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达真善美,莫忘逍遥游

2012-12-31 00:00:00谭建东
群文天地 2012年22期


  摘要: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到前286年),被道教尊奉为“南华真人”,其代表作《庄子》亦被称作为《南华真经》。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 和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庄子在诸多领域开辟了道家的新天地。他在传承老子之“道”的基础上,更为自由洒脱地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无论是在对传统道家言语观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由本真的追求上,可以说他都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巅峰。
  关键词:庄子;道;逍遥游;真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 《知北游》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四时”、“万物”,皆属于自然,因此庄子的“道”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道”。 “大美”,真正的美,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也就是美的本质。“大美”存在于天地之中,是故认识了天地之“大美”,也就意味着认识并把握了“道”,进而也就把握了客观自然界的存在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真”。
  庄子的“道”与“大真”“大美”邂逅,于是便产生了庄子的哲学。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审美的哲学,是一幅具有中国古人思维特征的精神画卷。庄子追求的是自我,以一种豁然旷达、顺乎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和世界,这对后世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上也是极为明显的。魏晋时期的陶渊明,隋唐时期的李白、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东坡等人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庄子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他们身上的那种豪放不羁、自由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很多都是源自于庄子。
  庄子飘逸潇洒,脱然出尘,对那些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的世俗之辈极尽鄙夷和讽刺,而自己所醉心追求的就是那种几近于打破了天、地、人界限的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无往而不适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不同于《逍遥游》中大鹏、宋荣子、列御寇等种种“有所待”的为所欲为,而是一种绝对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一种新的自由境地。正如庄子自己所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所致力于描绘和推崇的“至人”、“神人”、“圣人”,便是其人格理想的化身。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地“无所待”,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正因如此,“逍遥” 和“游” 便自然地与庄子的自由连接了起来。在《庄子》中“游”字出现有百余次,内篇有四十多次,外篇有三十多次,杂篇也有二十多次,而以《逍遥游》最为闻名于世,由此看出“游”在庄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明代学者方以智认为:“内篇凡七而统于游”。 陈鼓应先生在评价此游时指出:“庄子哲学中的‘游’是非常特殊的。他大量使用‘游’这一概念,用‘游’来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庄子认为,要求得精神自由,一方面,人要培养‘隔离的智慧’,使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下提升出来;另一方面,要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庄子哲学中,特别喜欢用‘游’、‘游心’及‘心游’等表达一种精神的安适状态。……我们可知庄子所谓“游心”,乃是对宇宙事物做一种根源性的把握,从而达致一种和谐、恬淡、无限及自然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的自由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CVEMemwwtK+AW4VuatYe5X8sUXpYzZLJSII00tFz3/U=,即体‘道’之自由性、无限性及整体性。总而言之,庄子的‘游心’就是无限地扩展生命的内涵,提升‘小我’而为‘宇宙我’。” 刘笑敢先生也指出:“庄子的游是心之游,是心灵的安闲自适,因而也有精神自由之义。”徐复观先生也指出:“个人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即涵摄宇宙万物的自由解放。此一要求,乃贯穿于《庄子》全书之中。” 可以说,庄子的自由是一种让人无法触及却永远羡慕的自由,他的逍遥自由达到了至今为止的巅峰。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一种精神自由的人格理想。正是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今人看来,真善美已经成为了人格美的代名词。“真”就是要求人们要真诚待人,不要虚心假意,更不能存心不良;“善”就是要求人们不但不要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美”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人或事物,包括美人,美事和美物。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格理想得到真正实现,就必须要做到“真”、“善”、“美”。而“真”、“善”、“美”得实现恰恰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本性,用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努力将“至人”、“神人”、“圣人”作为其人格理想的化身,而不应当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如此一来才能塑造出一种新的人格理想、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陈九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随笔[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