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也要有人讲

2013-01-01 00:00:00王志军
民主与科学 2013年3期

毫无疑问,无论东方西方,无论理论现实,“无神论”都是个老问题。面对这样一个老问题,能够生发出新的思想,没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学识功力肯定是办不到的。但是,王珍教授的《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却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出色、很精彩。《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以新的视野赋予“无神论”这样一个老问题以新气象,掩卷深思,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分别论述西方、中国和印度佛教的思想,在对西方无神论思想的论述中,作者以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为时间轴,将两千多年的西方无神论发展史划分为九大章节。从第一章希腊罗马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中提出了对神的质疑,到第九章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继承了康德的理性思想,以理性取代了上帝。从19世纪以施特劳斯、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在沿袭先辈思想的基础上,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做了更为彻底的批判,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人的理性的地位,到费尔巴哈、马克思提出了无神论正是宗教本身的秘密,都将人彻底的置于神之上,进一步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在对西方无神论做出了细致的探讨之后,转到了中国无神论的部分,在此作者主要是针对了先秦以前的中国无神论思想,上起商汤,下至春秋,囊括诸子,可以说是对中国早期无神论思想的追根溯源。与西方早期的无神论思想不同,这一时期中国的无神论思想并不是针对世界本原的思考,而是质疑神的作用。在书中可以看出,虽然商周时期,人依旧是认为帝或天是世间的主宰,并因此创造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神话,但是此时的中国人并没有将自己的命运完全的置于神的掌控之中,即使在神话之中,神也是具有人性和理性的,而这恰恰表现出了此时中国的先辈们思想中已有的人文气息,这也为后来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思想基础。文中分别介绍了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无神论思想,而事实上这三家也确实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待神的主要态度。同时,又从汉译佛教经典出发,探析佛教的“无我”思想,及其与佛教“无神”的发凡证微。在作者看来,“无我”与“无神”是直接联系的,她指出,在根本佛典中,无我无神不是愚钝无知的堕落,恰恰相反,它是最高智慧的成就,也是最高行为境界的成就,它指向的是根本佛教揭示的人的自我解放之路,即人生的解脱、苦的消失、生死的超越,并因此指向的是无忧无惧、自由自在、清澈明亮的“身心”状态,也即佛陀所谓的涅槃。全书以“无神”和“有神”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对东西方的无神论思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无神论语境下“无”的四重含义,即原始的无、与有相对的无、虚空的无和以禅宗“无念之念”为代表的无。通过对“无”四种含义的界定,作者相应的区分出了无神论的三种含义:无神之在、无神之染、无神之念,即认为没有神的存在;有神的观念,但不执着于神的观念;没有神的观念或关于神的念头似有若无。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此三种无神论的含义恰恰是对应了西方、中国和印度哲学思想中无神论对待神的态度。虽只是寥寥十几个字,却大有点晴画龙之感。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即无神者与有神论者的关系出发,看待无神论。毫无疑问,无神论是和有神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西方文化领域里,无神论始终是指对“上帝”真实性的否定。自文艺复兴以来,它一直与思想解放运动同行。在近现代,它有许多变种,所谓泛神论、自然神论、怀疑论以及人本主义都是,而以18世纪的战斗无神论最为坚定。这样情况的出现,会给人以一种无神论与有神论,甚至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是一种水火不容的关系。这里,王珍教授说道:“无神论与有神论作为对立的观念在同一个体系内是对立的,但无神论者不与有神论者为敌,他们作为人类这个整体的一员有着共同的敌人——人类生存的缺陷,或者称为人类生存的不完美状态。……宗教有神论以完善、完美的形式观念地存在;真正的无神论并不剥夺人的这种幻想或假设,而是通过现实地改造世界及其人自身,让人幻想的或假设的完善现实、历史地回归到人自身。”虽然将无神论与有神论、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区别开来并非肇始于《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但是,王珍教授却将它阐释得入情入理,客观公允。

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对无神论的宣传和研究,却有弱化之势,有的对宣传无神论心存顾虑,也有的把宣传无神论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对立起来,甚至出现“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饱含宗教热忱的书藉随处可见,各种寺庙、教堂中的虔诚信徒亦不在少数,而能在较高层次上介绍无神论的学术著作却屈指可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即我们的学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有神论有人讲”,主要是一些学者在讲;“无神论无人讲”,也主要是一些学者不讲。

(《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王珍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