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英 朱震平 邹少清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 农垦 524002)
重型颅脑损伤致死致残率高,抢救成功率较低,因脑细胞是不可再生的.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改变脑细胞不可再生的这一特性。若能早期给予积极的的抢救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愈合有一定的改善。早期机械通气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供氧,防止氧自由基产生减轻炎症损伤.防止并发症。我们对收治ICU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吸氧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和分组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l2月四年间某病房(ICU)收治的50例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多发伤26例,单纯颅脑损伤24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组(A组25例)和吸氧治疗组(B组25例)两组,所有患者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护胃、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等治疗及手术治疗。
1.2方法 A组实施早期机械通气,并提供每天2次1 h纯氧供给。通气模式为SIMV+PSV,设定参数为潮气量(VT)8~12 ml/kg.呼吸频率(RR)12~20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3~6 cm H2O,平台压(PIP)25~35 cm H2O,吸氧浓度(FiO2)45%~l00%。8组给予低流量吸氧(气管插管内或气管切开套管内吸氧)治疗。观察治疗后1、2、3 d、1、2周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C一反应蛋白(CRP)、PO2、PCO2、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两组脑水肿消退程度、脑水肿消退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
表1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以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后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生命体征更趋于稳定。各项监测指标提示机械通气治疗组PO2及氧合指数更佳,脑水肿消退快、程度轻,脑水肿持续时间短,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说明颅脑损伤逐步恢复,见表2~6。表7示2周内病死率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明显下降。机械通气治疗组与吸氧治疗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第1天监测指标变化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第2天监测指标变化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第3天监测指标变化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第1周监测指标变化
表6 两组治疗前后第2周监测指标变化
表7 两组患者平均住ICU时间及预后对比
重型颅脑损伤既可影响脑干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冲动的发出.也可影响中脑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导致呼吸节律的改变,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脑水肿明显,颅内压升高,大多存在呼吸抑制的情况,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加剧病情恶化。早期机械通气不仅提供呼吸支持,更能提高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氧供给,增加全身氧供,适当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增加脑灌注,改善脑部微循环,增加营养物质供给。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避免炎症损伤.有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及避免脑水肿的进一步加重,预防各种并发症。减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但如何合理使用呼吸机、适当过度通气、改善人机协调性、机械通气时间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重型颅脑损伤后全身炎症反应,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释放,CRP上升.病情加重,增加了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呼吸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若CRP水平下降,则表明损伤下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指导意义。但CRP并非特异性物质.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院内感染(如呼吸、泌尿系统感染等)的发生率高,若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感染,则CRP水平并不能真实反应颅脑损伤的恢复程度。
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但颅内压检测存在一定问题:(1)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2)因脑水肿压迫引流管,引流管堵塞不通畅,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影响读数致所监测结果不准确.所测的压力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颅内压的变化;(3)腰穿只能反映当时的压力,不能进行连续监测。
[1] 杨小锋,龚江标,虞军,等.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状态与脑水肿、颅内压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8,(1):17-19.
[2] 蔡新国.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0):625-626.
[3] 史小鹏,陈平.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3):86-88.
[4] 李永坤.中重型颅脑创伤患儿细胞免疫状态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348-350.
[5]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28.
[6] 贾丛林,斯志萍,童云龙,等.C-反应蛋白、白介素1和6与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9,(1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