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是短篇小说中的艺术精品。作家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淡化了情节,将笔触直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构建起读者与主人公的纽带,使《布里尔小姐》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小说特色。
关键词:无情节 作者型叙述声音 视角转换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195-01
现代英国文坛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她与乔伊斯、沃尔芙、劳伦斯同时代,以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不足四千字的短篇,却浓缩了主人公布里尔的人生感悟。本文拟从女作家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叙述技巧进行分析,探讨该作品的现代主义特色。
1 “无情节”结构的运用
作为现代小说的先驱者,曼斯菲尔德创作的小说独具匠心。在她看来,传统情节所体现的那种关系“会传达一种完成的、绝对的、完全理解的、误导人的意义。”因此,她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 “无情节”结构,即情节被截短,没有说明,也没有结局,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被淡化。
例如,《布里尔小姐》的开头,没有正式的介绍主人公布里尔的年龄职业生活状况,甚至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切只从一个场景开始。
尽管阳光明媚—— 蓝天涂上了金色,巨大的光点犹如泼洒在公共花园里的白葡萄酒—— 布里尔小姐很高兴自己还是决定戴上了狐皮围巾。空气中一丝风也没有,但当你张开嘴时,却有那么一丝丝凉意。那感觉犹如你要吸一小口冰水时从杯子里冒出的凉气那样。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从天空飘来。
这种“中间开头”,避免了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现实生活,而是把读者带入她的内心世界,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原文中“花园”(Jardinspubliques)是一个法语词,读者不难猜测出布里尔小姐可能是身处法国,异国他乡,“一丝丝凉意”和从天空飘来的落叶,也暗示了故事发生在秋末冬始。而“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隐约透露出伤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布里尔小姐的内心活动是小说情节展开所围绕的中心内容。从小说开头到结尾的前一个段落,布里尔小姐一直静坐在长凳上,虽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她的意识却不断跳跃,随着周围的情景、人们的谈话,心猿意马,浮想联翩,脑海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这种情节构思的随意性很大,使叙述的时间、空间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也随之增大。曼斯菲尔德不再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开端、高潮与结尾,而是把过去和现在的内容穿插在了一起。这与传统小说顺时的、线性的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显了曼斯菲尔德写作技巧的现代性。
2 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苏珊·S·兰瑟在其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作《虚构的权威》中指出,作者型的叙述声音取代了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提法。在这种叙事模式中,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他与虚构人物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存在层面。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采用的正是这种作者型叙述声音。由于作者型叙述者存在于叙述时间以外,在叙述过程中,他们能进能退,可近可远,叙述手法灵活多变,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将读者引入故事中。
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采用限制叙述方式,而非“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限地融入主人公的内心,只用AQ5w4NOrgkRqxeWIDZzPnA==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语气来叙述,并通过她的视角来体察世界。作者时而采用人物的直接引语,时而又运用自由的间接引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叙述。通过作者型叙述声音,读者时而进入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以她作为内视点进行观察,时而又与她拉开距离,客观地看待周围一切。
当描绘布里尔小姐对乐曲的感受时,曼斯菲尔德带领读者完全走进了布里尔的内心世界。她从公园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娱乐季节”已经开始;长笛“柔和而清澈”的音乐使她想象出“是一串晶莹透亮的水珠”,令她心驰神往;她还从乐队一遍一遍的鼓声中,听出了“狠心的人!狠心的人!”的哀怨。这些感受都是从布里尔小姐的视点出发,凝附了她的内心情感。她欣然想象着自己是这人间大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时,两个青年男女当面的讥笑将她残忍地拖回了无情的现实。
“不,现在不行,”少女说。“不在这儿,我不能。”
“但是为什么?因为那头那个老蠢货吗?”小伙子问:“她干嘛要上这儿来?谁要她来了?她干嘛不把那呆傻的老丑嘴脸留在家里?”
“滑稽的是她那条毛—— 毛皮围领,”少女咯咯笑着。“它活象像一条油炸牙鳕鱼!”
布里尔小姐所有美好的想象、陶醉在这一刻停止了,她刹那间明白在旁人的心目中,她只是个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个令人讨厌的老东西。文章此处对青年男女的对话使用了直接引语,使读者看不到作者(叙述者)对人物的评论,从而更直接地倾听人物对话,把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到最近处,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也使整篇小说更富艺术感染力。
3 灵活的视角转换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小说中视角的各个层次都受作者的支配,为其观点服务,这一观点又是通过对同情的控制表现出来的。而叙事的技巧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同情。
虽然《布里尔小姐》自始至终是用第三人称叙述,但叙述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故事开头是用叙述者自己的视角,随后视角转换成人物的视角,在叙述某一件事的同时叙述者不断地变化叙述视角。作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交替,控制着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实现外部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的相互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小说时而叙述外界情景,时而袒露内心独白,客观的描写与主观的外露相互交替。如:
布里尔小姐抬起手,轻轻地按了按她的毛皮围领。可爱的小东西!又摸到它真是惬意……[2]
她斜瞥了一下那对老夫妇,也许他们过会儿就会走的[2]。
很显然,第一句中的前一句是第三人称叙述,后一句又转为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第二句中的前半句是第三人称叙述,后半句是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反复的内心独白,意味着叙述者进入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领读者通过女主人公的思绪进行思考,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搭建起读者和主人公的亲密关系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使读者与主人公间结下了同情的纽带。
曼斯菲尔德在《布里尔小姐》的创作中大胆创新,抛开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淡化了情节,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内心独白间灵活交替,视角不断转换,这些现代性的叙述技巧使作品富于变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良延,郑启吟,等.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黄必康[译].兰瑟,S·苏珊[著].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18.
[3]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