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女性文学研究概述

2012-12-31 00:00:00张爽
群文天地 2012年22期


  摘要:当代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有着性别意识和超性别意识的两种研究倾向,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多名优秀的女性作家。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着文化体验性、女权性、跨地区、跨文化性等多种特点。英国当代女性的文学不仅在英国国内有重要影响,我们也因结合国情,研究英国女性文学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价值所在。
  关键词:英国女性;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影响研究
  一、当代英国女性文学研究倾向
  英国当代文学是从二十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英国女性文学在此期间出现了两种鲜明的研究倾向:一种是以多丽丝·莱辛、A·S·拜厄特等为代表的针对女性进行的性别意识创作,另一种则是以艾丽丝·默多克、穆里尔·斯帕克等作家为代表的没有男女针对性的非性别化的创作。这两种研究倾向开始于十九世纪,是当代英国优秀女作家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针对女性进行的性别意识创作的作家及作品
  1.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 莱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当代英国女作家的代表人物。她初期关注非洲的殖民问题,在60年代后,她将研究视角从国外转到国内,从种族问题转到妇女问题。她在1962 年出版的《金色笔记》,对当代女权的觉醒,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婚姻、事业、社会地位等方面所面临的危机与压力。
  2. A·S·拜厄特
  拜厄特作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另一代表人物,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部部经典。她的小说《太阳的阴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不断与父亲、情人抗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为实现自由而努力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她之后发表的四部小说以二战后的社会发展为背景,讲述了二战后英国女性命运的变迁。
  (二)没有男女针对性的非性别化的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
  1. 艾丽丝·默多克
  艾丽丝·默多克因其哲学专业的背景而使其作品充满哲理。她一生写了25部小说和大量的哲学著作。《大海啊,大海》是她的代表作。她的作品没有鲜明的性别特征,而是注重对灵魂、哲理的追寻。《大海啊,大海》中大海的形象就是她所寻求的可以作为净化灵魂的对象。
  2. 穆里尔·斯帕克
  穆里尔·斯帕克天主教教徒。这一信仰对她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安慰者》也反应了皈依天主教之后对她人生的影响。斯帕克对宗教的信仰和其中修炼的慈悲之心成了她创作的最大源泉,她的作品体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怜悯心。
  二、当代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特点
  (一)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
  女权主义,是为追求男女平等而进行的政治运动,首先是争取选举权。二十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虽然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所以在英国的当代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求实际生活中和政治生活中同样的男女平等。
  (二)研究的题材和领域不断拓宽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的女性文学作品大多关注女性的婚姻、爱情、家庭、事业等个人问题,通过小个体的日常生活来反应社会变化,但不直接描绘社会重大问题和女性的联系。但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女作家开始直接关注大的社会背景和女性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具体的关注社会,承担了探寻真理和社会人文主义的责任。更加注重女性研究的个性和意识形态问题,刻画了更加丰富、有鲜明特点的形象。在此期间,苏珊·艾尔德金的长篇小说《巧克力山上的落日》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三)对精神空间的探求更加深入
  当代的英国女性文学,不仅探讨男权和女权之间的差别待遇和影响问题,还会直接的讨当代女性面临的工作生活的精神压力问题。很多女作家开始关注在女权主义基础上,女性如何面对事业和生活相互不协调的压力,社会对其的不认同等精神压力和威胁。乔安娜·特罗洛普的《从南方来的女孩》就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四)女性自我体验的深入挖掘
  当代英国女性文学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涉及同性恋、双性恋的话题,对不同性别取向也更加宽容,描写更加自由;同时,很多女作家也将自己的欲望和最真实的自己大胆地袒露在作品和世人面前。很多作品都生动真实的刻画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莎拉·杜楠特的《维纳斯的诞生》是这一时代对婚姻、爱情、性的大胆解读的代表。
  (五)文化身份的重新探索
  一些移民女作家开始在多元化的国家文化中,关注自身的文化身份问题,出现了寻根文学、移民文学等具有深刻文化身份的作品。他们描绘移民后裔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在多元化文化中的困惑和体验。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砖巷》成为这一特点的代表作品。
  (六)跨地域、跨文化作品的出现
  跨地域、跨文化的作品大量出现在女作家、女诗人的作品中。这些当代女作家记录跨地区、跨文化的旅行,记录旅行过程中的经历,描绘不同场景时的心理,寻求在旅行过程中的心灵净化,在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同时也表达自己对现实和政治文化的批判态度。塞尼德·莫里西的诗集《温哥华起火》和《此岸与彼岸之间》是跨地域、跨文化作品的极致表现。
  (七)后女权主义时代的到来
  “后女权主义”的女性作家致力于创作温和的女性作品。他们不同于之前的激进女性主义作品,他们忽略男女的性别问题,反对“女性诗歌用女性语言”。但她们同样重视对“女性经验”的关注,批判女性在婚姻、社会文化中受到的不公待遇。
  (八)抨击父权制的出现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又一特征是对父权制的抨击,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压迫的根源。这些作家凭借自身敏锐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通过作品来批判和反对男权社会和传统思想,指出父权制的压迫性。G·葛瑞尔的《女太监》正是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
  三、英国女性文学研究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意义
  (一)当代英国女性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的差异
