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英语报纸媒体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竞争压力。我们与国外媒体要采取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即借鉴国外媒体在对外传播上的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又要敢于与他们争夺国际话语权。
国内发展:利用政策优势与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媒体友好竞争
我国对外国报纸一直采取限制的政策来保护国内报业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董伊薇强调:到目前为止,除包括《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几种特批报纸外,其他外国报纸刊物不能在国内发行。目前,在国内能发行的出版物一般是一些国际杂志跟中方企业合资出版的中文版。外国报纸进入中国大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宾馆、机场等涉外场所售卖的报纸,一般都由中国香港的销售代理机构订阅。私人订阅的外国报纸,也仅限于一些教育和学术机构,由中国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二是外国报纸媒体通过创办中文网站获得国内的受众资源。因此,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在国内的竞争主要在涉外场所以及网络上。
首先,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与涉外的宾馆、酒店、机场等机构建立联系,通过酒店管理人员了解外国受众的起居习惯、阅读方式、信息需求等,通过夹带附送的方式把我国的英语报纸送到外国受众手中。
其次,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时效性优势占据主动。例如,上海希尔顿饭店每天在大堂及餐厅内都会摆出当天的国外报纸,例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据饭店品牌经理宋海晓介绍,希尔顿饭店的外国报纸一般通过在香港订阅、报社驻匕海办事处赠送两种方式获得。由于运输时间长等原因,报纸达到酒店的时间一般在晚上8点多,算是在国内涉外酒店中非常及时的了。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中国的英语报纸更具有地理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能在外国报纸上架之前早早就摆放在大厅或送到客人房间,就能顺利获得一部分想及时获得最新国际消息的外国受众。
再次,我国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报网融合的步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于纸质媒体受到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限制,外国报纸媒体主要通过建立对应网站来打入市场。2012年6月28日,美国《纽约Ci6fYPQTBswi5XeywS/+6XT4tW0d5KCm77MkKLyI4po=时报》推出中文网。这是继BBC中文网(1999年11月18日)、共同网(2001年)、《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金融时报》(2006年)、福布斯中文网(2010年5月10日)、彭博社《新闻周刊》和彭博社中文网等国际重要媒体,开通中文版网站之后,又一家进入中国传媒圈的美国主流媒体。由于使用语言不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这些外国中文网站的竞争主要在于品牌知名度和中国受众上。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网络版的建设,形成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力,线上线下相互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
虽然外国传媒集团还没有直接在中国投资兴办英语报纸,但已通过与中方的合作开始从文化、娱乐等领域逐步进军中国市场。如在北京出版的“Beiiing screen”,“city weekend”和“Metro”;以及在上海出版的“Shanghai Talk”和“That’sShanghai”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国新闻出版界的合作,外国的有关公司、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为了应对外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英语报纸市场的这个必然趋势,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利用其副刊或集团旗下的杂志与外国传媒集团进行合作,利用外国传媒集团庞大的产品库补充自身的数据资源;利用外国传媒集团的品牌优势和办报经验壮大自己在本土的影响力;针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适当引进国外的资本进行合资或参股办报办刊。
国外发展:与当地的外国媒体密切合作,以实现“落地入户”为根本目标
“走出去”是我国英语报纸媒体的最终使命和根本任务。根据2006-2010年全国外宣工作规划精神,《中国日报》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跻身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媒体集团行列。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时,要与外国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的交换传递,实现优势互补。
首先,加紧与“亚洲新闻联盟”成员国的合作。该联盟成立于1999年3月,由亚洲19个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21家主流报纸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由多国报纸组成的新闻联盟。《中国日报》是该联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媒体。《中国日报》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节目交流、稿件共享、人员互访等形式与成员国密切合作,共同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为了进一步推动亚洲新闻联盟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中国日报》举办的2010年亚洲新闻联盟年会上提出:我国政府新闻部门和媒体,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不断提高亚洲媒体交流合作成效,积极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共同努力争取在亚洲的话语权,积极传播并壮大亚洲声音。
其次,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外国传媒媒体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众多的传播人才和最新的传播技术。西方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外国受众需要的报道技巧。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在海外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与外国传媒集团发达国家媒体抗衡的。因此,在现阶段的海外发展战略中,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外国媒体的传播渠道,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提升自己的海外影响力,以真正实现“落地人户”的目标。如青岛市与美国《国际日报》合作,在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出版发行英文版《今日青岛》(《OingdaoWeekly》),至今已累计发行100期,成为扩大青岛世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又如《上海日报》利用先进的技术,开拓了丰富的发行渠道:第一,与亚马逊网站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合作,真正实现在北美发行的零成本落地,目前已有超过3000人次订阅了该报的数字版。第二,与总部荷兰的PEPC公司和加拿大的NewspaperDirect公司合作,利用其互联网自助售报系统,成功进入外国各大城市的国际机场、高级宾馆、旅游景点和商务中心。外国读者只要投入硬币就能打印当天的《上海日报》,大大节约了报社的发行资源和成本。
再次,通过与外国媒体互换新闻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由于我国英语新闻媒体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缺乏境外的发行渠道,而且没有人力物力实现大规模的境外新闻采写。因此,利用自采的本地新闻与国外新闻资源互换的方式是节约报社采编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上海日报》与全球最大的财经新闻资讯公司“彭博资讯公司”(BloombergInformation Network)进行合作,通过交换新闻资源的方式实现优势的互补。彭博每天传输约五十条左右由《上海日报》记者自采的上海本地新闻,并通过其在世界各地的终端机传输给其全球近20多万客户。作为交换,《上海日报》可以免费使用彭博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信息,为其国际金融新闻的采写节约了成本。《上海日报》的方式值得其他英语新闻媒体共同借鉴。这不但可以成功输送出本地新闻,达到外宣的目的;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报社的经营状况。
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主动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在广泛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报纸的发展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