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 淼 张海虹 刘 洋
米兰市是意大利的西北部大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面积164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左右。米兰市是伦巴第大区的首府,意大利第二大城市,但在经济上却超过罗马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因此有“经济首都”之称。米兰的第三产业发达,服务业所占比重接近四分之三。米兰在时尚业、商业、设计业、贸易、体育文化和工业等领域都有较强的影响力。时尚产业是米兰最突出的产业,意大利主要时尚企业的总部都设在米兰,因此米兰又有“时尚之都”的美誉。与之相配套,米兰的会展业十分发达,时装、家具和皮革展览会等都是国际领先的博览会之一。时尚产品的消费带动了商业领域,米兰在世界消费最高城市排名之中位于第11位。米兰是欧盟和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它有证券交易所和105家银行。除第三产业外,米兰的工业门类齐全,汽车、飞机、摩托车、电器、铁路器材、金属制造、纺织服装等相关企业的实力雄厚,化工、医药和食品等工业也十分发达。
米兰的时尚产业能在世界独领风骚,长期保持产业竞争优势,并保持时尚产品的出口顺差,其主要经验是在政府规划的正确指导下,通过产业集聚将制造业技术与时尚品牌结合。通过产业网络合作,促进企业间的配合和使得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米兰的产业网络涵盖了研发设计、原料、专业机械、制造、营销以及支持性的公共服务等,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基于产业网络的商业模型使得米兰的企业能迅速把握技术变迁的脉搏,快速反应和开发新产品。下面我们来分享米兰的这些经验。
从整体结构上,米兰市作为中心城市被其周边的23个卫星城所包围,整个区域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覆盖。米兰附近有3个机场,拥有年近3400万的客流量。米兰共有8座火车站,铁路连接线26条,可以方便到达意大利其他地方以及一些欧洲城市。米兰的城市交通网络贯通全市,该网络以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有专门营运室内线路的公交车和有轨电车,也有通往意大利和达欧洲其他城市的长途客车和城铁。密集、发达和种类多样的交通网络为米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事实表明,米兰的产业依托着城市交通辐射展开。
近年来,米兰市社会区域的整合程度提高,现存分散的区域减少。这一变化得益于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米兰市向第三产业过渡,当地行政部门通过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方案,这个方案着重于东南—西北走向铁路干线沿线的建设和对公共区域城市职能的综合设计,包括博尔泰罗交易会的扩展。但是到2001年,由于全球著名的轮胎产商——倍耐力(Pirelli)公司当时坐落于市中心北部的比科卡区域,它的存在挑战了东南—西北走向的城市空间计划,于是当地管理部门冒着技术风险推出的“倒T型”城市空间计划,增加了对北部的覆盖,这一新规划见图1。随后,米兰的城市发展逐步超越行政管理边界,在一个更广阔又有区别的地区发展“伟大米兰”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依托马尔彭萨、奥利奥·阿塞里奥和里纳特机场三个机场的建设,实现中心城市与外界的联络,拓展米兰的市场,实现真正的城市规模的飞跃。
图1 2001年修正过的米兰城市规划及项目空间布局[1]
米兰的城市规划给城市发展赋予活力和现代化倾向。长时间以来,米兰以地铁的分布及其走向作为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也依据城市系统的现状进行。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们都观察到城市的扩张,且城市地域扩张具有阶段性。在米兰成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参与到城市中心建设及其边界扩张,见证了分散在米兰区域、具有活力的生产体系的建设。这些生产体系不断超越单一地域的空间局限,实现跨区域网络的整合。生产活动、劳动与资本三者的渐进式结合与城市地域融合同步推进。在这种意义上产生了城市等级的跳跃:不仅是城市网络在空间上的扩张,而是整个城市朝着更高级、稳重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Matteo Bolocan Goldstein等人的研究表明,很多中小企业根据所归属的行业或多或少地聚集在一些历史文化区域,且这种集聚状况现在正不断地扩大,其中家具制造业、出版、印刷和传播业、纺织品和服装、皮革业、信息、计算机、电信、广播和电视和摄影业的空间分布见图2至图4[1]。这些行业都与时尚产业有关,涉及家具、服装、皮革、动漫、游戏和娱乐节目的制作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广告媒体等。由图可看出,各产业的走向和集聚区域与政府的规划方向紧密相联,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产业的分布,也影响产业之间的联系。除了城市中心的网络集结点外,周边还分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有的还成为“群岛”,在米兰政府规划方向上,“岛屿”的密集度相对较高,但是位于外部的“岛屿”也不少。此外,跨出米兰市,米兰的产业还会在更大区域内呈网状辐射,展现了米兰和外部城市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而且还体现了信息、理念、资金和知识等方面紧密的联系,将米兰的产业与欧洲乃至全球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图上所标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型企业。正是产业的集聚,为产业网络的高效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提高了企业生产和服务功能的辐射力。
图2 家具制造业、出版、印刷和传播业的空间分布[1]
图3 纺织品和服装、皮革业的空间分布[1]
图4 信息、计算机、电信、广播和电视、摄影业(ICT)的空间分布[1]
除了上面给出的分布,与时尚产业有关还有展示中心、行业协会组织、时尚产品销售公司、服务机构、咨询结构和精品店等。在米兰,这些组织和机构主要环绕在展示中心周围,相互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展示中心是意大利和世界各国的名牌时尚企业在米兰专门设立的陈列门面的集合,每年米兰时装周时,品牌商把衣服、配件集中在此展示,供买家采购。展示中心在米兰市主要有三个集聚地,分别是黄金四边形地区、热那亚门-萨沃纳-托尔托纳地区和劳第大街-斯巴达克路-三月二十二日大街地区[2]。它们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即分布点最密集的中心区,以利用中心区便利的交通和密集的商流。
