、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外国驻沪机构众多人员积极参加了图书馆服务的各项志愿活动,既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也在全社会形成了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
(4)支援边疆。建设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上海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地了支援边疆的使命。2011年至2012年,上海图书馆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举行了赠书活动,在新疆的北疆和南疆对基层图书馆员进行了培训,并派出了业务骨干在南疆的喀什地区进行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配置的对口支援,组织开展了“文化援疆图书捐赠活动。由文化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西藏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共同举办了携手西藏—“文化共享西藏行”暨沪藏两地图书馆学会学术报告会活动。
上海图书馆自2002年起策划并实施了 “上海之窗”的对外交流项目,项目的服务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城市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签订设立”上海之窗”的友好协议,先以三年为一个合作期,由上海图书馆向缔约馆赠送各类中国出版物,数量为500种左右,并在缔约馆内设立专区或专架;在此后每年再向缔约馆增补100种左右的出版物。从2003年8月意大利米兰市中心图书馆建立第一个“上海之窗”起,至2012年10月,已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95个“上海之窗”(其中包括与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协办的在21个国家设立的26个“上海之窗”),累计赠送了4万多册纸质文献和电子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的内容涉及古代和现当代中国和上海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济、自然、建筑、烹饪、中医等,涵盖了中、英、法、德、俄、日、韩、西班牙、葡萄牙等语种。“上海之窗”延伸了上海图书馆跨界的读者服务,开启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又一窗口,拓宽了上海城市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为上海图书馆多元文化的文献典藏和服务提供了更多来源。
上海图书馆的“读书乐”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展近年来先后在秘鲁、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兴办,“金山农民画”展则参加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上海周”活动。
上海图书馆于1997年 8月开设了中文网站,2002年5月推出了英文网站,2003年2月推出了日文网站后,俄文网站于2011年开始对外运行,2011年,英、日、俄三种外文版网站共计发布信息专题160条,网站点击量达到97万人次。提供读者导引服务的“读者指南”折页语言品种已增加至16种,包括中、英、法、德、日、阿拉伯、荷兰、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希腊、韩、俄、塞尔维亚、葡萄牙、泰语等。自2002年开始举办的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至2012年先后举办了6届,已成为上海图书馆对外文化交流一个重要平台。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经历了各来源馆阶段(1847~1951)、上海图书馆创办后的起始阶段(1952~1994)、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后的发展阶段(1995~2012)后,正展现出其勃勃生机和未来发展的活力。但从国内外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较,尚有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如服务体系还缺乏更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深度改革,以体现同城一体化的全球城市图书馆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运用云管理和云服务的信息技术进行更高水平的服务管理和服务推广,导入理事会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创新;服务体系的均等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提高服务体系在城区和郊县的密度和品质,让更多的市民就近步入公共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精神家园;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品质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通过图书馆经费中人力资源投入比例的科学调整和人力资源的制度化安排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并形成稳定的图书馆员队伍;服务体系的物流系统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的水平和服务便捷度,以适应智慧图书馆的互联、高效、便利的发展特点;网络服务空间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克服按部就班的习惯发展形态,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背景;服务细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从读者为体的角度出发,审视各类服务制度的规定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服务体系的业务统计也需要进一步规范,通过内外的整合进行前后相续的科学的即时统计和月报、季报、年报等的多层次汇编,并将这些信息向广大市民公开。可以相信,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平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160多年的城市图书馆发展历史的文化积淀,依托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众多优秀管理者和馆员,将在未来智慧型图书馆、国际化图书馆和多样化图书馆的发展愿景中创造新的辉煌。
[1]王世伟.论徐家汇藏书楼的创建及其变迁——纪念徐家汇藏楼落成100周年[A].图书馆学文献学论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8-89.
[2]上海图书馆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图书馆事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74-77.
[3]上海图书馆.1910年盛宣怀所办上海图书馆(明信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10.
[4]王世伟.上海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略[J].图书馆杂志,1998,(1):48,60-61.
[5]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海纳百川知识导航——上海图书馆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3.
[6]上海图书馆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图书馆事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89-92,96.
[7]顾廷龙.张元济与合众图书馆.顾廷龙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71-572.
[8]陈毅、粟裕.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55)沪军会字第1112号.
[9]上海图书馆业务辅导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概况[J].图书馆杂志(增刊), 1989:270-271.
[10]吴建中.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9年度工作总结[M].上海图书馆第四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上海,2010:5.
[11]吴建中.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7-2011年度工作总结[A].上海图书馆第三届第四次—第四届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C].上海:2008-2012.
[12]上海图书馆上海技术情报研究所.第四次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蓝皮书(2004~2009)[R].2009:45-121.
[13]上海图书馆网站[EB/OL].[2013-02-16].http://whgx.library.sh.cn/SHlibraryNews2633007.htm.
[14]会明.民间外交新探索——《上海之窗》项目发展回眸[J].上海外事,2013,(2):16-22.
[15]上海图书馆.窗启十年——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十周年纪念(2002~2012)[M].上海:上海图书馆,2012.
[16]王世伟.上海城市图书馆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N].东方早报,2012-11-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