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职教育适应地方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12-31 00:00:00文平
群文天地 2012年22期


  摘要: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问题不断凸显,构建与湖南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实现湖南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湖南高职教育;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2006年以来,湖南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多。湖南四大经济区域(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区、大湘南、大湘西片区)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另外湖南南邻“珠三角”,北接长江黄金水道,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这都需要大量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然要求发展高职教育体系。
  一、制约湖南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落差大,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
  湖南区域经济存在着由东向西递减的不平衡的格局。长株潭城市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城市岳阳、常德、益阳等,因区位优势及长株潭城市的辐射带动,经济发展较好。西部城市如张家界、怀化等,因地理区位、交通不便等因素,经济滞后。笔者统计2012年湖南72所高职院校中,有46所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另外衡阳6所,益阳、常德、岳阳各3所,邵阳、娄底、永州、怀化各2所,郴州、张家界、湘西各1所。经济较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占据了大部分教育资源,而落后地区尤其是湘西地区的高职教育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不强,不利于湖南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办学定位不明,专业设置偏离地方发展需要
  湖南高职院校设置专业393个,近三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206个,调减专业141个。整体而言,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设置偏向第三产业,农林和加工制造类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偏离地方发展。部分院校以普教为标杆,以学科设置专业,而不按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搞压缩式本科教学;有的不对就业市场、地方经济进行调查,复制成功院校的办学模式,出现专业重复设置或盲目追求新专业、高层次等问题。还有的学校定位过高,按照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全国的宗旨办学,在专业建设上追求多而全。导致有的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有的专业人才断层。
  (三)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完善
  由于各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师的缺口越来越大, 生师比过高。老师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精力参加实践、科研、教改、专业建设等活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湖南大部分高职院校讲师所占比重过大,高级职称偏少,缺乏学科带头人。年轻老师行业经验、实践能力不强,双师素质不高,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整体职业能力偏低。其三:教师队伍中校内专任老师和校外兼职老师比例不协调,企业兼职老师明显不足。且校外兼职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学校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校外兼职老师管理机制。
  (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工学结合要求学校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机构,学校要找专业、找市场,找合作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湖南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短缺,且大部分高职院校自筹办学经费能力力比较差。其次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湖南的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企业和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人才政策导向,涉及的税收、信贷、权益等都没有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再次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谋求效益最大化,但工学结合短期给企业带来的短期效益不大;校企合作在操作上也存在困难和风险,如学生的薪酬,对学生的管理等。
  二、湖南高职教育适应地方发展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厘清定位,拓展专业结构
  各学校首先要了解所在市州的产业结构特色、行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自身的办学条件,明确学校服务定位,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明确学校在同层次学校中的地位,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如醴陵的陶瓷、郴州的石墨稀土、浏阳的烟花爆竹、益阳的新材料新能源等,以及行业发展脉络面向地方经济开设专业,重点开发如汽车、轨道交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生物医药、旅游、现代农业等行业对应的专业。其次,针对办学模式趋同化的现象,各院校必须紧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强调差异化办学策略,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危害。培养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或淘汰落后专业,及时规划新兴专业,专业设置要将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入产业链,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及本校实际发展特色专业,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在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
  湖南各院校首先要确定合理的生师比,根据办学规模增加教师的数量,使老师时间改进教学,参与地方调研,进行科研;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引领整个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其次各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产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吸纳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和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及时给学生带来现场新技术。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及教学方面的培训,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增强兼职教师人才流动的稳定性。同时,各校应建立机动的在岗教师培训机制。政府加大投入建设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专业教师技能培训认证基地,分层次组织教师参与行业一线工作,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派优秀老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核心竞争力。
  (三)深化工学结合机制
  湖南高职院校建立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努力。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制定严密的职业教育管理法规,规范学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责任,在保障企业效益的同时,使学校的利益不受侵害,行业做大做强,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其次湖南各院校应针对特色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配置教学资源、参与教学过程,将校内学习,校内校外实训,企业实习融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最后地方企业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理念;量力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办学,选择合适的学校合作开发技术、产品,进行项目研究,为有要求的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实训场所,这有利于创新企业自身的科技,拓宽其生存空间。
  (四)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系统的高职教育体系
  首先,作为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湖南高职教育,要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如职前职后员工培训、社区教育、行业培训有机结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其次完善政府监督,建立高职院校退出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招生、经费落实、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监督。鼓励有实力的高职院校组建职教集团;而对于没有竞争优势的学校,则可引入学院退出机制,通过正当竞争,优化高职教育体系,缩小高职教育的地区差距。最后构建以专科层次为主体,逐步试点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体系。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大量应用性或紧缺技能型人才,因此三年制的专科层次仍是湖南高职教育的主体。随着四化两型建设的深入,职业教育的层次也应逐渐高移,可在部分院校或部分重点专业试点本科高职教育,未来可研究硕士、博士职业教育。
  三、结语
  目前,湖南正处于“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如何适应湖南产业升级、转移,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从政策、工学结合、资金投入和条件保障等方面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进存在的问题,推进湖南“教育强省”的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2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12ZZ92。
  参考文献:
  [1]黄有光.综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马露奇.湖南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科协论坛,2010(5).
  [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键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文 平,讲师,任教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