米兰,乃至整个意大利,它的经济特点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近99%的企业的雇员在100人以下,93%的企业雇员人数不足20人。中小企业不可能做到大型企业大而全、无所不包的特点,因此,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产业网络。产业网络的辐射作用使得每个网络中的企业承担所划分的功能,并将其能力辐射到整个网络,从而把地域上的每个点(每个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个员工)连接到一个更广、更丰富和更多元化的领域[3]。
与区域相比,区域是相对固定的,而网络却是活的。网络有诞生、成长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起初,当网络诞生,其结构可以是简单的、非正式和自愿的。通过试验性的建设和不断的正规化,隐性的网络逐步显性化,而且在网络运作过程中,通过联合给网络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于是,简单和隐性的网络变得更加强大,并拓展、吸纳新的合作伙伴,同时也产生新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逐步形成规范性的文件,包括契约合同和法律。同时,这种关系也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之中,某些关系会得到巩固,而某些制约因素会被放宽。网络的建设也有可能走向更加稳定的形式,比如根据网络中企业的优势和局限,采用更加标准化的形式进行合作,比如组成财团、合资企业和共同所有权协议等。米兰企业网络的发展虽然是立足于发源地,但它同时也有跨产业、跨区域的特点。
米兰市作为整体,也许是意大利最大的生产平台,是连接服务与新产品制造的先进桥梁。因此,发生在米兰的事情不仅影响米兰,而且会通过网络扩散到更广的区域。很多位于米兰的企业,甚至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企业都需要这种网络。通过它可以把企业运作和企业所需的“稀有”服务联系起来,成为有效的生产平台。产业集聚是紧密网络联系的主要方式,通过集聚企业能更便利地分享产业网络中的技术资源、专业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供应链资源以及相应的扩散效应。企业可以通过产业网络,将创业所需的知识、资本、风险和投资需求分摊到企业网络的各环节中,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进入壁垒。这种商业模式不仅适用于紧迫的项目,而且还可以在灵活性和创造性上形成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网络对米兰的小型生产者和新兴企业家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开创了企业所需的创新体制。
米兰的产业网络建设以及米兰市与其潜在市场的网络关系建设整体提高了城市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
米兰是意大利时尚产业的核心和相关制造业的引擎,它引导着整个意大利的时尚体系。米兰的时尚产业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完整的体系:设计新颖、技术创新、生产精湛、销售完善,几个环节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从地理分布上看,由于米兰的生产成本较高,时尚产业一般将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展示中心和零售商店设在米兰,而将生产性企业移置外地,从而降低成本。从构成产业链的企业之间分工来看,大中小型三级企业相互合作、协调发展,形成成熟且完整的产业网络:大型企业以品牌效应、创新能力和重视质量而闻名,其销售渠道遍布全球;中型企业柔性制造、灵活多变;小企业则致力于满足细分消费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产业网络背景之下,虽然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时尚产业在国际竞争加剧及消费不振的压力下,出现一些不利局面,但米兰时尚产业出口仍然稳中有升,依然在高端市场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此外,时尚产业的网络中还有自己独特的元素,比如包括品牌设计师、会展平台和媒体平台。米兰的时尚品牌众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米兰的品牌与设计师有密切的关系,品牌名往往就是设计师的名字,设计师创立和经营着品牌,掌管着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米兰时尚产业的格局。会展平台包括米兰时装周、米兰国际家具展、米兰国际皮革展等多个世界排名第一的会展活动。时尚媒体是时尚传播的主要媒介,通过时尚媒体,米兰的潮流趋势和时尚文化能够辐射到全世界。
技术扩散的渠道可分为非正式渠道和正式渠道,而技术扩散的结果是由传播的信息总量、类别和传输渠道的工作效率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4]。非正式渠道的技术传播具有实用性强、传输范围广,但创新幅度小、内容不全等特点。比如同行企业员工面对面的交流就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的传播效果很不稳定,而且多是对现有技术工艺的改造,很难产生核心技术的突破。随着技术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企业间由非正式交流所产生的技术传输在深度和完整性上有较大的局限。实际上,相当大的一部分核心技术成果是通过正式的市场交易完成的,如直接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公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移。
产业网络中技术扩散能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间是否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机制。核心企业是产业区核心技术重要的增长极和扩散源,它的特点是资金充足、创新活动积极且效果显著。核心企业主要依靠本企业的创新资源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但有时也通过收购其他企业,通过吸收被收购企业的技术,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生产过程中常采用分包制,即其将业务集中在核心产品的研制和推广上,而将非核心过程外包给其他外围企业。这种分包形式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技术从核心企业向外围企业扩散。因为在合作过程中,核心企业会帮助外围企业提高生产水平,以满足自身对配套产品的质量需求。一开始这种外包可能是由于业务量激增导致的临时措施,但随着这一转变成为常态,核心企业会逐步退出利润率较低的生产过程,而保留住利润较高的研发和销售业务,成为产业区生产网络的“技术极”。这时,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间就行形成了稳定的技术扩散联系。与此同时,作为核心企业分包商的中小企业常常也与其他企业合作,以它们为中介,核心企业的先进技术逐步扩散到产业网络的其他企业中。
