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2012-12-31 00:00:00刘锷
群文天地 2012年22期


  摘要: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都是单位确保和完善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文章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含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及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建议进行了阐述,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区别;联系;建议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现代内部控制将关注重点放在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上,它倾向于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扩大信息与沟通要素,考虑来自历史、现在和未来潜在的事件及沟通方式,并要求与企业信息系统整合,通过对风险进行管理帮助企业抓住发展的机会,减少负面风险的影响,增加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是是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不仅涵盖财务审计,而且更要考虑管理审计。内部审计职能不仅要考虑传统的监督职能,更要强调通过评价而促进经营管理活动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检查。内部审计机制的设立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等。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1.层面不同: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的职责,属于企业经营层面;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层的职责,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属于独立的审计监督层面。
  2.直接目标不同:内部审计是对各种业务进行评价,是否合规,帮助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是建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关系,帮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顺利开展公司业务,并保证公司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授权情况下进行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职能不同: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运用专业方法,以独立的立场,对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的各环节进行检查与监督,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提出建议;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主要是:选择合理组织形式,设置健全的组织结构,建立全面的内部规章制度,配置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实施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手段。
  4.手段不同:内部控制手段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全面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是查证、函证、抽样、座谈、调查等。
  5.对象不同: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整个企业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相关环节和财务相关信息。
  6.关注点不同:内部控制的关注点是管理流程,制度和岗位约束,制度的有效性,关键岗位等;内部审计的关注点是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异常财务现象,财务规范性等。
  7.工作环节不同:内部审计的环节主要涉及计划、检查、查阅、询问、分析和报告等;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有:控制规划、控制制度、控制执行、控制检查、控制分析、控制改进等。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1.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目的统一:都是为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正确完整,增加公司管理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
  2.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都需要建立相关体系和制度。
  3.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互为手段和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检验和保证,并为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的目的之一。内部审计是企业的自我监督行为,侧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内部控制侧重流程和制度性建设,从流程和制度上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使其合理。
  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两者相互渗透: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进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对改进内部控制相当重要。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建立相应的内审机构,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地行使监督权,保证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和严密。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包括对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以利内审工作顺利开展。
  2.开展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增强企业科学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要求产权清晰、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审计工作必须向前延伸,对管理行为实施全过程监控:审计人员应通过日常掌握的信息和审计中发现决策的不完全之处,向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建议。坚持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前、事中审计比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4.内部控制是企业有效组织经营、管理及开展各项经济业务的必要保证:内部审计要研究和探讨审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拓宽视野,尽快消除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跳出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局限,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领域进一步延伸。
  适当的组织目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的标志。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就等于没有实质意义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和完善本单位的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刘 锷(1969-),女,汉族,吉林白城人,中级,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中心医院,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