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技能、良心、作风和荣誉八个因素协同作用因素为基础,阐述了师德的核心内涵是崇高的责任与神圣的义务;敬业爱生是师德修养的起点和灵魂;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团结协作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教育创新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职业与人生发展的幸福是是师德修养的卓越归宿;从教师的个性与性格、职业倦怠等心理素质以及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多元智能视角,分析阐述了师德建设与发扬的深层次内涵和卓越能效。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智能水平,避免教师认知偏见的不良影响,对于当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完善和提升,对于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非凡而持久的教育源泉力。
关键词:师德 人际智能 自省智能 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3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24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而师德建设与弘扬是教师队伍建设之本,是素质教育的阳光源和急切呼唤。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教师之道尤其需要锻炼(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1993)。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行为的内在灵魂。师德的品质直接关涉着教育的效能和教师的教育品质,优良、合宜的教师职业道德会将教育生活引向和谐、美好,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风向标。
师德是教师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她不仅包含有道德,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其内涵的广度与高度之宽大,这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对其角色和本色素质的客观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是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协同作用构成完整师德结构图(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0)。师德的核心内涵是崇高的责任与神圣的义务;敬业爱生是师德修养的起点和灵魂;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团结协作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教育创新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职业与人生发展的幸福是职业的超越,是师德修养的卓越归宿。因此,师德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话题,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师德以新的内涵。我们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层面探讨当代师德话题的多元智能效能。
1 教师优质的心理素质促进师德弘扬
心理素质主要指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若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和个性品质等,与其它技能综合表现为多元智能。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师德修养密不可分,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是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教师情绪乐观,精力旺盛,观察事物精细,记忆敏捷,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使教师善于捕捉教学最佳时机,巧妙处理突发事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教师心理素质底下,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紊乱,反应迟钝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矛盾不能及时化解,甚至用违反心理学规律的做法对待学生,就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更不能弘扬优秀的师德而为人师表,不但会降低教育教学效率,还会产生人生悲剧。所以,无论教师的认知能力还是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与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教师的个性与性格具有学习、管理和教育力量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也是人固有的在生理基础上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它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个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其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
现代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与职业道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如果缺乏对真善美执着追求的心理品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那么他的学生必然也会循着教师的个性发展轨迹发展。其次,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的个性品质不同,教学过程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而有动力的积极气氛,能够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潜意识作用,收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的个性品质是一种心理影响,往往是学生集体的文化核心,构成核心的人格本身具有一种学习、管理和教育的力量。从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以及学生身心等多方面构成影响。
性格和个性倾向性联系密切,在个性结构中占核心地位。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师的性格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上。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具备这样一些良好的性格特征:热情的情绪特征,成熟、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学生;公正的态度特征,接受所有学生并尊重个别差异;民主的意志特征,理解宽容学生并正确对待自己;创造的理智特征,跟上时代步伐,发挥、开拓创造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并提高教师的优良个性性格呢?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性格特征对弘扬师德具有重要意义;要经常解剖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正确评价;分析明确影响性格的因素;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更要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加强自我修养等。
1.2 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师德弘扬
在许多所谓的师德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师德与教师的心理状况相辅相成,如果解决了教师心理问题师德问题,那么就只剩下来自个别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了。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集中地体现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威胁着教师师德建设和弘扬。
职业倦怠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许燕,2005)。教师在一开始从事教师职业时,充满活力和热情,全身投入以取得成功,获取成就感。然而当热情和努力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便逐渐产生倦怠。从而对工作感到恐惧,感到筋疲力尽,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工作成绩不满意。随着感觉的强化,感到家庭问题不能解决,工作不能胜任,渴望退休等。具体表现诸如:(1)身体的长期疲劳、肌肉和精神紧张而导致许多慢性病;(2)决策机能降低、信息处理能力下降、时间知觉和劳逸控制失调;(3)家庭问题增加、回避社会活动、工作效能下降,抱怨、责备、愤怒与压抑或者刻板偏执、自我贬损等情绪心理变态症状广泛涉及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职业因素、工作环境、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等四个层面。从职业因素从面上分析,教师是一种多压力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此外再叠加上诸如教学秩序、以各种“率”为标准的教师评价制度、群体关系、组织气氛、社会的巨变及支持系统等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以及个人性格能力方面的影响,使教师倦怠心理加剧,严重影响师德持续弘扬。因此,在师范教育和教师职业培训领域,应该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通过辨别教师压力的来源与症状;建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提高管理能力;努力改善学校组织环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等措施,积极寻求心理帮助,恰当地缓解压力,及时应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更好地弘扬师德精神是百年大计。