实际上,除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外,产业网络也体现私人部门与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联系。这些服务包括中小学、大学、研究中心、商业性中介、企业合作和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社会机构和政府机构的服务和支持,也包括更加广义的风景、文化以及社会认同感等。公共服务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网络处于更好的创新和运营环境,提升产业网络的辐射能力。下面我们结合米兰的特点重点介绍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协会和政府政策的作用。
高效、灵活的商业中介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尤为重大。米兰的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除了为企业提供各类中间品和原材料信息、专业装卸服务、劳动力资源和中介服务,还建立与意大利及欧洲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以提高产业区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在于判定产业区内企业的技术需求,协调、配合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并鼓励、支持区内企业承购这些科研成果。在意大利,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具备以下职能:⑴它是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部门的纽带,使地区的长远规划与企业的利润目标相结合。⑵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不限于为单一企业服务,而是通过共同努力谋求产业区的共同发展。⑶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设计有效的技术转让机制,让产业区的企业得以自主地分享新技术的成果。⑷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产业区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机会。⑸意大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也比较严重,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成立了信贷担保合作社,以该社的资金为抵押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优惠贷款。合作社的资金来自会员费、认缴股金及公共资金(政府给以50%的资助)。此类合作社成功的关键是成员企业良好的信用,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由于长期接触产业区的企业,掌握企业的情况从而保证入社企业的质量,降低违约风险。
米兰的商会和行业协会在米兰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米兰,主要协会机构包括米兰商会、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联合会(SMI-ATI)、意大利国家服装协会(CNMI)、意大利国家制鞋企业协会(ANCI)、意大利制鞋、制革和制皮具行业的机械制造商协会、意大利服装及个人配件联合商会(FIAMP)、意大利奢侈品制造商协会(ALTAGAMMA)等。其中,米兰商会代表所有企业利益,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商会之一,多年来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规范企业行为。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ICE)在促进意大利产品的出口和推动企业与国外的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还给会员提供市场预测和产品需求信息,并协助企业解决贸易争端。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联合会(SMI-ATI)代表纺织、服装行业拥有60万雇员的6万家企业,是最大世界性组织之一。意大利国家服装协会(CNMI)的主要职责是对于时尚产业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预测,举办米兰男装周和米兰女装周等活动,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该协会还帮助年轻设计师寻找合适的岗位。
上面提到的很多措施都与政府有关,比如在建立产业聚集区过程中,需要政府来保证水电的供给,进行道路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政府还为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比如策咨询、信息服务、税收服务等,为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在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有所不同。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的重点是培养本土品牌意识。在20世纪50、60年代,政府开始培养本土品牌。意大利政府为宣传本国企业和设计理念,先后资助组织企业在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扩大市场和出口。与品牌建设相配套,政府重视对企业的新技术研发的扶持,对企业的研发新技术的投入,政府给予50%的资金补助。对企业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设备的费用,政府也给予相应的资助。在意大利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立法中,317号法律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最重要的法律。该法律鼓励企业走集团化道路,通过组织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强化创新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中小企业在组建战略联盟过程中所发生的软件支持成本,如管理咨询、人员培训和信息网络建设费用等均在317号法律所规定的资助范围内。在人力资源方面,政府通过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各类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和专业化训练,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不同层面保障劳动者的素质。