  1.中英女性文学的发展地位不同
  中国女性作家们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女性的故事,讲述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女性心理和精神的变化。中国女性文学有着区域群体化的特点,区域内形成了相近的文学风格,虽区域内未成立团体,但在特定的时间内,中国女性文学还是表现出了较大的声势。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女性文学出现了性别姿态的放松的变化,女性问题从激烈转向平和,性别对抗不再是主要的文学关注点,作家们更多地从人类生存的大背景下开展文学创作。大多数女作家作品都是构造一个纯粹女人的故事,女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是创作的重点,缺乏时代感。相对于中国的主流文学,女性文学似乎是在自娱自乐,没有更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女性文学地位趋于边缘化。
  不同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边缘状态,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在当代英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立且重要的位置,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女性作家从女性视角创作文学作品,占据了英国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有明显倾向的研究视角,使英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有了团体性和群体性,朝着更加团结积极的方向发展。英国深入人心的女性主义使女性写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可读性,作家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符合现代人们需求的文学作品。
  2.题材和视野的不同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作家们很少把目光投向社会问题,他们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关于女性的题材,而且这些题材讲的大多是女性的心路历程,很少和社会时代背景相关,没有很强烈的社会气息。而且角度大多是关于女性的女权意识,婚姻观念,自我成长等,没有进行社会化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创作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化,是根据自己的观念进行的完全个人化的创作,没有把视野提升到社会大众。导致创作的题材和视野都比较简单狭窄。
  不同于中国女性文学,当代英国女性文学受到传统文化、宗教因素和社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女性作家的创作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丰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小说样式。不断丰富着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范围,也适应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获得了女性文学的长足发展。
  3.中国女性文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
  与英国女性文学的原创性不同,中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一方面受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同时也深刻的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思潮的影响,有着较为深刻的外来影响的痕迹。英国作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中心之一,英国女作家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收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在作品中表达女权主义的观点,不需要任何的铺垫和解释。但在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晚了很多,中国的女性作家对女性文学的创作开始于学习了解和吸收,之后才开始了中国自身的文学实践和文学创作。可以说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是基于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出了时间差距外,还有文化历史的影响,所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不得不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当代中英女性文学的相同之处
  中英两国的女性文学虽然有着众多的不同,但不可置疑的是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女性研究主题:追求向往自由。两国的女性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女权主义的影响,反对父权制和男权主义的社会。从总体的创作发展过程来讲,中国的当代女性文学受到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影响,是英国女性文学的浓缩版。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不管从思想启蒙、提出、创作手法还是创作流派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痕迹,在学习英国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女性文学,是一个对英国女性文学的兼收并蓄的过程。
  (三)当代英国女性文学对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启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中,很大程度是自我个性的展示,脱离了社会发展,逃避现实,过于的自我沉醉,缺乏完整的女性人格。而且在社会现实的关于性及性别取向问题上缺乏时代感和使命感,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应该改变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重新进行文学发展的自我梳理,学习具有鲜明社会实践特点的英国当代女性文学。
  同时,当代英国女性文学,坚持用严肃的态度来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责任感体察人生。中国的女作家也应该开始进行强社会性的超性别写作。
  参考文献:
  [1]张真.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综述[J].语言文学研究,2009.
  [2]王才凤.继承与突破:当代英国女性文学概述[J].文学评论,2011.
  [3]李平.刘春霞.英国女性文学对中国文学中女性的影响[J].比较文学,2009.
  [4]陈力.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的女性形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
  [5]龚北芳.文学与文化的互文——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刘思谦.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张 爽,哈尔滨市第六十四中学教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