2 教师的人际智能与自省智能让师德添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它是由一组能力而不是一种能力构成的。它包含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然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八大智能成分。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每一个人身上,各种智能相对独立发展,在先天禀赋、生活经历与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每一种智能所获得的发展条件和机会不同,各种智能的发展就不均衡了,从而造就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型(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1999)。而在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解决某个问题时并不是一种智能单独起作用,通常是一两种智能为主,几种智能相辅,多种智能协同作用。从师德建设的视角分析,作为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
人际智能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群体中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1)能够辨识他人情感;(2)能从多种不同的视角看问题;(3)能与他人形成、建立和维持各种良好关系;(4)喜欢以小组或小队的方式工作;(5)对别人的观点能够倾听、理解并做出恰当反应;(6)能够影响他人。师生人际关系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双方从年龄、身份到经历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用学生的大脑思考;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是师德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的师生人际智能。没有师生人际智能,就没有师德教育的有效性。
自省智能又称自我认知智能,是个人能够正确意识到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长处和短处,懂得如何反思自身的经验并从中学习,能够在生活中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并有恒心地去实现这些目标。它属于多元认知能力。表现为:(1)了解自己的想法、感觉和情感,并能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2)自我激励;(3)在生活中坚持一套个人价值观和信念;(4)重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5)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动;(6)能意识到并反思自己的主观和偏见。教师如果缺乏自省能力,就会在自己头脑里形成认知偏见和归隐偏见而缺乏觉察和监控。其行为不仅影响师德效能,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冲击。
请看这样一件事件,有一位教师发现平时写作很差的学生写出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他于是找到这位学生谈话:“你的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你写的文章的内容很好,文字也很通顺,结构很条理,……很不错,……是你自己写的吗?”这样的谈话似乎在教师中可能很平常。对一个“反常”的作文提出疑问,看起来是多么自然的事啊;同时,“为查明真相”而进行的“调查”,似乎也没有违反任何师德教条,反而表明教师的负责任。但是,当我们用多元智能考察该行为时,就会发现这位教师缺乏“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从而产生了“认知偏见和归因偏见”。认知偏见使教师头脑里固执地持有某种观点,当事实与之相悖时,头脑拒绝接受,并固守已有的观点;归因偏见使教师发现头脑里的期望与现实不符实,如“低期望的差生”表现优秀,或“高期望学生”表现低劣,就会情不自禁地归因为外部因素。对“低期望的学生”产生怀疑就是必然结果。但是对于“低期望的学生”,这种必然外归因倾向结果就使学生的自信受挫、自尊受损。当教师对自己的这些偏见无所觉察时,那些原本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自信与自尊的学生只能将头低得更低了。
总之,教师对于自己的固执、偏见和没有觉察、思维能力就意味着自我智能不足,其师德水平就要大打折扣,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师德效能发扬。一个拥有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教师,会通过巧妙的沟通,如在共同分析上面所将文章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事实,在呵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贴切更有效的帮助。师德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高教师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水平上,不需同时提高教师的人际智能与自省智能等多元智能水平,运用智能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弘扬师德效能。智能使教师懂得如何道德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师德中有智能,有谋略,有技巧,有艺术。师德呼唤智能,智能使教师师德大放异彩。
3 提高教师多元智能,多路径弘扬师德精神
教师的多元智能尤其是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主要是包括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通过提高这些心理能力而提高教师多元智能,运用智能来智慧地建设师德、多路径弘扬师德精神,创造真正的最合适的学校德育教育。
3.1 观察能力是教师多元智能的原始动力
敏锐的观察力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与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条件,是教师整个能力结构中的基础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系统周密的观察能力,才能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材料,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观察力的培养,培养成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精神。这样才可以有效地组织注意力,才能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教师的观察力品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客观真实、敏锐快速、精细准确。
3.2 思维能力是教师多元智能的主导力量
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思维能力对教师采取恰当的教育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从观察中获得的材料,必须进行周密的思维加工、分析研究,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决策。教师的思维能力应尽力做到有逻辑性、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具有创造性,适应现代教育,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学生潜能和探索能力的发挥。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多元智能,发扬优良师德。
如何发展教师的思维能力呢?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1)要富有好奇心,培养创造性的动机;(2)要消除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接受新信息和新事物;(3)要注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要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
3.3 注意力和记忆力能力是教师多元智能的推进器
注意伴随着心理过程并保证这心理过程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是各种心理活动都必须参与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教师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客体,这就是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品质表现在范围、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四个方面,教师在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品质集中体现在教师具有较强的注意力分配能力。注意力分配能力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这是教师的一项职业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它便于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要提高注意力的分配能力,应该着重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和各种教学的基本功,达到自动化程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保持良好的课堂情绪以及加强观察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支撑条件,也是重要的心理要素。在教学活动的任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记忆力。如果教师缺乏记忆力,整天精神恍惚、丢三落四,那么就不能是一位合格的教师。记忆力的品质主要表现在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条理性四个方面。作为师德功效的教师的记忆力品质主要集中体现在记忆的准确性与敏捷性方面。教师记忆力的准确性能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促进观察力深入及对学生了解程度;教师记忆的敏锐性可以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事实表明,明确记忆目的,集中精力,可以提高记忆力的积极性;根据记忆的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合理分配时间,多种感官参与,建立记忆材料之间的线索等都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综上说述,师德与教师的心理素质、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等多元智能密不可分。在我们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建设与弘扬优良师德的洪流中,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智能水平,避免教师认知偏见的不良影响,对于当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完善和提升,对于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非凡而持久的教育源泉力。智能呼唤道德,师德呼唤智能,智能使教师师德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唐凯麟,刘铁芳.教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陈爱苾.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 教师角色的冷思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