金融危机对米兰乃至整个意大利的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对制鞋业和纺织服装业冲击较大。米兰为缓解金融危机对制鞋业的影响,政府投入了3500万欧元专项资金,促进该行业创新和出口,特别支持出口信贷[5]。在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后的半年中,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9%,销售收入下降了16.4%,整个行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政府也出台或在考虑一些政府扶持措施,比如直接的资金补贴、刺激国内消费、刺激旅游消费、扩大企业优惠贷款适用范围、暂停排放限制和呼吁实施强制性的原产地标识等政策。
米兰的优势是时尚产业,实际上,它在世界上崛起得比较晚,即使在意大利,米兰时尚产业真正的凸显也在罗马和佛罗伦萨之后,它能够在后来居上,这当然得益于米兰发达的工业基础。它在产业发展上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通过上面的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 重视产业网络的建设。产业网络是市场运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产业辐射的重要途径。网络的功能是将不同专长的主体联系起来,使得各节点实现其所承担的功能,这些功能为有所联系的伙伴提供便利,使得每个网络成员专攻自己关注的技能和工作,而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网络的其他成员,降低创新过程的投资成本,从而在网络中发挥出规模经济效应。网络还是一种合作的形式,为个体之间建立了包括约束和授权在内的联系,因而可以增强预见性和减少自私行为。它可以解决可能发生的冲突,减少对对方动机的怀疑。如果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共享成本与风险,则每一个体就会自动维护整体的收益与声誉,那么网络的优势可以得以维持和实现。
2. 重视市场机制对技术传输的作用。以我们研究的米兰产业区来看,技术除了通过企业间人员的接触和流动造成的非正式渠道进行扩散外,核心技术和更全面的技术是通过正式的渠道来实现的,包括生产企业直接从设备制造企业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通过技术转让从技术创新企业引进技术以及公共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技术。
3. 以核心企业为增长极和技术极,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核心企业资金雄厚,适合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和设计,通过创新拉动和开拓新的市场,在业务量增长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围企业,同时将自己的技术扩散到这些外围企业,使得它们能够从较高起点上加入到产业区的地方生产系统。同时,核心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先进企业取得技术上的飞跃。
4. 促进规范的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尤其是在已有的产业园区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的合作,分析和发布市场信息,促进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合作,协助企业向政府获取资助和向银行申请贷款,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协助办理出口保险,组织产品博览会,协助企业进行产品推广、产品评定、人员培训、工厂废物管理、污染控制、产品质量认证、原材料大宗采购、产品性能测试和寻找合格的分包商等。
5.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到地理、人口和功能区域的划分,也要考虑现有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从产业网络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产业的集聚,促进产业网络的有序和高竞争力的发展,为产业辐射和技术扩散提供便利的条件,促进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资源、资金和政策资源的共享。
6. 用更开放的态度吸引专业人才的聚集。例如相比于佛罗伦萨,米兰没有对设计师设置任何限制,因而人才储备丰富,加上充分利用区域的工业优势,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制定合理的人才和产业管理制度等都是米兰成为世界时尚之都的条件。
[1] Matteo Bolocan Goldstein, Luca Gaeta. Geografie d’urbano di Milano[R/OL]. Camera di Commercio Milano. 2012.http://www.mi.camcom.it/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uuid=cf8260bd-1ce3-4ef9-a4d6-fb5de3fbbd2a&groupId=10157
[2]卞向阳.国际时尚中心城市案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0,164-165.
[3] Domenico Palmieri, Enzo Rullani. Retidi impresa oltrei distretti. [R/OL]. Associazione Italiana della Produzione. 2008.http://www.mi.camcom.it/upload/file/1528/764107/FILENAME/parte_02_cap_12.pdf
[4]刘乃全,李勇辉,王琴.中小企业:意大利通往繁荣之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意大利政府将斥资3500万欧元支持制鞋业[OL].2009.6.11.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0906/20090606327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