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时期气候灾害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3-01-10 03:51王虹波王利群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雪灾高句丽旱灾

王虹波,王利群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关于气候灾害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国内相关著作,主要有王静爱等的《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高文学主编的《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史培军等的《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海洋出版社199年版)、袁祖亮和邱云飞的《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上专著主要为灾害通史和现代灾害研究,涉及高句丽气候灾害内容的很少.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政权,存续时间为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活动区域为今日中国辽宁省和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本文拟就高句丽时期气候灾害的基本状况、特点、成因等进行初步探讨.

1 高句丽时期气候灾害的概况

表1 灾害统计表

注:资料来源于《三国史记》

关于高句丽的气候灾害,史书多有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史记》.据笔者统计,从大武神王十四年(31)至平原王二十三年(581)的550年间,共有46个年份发生了气候灾害,共计发生各种气候灾害58次,平均每年发生0.11次气候灾害.气候灾害类型和次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高句丽550年间共发生气候灾害58次,平均每年约发生气候灾害0.11次.其中,发生水灾8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13.8%;旱灾11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19%;风灾4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7%;霜灾8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13.8%;雹灾7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12%;雪灾5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9%;雷电灾8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13.8%;无雪灾5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9%;无冰灾2次,约占高句丽气候灾害总数的3%.无雪和无冰也列为气候灾害,是因为冬季无雪、无冰是天气异常的表现,所以也列入气候灾害之中.

上述统计大体上能反映高句丽气候灾害的基本状况,但有必要对的史料做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对研究的时段做了一定的选择.本文统计气候灾害发生的起点定为公元31年,因为史书才有气候灾害的记载.从平原王二十三年(581)以后,高句丽王朝与中原关系逐渐紧张,且气候灾害记载很少.故本文统计气候灾害发生的终点定为平原王二十三年(581).

从统计数字看,高句丽气候灾害的记载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水灾集中发生在夏季、秋季;雹灾多发生在夏季、春季;无雪和无冰多发生在冬季;霜灾多发生在秋季.以上记载都符合现在东北地区的气候灾害规律,说明资料具有较高可信度.

第二,旱灾、霜灾、水灾和雷电是高句丽时期发生率最高的灾害,占气候灾害总数的60%.并往往有群发性特征,灾害连锁效应显著.比如旱灾往往伴随着蝗灾,水灾之后往往出现旱灾,大灾之后常常会引发疫灾等.

第三,高句丽气候灾害记录主要是都城地区.在58次气候灾害中,都城地区记载56次气候灾害,占气候灾害总数的96.6%;另外,位于都城南部有2次记载,占3.4%.都城是高句丽政权的核心地带,高句丽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非常关注,也与高句丽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完善有关,因此对都城的记载最为详尽.

第四,高句丽的气候灾害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霜灾、雪灾、无雪、无冰、雷电九种,共发生58次,其中以旱灾为主,发生11次,占气候灾害总数的19%.可见,气候灾害以旱害为主,影响最大.

第五,高句丽的气候灾害的灾情较重.从对百姓的影响程度,对气候灾害进行分类.分为较轻灾害、较重灾害、严重灾害.划分的标准是史书载有“发仓赈给”的列为较重灾害,共发生9次,占气候灾害总数的15.5%;把史书载有“民饥,人相食”列为严重灾害,共发生3次,占气候灾害总数的5%,都发生在连续自然灾害的年份;较轻灾害共发生46次,占灾害总数的79.5%,影响不大.

第六,高句丽气候灾害呈现有灾害期和无灾期相间分布的特点.一个严重灾害期一般影响时间为3年,共发生3次.无灾期一般持续20年,百姓的生产生活得以恢复.但在平原王二十三年(581)以后气候灾害呈明显减少趋势,因为从隋朝开始气候进人了温暖期,直接导致了气候灾害明显减少.

可以肯定,文献对高句丽气候灾害的记载有一定的偏向.但对了解高句丽气候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深入研究高句丽统治时期气候灾害,具有较高的价值.

2 高句丽统治时期气候灾害发生的特点

依据高句丽气候灾害特点和发生状况,可以初步把高句丽气候灾害划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四年(31)至慕本王二年(50),19年间有6年次气候灾害的记录.其中发生雷电1次,水灾4次,风灾l次,霜灾2次,雹灾3次,无雪2次,共13次.平均每年发生气候灾害0.68次,高于高句丽统治时期的平均水平(平均每年约发生气候灾害0.11次).较重的气候灾害发生2次,分别是公元45年、公元50年.可见,这一时期为多灾期.

第二阶段:慕本王三年(51)至中川王九年(256)205年间,仅有13次气候灾害的记录.其中雷电3次,水灾1次,雪灾2次,霜灾2次,雹灾1次,无雪1次,无冰1次,旱灾2次.平均每年发生自然灾害0.06次,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可见这一时期为一个少灾期.

第三阶段:中川王十年(257)至故国壤王六年(389),132年间发生气候灾害14次,其中发生旱灾3次,霜灾3次,雹灾1次,风灾l次,雪灾1次,雷电3次,无雪1次.平均每年发生自然灾害0.10次,与平均水平相当.但严重的灾害均发生在本期内,达到“人相食”的程度,分别发生在公元300年、公元378年、公元389年.可见,这一时期多发生连续性的气候灾害,定为一个多灾期.

第四阶段:从故国壤王七年(390)到文咨明王四年(495),105年间仅发生气候灾害4次.其中旱灾2次,雪灾l次,水灾1次.旱灾发生在公元406年和公元495年;水灾发生在公元414年;雪灾发生在公元419年.平均每年发生自然灾害0.04次,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是一个少灾期.

第五阶段:从文咨明王五年(496)到平原王二十三年(581),85年间发生气候灾害16次,其中旱灾4次,霜灾1次,水灾2次,雹灾2次,风灾2次,雪灾3次,雷达1次,无雪1次.平均每年发生气候灾害0.18次,高于灾害平均水平,是一个多灾期.

由上述可见,高句丽的气候灾害明显呈周期性波动,有灾期与无灾期相间分布的特点.在灾害性年份后,会出现二十年左右没有灾害的年份.从总体看,无灾害的年份明显多于有灾害的年份,这个时期是一个气候灾害相对较少的时期.

3 高句丽气候灾害的成因

3.1 公元31年到公元581处于我国历史时期第二个寒冷期内

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认为,公元31年到公元581年之间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一对气候的总体结论还是令人信服的.从上述材料看,我国东北的气候从东汉开始有转冷的趋势,但以寒暖交替形式出现居多,总体向寒冷方向发展.天气的转换时期最容易发生气候灾害.

3.2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现代地理学的证明,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圈层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圈层的变化.而气候是自然界各要素中的主导要素,当气候发生变化,特别是当气候发生方向转变时,其影响力更大.高句丽统治地区位于我国温带,北接西伯利亚和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毗邻太平洋,属于冷暖气团作用强烈区.当天气转冷时,强大的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南下都会造成该地区降水、气温的剧烈变化;同时,其迅速南下会造成该地区降水减少而引起干旱和霜冻灾害;暖、冷空气在该地区势力相当时,常会引起该地区降水量偏大和降水频率增大而发生水灾.另外,冷、暖空气的频繁作用必然引起雷电的异常.

参考文献:

[1]王利群,李乐营.高句丽自然灾害发生状况及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4).

[2]金富轼.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M].

[3]王子今.秦汉时期秦汉变化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2).

[4]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雪灾高句丽旱灾
青海海西地区近41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历史时期以来山西省雪灾特征与气候变化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2000-2010年新疆雪灾时空自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