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现居天津
没有一种“趣味”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代表了绝大多数,而春晚作为央视的最重磅文艺节目,恰恰又是一向“以服务于绝大多数为己任”的。这才是年复一年失望和质疑声延续的最根本所在。
一年一度,媒体的娱乐版又到了发“天问”体标题的时间——自然是针对央视春节晚会。目前纠缠的话题是主持人、郭德纲师徒与赵家班。
三十年前,人们曾经多么喜欢春晚啊,如果那时有影碟机,我相信每家人都会把当年的春晚刻成光盘保留下来——电视节目单调的年代,春晚的丰富和喜庆,是人们一年的大餐、盛典。就像人们后来比喻的:它是另一种“饺子”“年夜饭”。
可是现在过年,谁家还只吃饺子或只吃年夜饭呢?恐怕有相当多的人,都已经记不起自己前年除夕吃了什么。但是他们照看央视的春晚。所以每年春晚,照例是会帮娱乐编辑们,省去不少找选题的时间:每年十二月、一月是对春晚筹备的猜想;每年一月底、二月是对春晚播出后效果的评论(大家自然爱看那些批评文字)。
其实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春晚每年的反馈市场,一直是负面议论更受欢迎。一来观众欣赏口味日渐多元,属于日益“吃过见过”的主儿了,不太满足于“中档偏下的时尚”层面(内地娱乐产品当时确属这个平均水准)。二来艺人的舞台日渐多元,央视虽贵为国家电视台,恐怕也很难在除夕那一刻垄断所有一线的艺人资源。三是观众在用“国家队”的规格要求春晚,主办者也在用“国家队”的庄重自我定位,彼此都少了一点放松:在宏观上大家都忘了这仅仅是一台节目,就它所能提供的服务而论,并未见得就能比香港TVB、亚视之类的春节晚会丰富;具体表现就是过审节目偏于拘谨、说教,是中老年人理解的时尚,暮气重。
就近年的春晚表现而论,2008年之后的几届晚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品质好于1990年代的许多晚会。尤其是在服装、舞美、镜头调度等技术环节。舞蹈类节目的现代感也正在跟上潮流。语言类节目大家虽然一直热捧赵本山,但像黄宏、蔡明、郭达这些艺人的表现同样很出色。春晚的节目质疑可能更多是相声类节目的式微,时尚歌曲的空间太少、同时又不能像1980年代那样在自己的平台推出新的流行曲目,另外也缺乏强势的魅力主持人。在商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见明星难,见群星荟萃的表演难,所以新鲜感强烈;而今天连买药广告都被明星占满了——哦,原来明星们也补肾、也闹妇科病!谁还会一直保有那份好奇感?何况时尚和趣味也都在无限碎片化,没有一种“趣味”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代表了绝大多数,而春晚作为央视的最重磅文艺节目,恰恰又是一向“以服务于绝大多数为己任”的。这种接受趣味与生产意愿间的错位,才是年复一年失望和质疑声延续的最根本所在。对于社会而言,这正表明了内地的进步;对于晚会生产者而言,“众口难调”也正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制作难度在增加。
接下来的问题或许仅仅是——
1、 观众愿不愿意把春晚只回归于一台普通的晚会来看待?
2、 既然众口难调,春晚的决策群与高管敢不敢顺应时代,搞审美分流,将春晚“化整为零”,针对不同收视年龄段和群体,打造不同的除夕晚会,以维系自己在晚会市场的优势?或是继续在保持综合性的同时,勇于舍弃掉它原先兼容的一些功能,突显出更纯粹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