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来,沙俄跟随西方列强侵华的脚步,掠夺清朝1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而对于沙俄的虎视眈眈,晚清士大夫通过对国际形势和边疆的考察研究,揭露沙俄入侵的意图,建议统治者早作筹谋。
关键词:近代;防俄思想
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打开了晚清的大门,首先遭到侵略的东南沿海陆续开埠通商,成为了列强掠夺财富的主要通道。而在北方,沙俄一直是我西北边境的重要威胁,它的虎视眈眈也引起清朝士大夫的关注,提出沙俄“防不胜防,将来必为大患”,建议朝廷要筹划西北边防,未雨绸缪。
一、早期的防俄思想
林则徐被认为是提出防俄主张的第一人。他对于沙俄的关注早在其组织编译的《澳门新闻纸》中已有体现。虽然译书译刊活动主要是为了解英国侵略者的动态,但仍可见他在当时已瞩目于沙俄的活动。1840年7月25日的《澳门新闻纸》所介绍英俄争夺阿富汗和土耳其的情况中可了解到当时沙俄的扩张野心:
“俄罗斯国家之狡诈”,“各俄罗斯人预备兵威以广阔其国分。各俄罗斯人曾见此等兵威攻得自黄海至黑海一带地方。我等更要提放提防各俄罗斯人在呵萨士河驻扎之兵,他们已在彼处将印度人之法律改变;我等且要提放北边之兵到来攻打,所以必要驻扎兵丁在阿付燕呢士旦(阿富汗)地方,倘一刻将该处之兵丁招回,俄罗斯即必要带领目哈拉之兵,一同攻打阿付燕呢士旦。”
林则徐针对这些揭露沙俄侵略扩张野心的消息做了深入研究,并在写下自己的按语:“出了俄罗斯国之后,经过萨加社(系俄罗斯国在加士比唵海岸所属之地方)即到巴社,过巴社即系阿付燕呢士旦,过阿付燕呢士旦即到印度,过印度即系西藏、缅甸矣。”
林则徐由沙俄向南的扩张发现了其对于西南边陲会造成威胁,并由入侵印度进入西藏的野心,表明他在抗英时期就已意识到防俄的重要性,而后的事实证实了他的担忧。
道光二十三年,林则徐遣戍新疆,在悉心考求新疆实际情况下,认识到加强西北塞防的重要性,他在《送伊犁将军开子捷(开明阿)》诗中,表达了他的防塞思想,提醒开明阿不要为“三载无边锋,华夷悉安堵”所迷惑,而要积极备边,事先预防,未雨绸缪。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防俄思想的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大片国土沦丧,以及晚清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进步的具有洋务思想和世界观的士大夫也在其著作中体现出他们对于防俄局势的担忧。
其中另一个针对沙俄野心提出要筹边固边的是爱国学者曹廷杰。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之后,沙俄又继续觊觎中国新疆,并耀兵东北,进行武力威胁。在这种历史形势下,曹廷杰来到了东陲边防重镇三姓。沙俄侵华的历史和野心,边务工作的实际接触和体验,激发了曹廷杰的爱国热情和对沙俄侵略者的仇恨,引起了对东北边疆沿革和军事地理形势的关心。
曹廷杰的防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有明确表述,在其《东北边防辑要》中说:
“再考俄人开疆,每多取人之所不取,或图人之所不及防。即如咸丰时,窥我东南多事,乘时窃发,两次进踞,正亦顺治初乘我入关之师初定中原,因而窃据故智耳。弛守备则蓦入,张声威则潜退,穿窬之盗何以异此!此则夷情之今犹古若者也。昔人有言,虏性犹犬羊,震之以威则惧而逸,示之以怯则骄而聚,其此之谓乎!”
曹廷杰认为沙俄的扩张防不胜防,故要加紧守备,稍一松懈就会给对方机会,并要显示我朝军威声势,使入侵者见而怯退。而戍守的边防将军,除了不起边衅,也要留心侦察。
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曹廷杰自松花江口附近的徐尔固进入东西伯利亚,他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附二:希元奏派员侦探边情地势摘要密陈三十五条由》:
“所见甚是,思患预防,必须为未雨绸缪之计。该将军大臣等,务当督率所属,于交涉事件,持平妥办,毋起衅端。平时整顿营伍,并边防情形地势,留心侦察,随时密陈。一面互相知照,设遇有警,候旨择宜进取。”
薛福成认为“俄国地广兵强,为欧洲诸国所忌”“此中国之强敌,不可忽也” 。他对于俄国在欧洲亚洲的扩张形势形容为“如六国之摈秦”,土耳其一战,虽有英国出面才算罢,但土耳其仍旧割让了土地。俄罗斯侵吞蚕食诸小国,而欧洲大国虽忧而不敢救。他依据当时国际形势,认为“俄之忧在欧洲者显而缓,俄之忧在中国者隐而重”,因为中国北方从东向西两万余里边境与俄接壤,尤其在“近边浩罕诸国与哈萨克、布鲁特诸部”都被俄罗斯以兵威胁服的形势下,已经使得中国如无屏障。况且“俄非无事之国,不得于西,将务于东,此必至之势也”。而 “中国兵力饷力,未逮欧洲一大国”,况且欧洲各国国力明显胜于中国,并且要防守的要害不过数处,而中国势单力薄,一旦俄国入侵将防不胜防。薛福成在这里对于俄国势必对中国造成威胁表示了担忧。
王韬在认为“俄罗斯今日之在欧洲,其犹战国时之秦哉”。他分析“俄之所忌,向惟英、法,今普又崛起于中”,俄国在欧洲不可能再无所顾忌地扩张,“其意不得志于欧洲,则必求逞于亚洲,二者将有一遂”,那么要如何对待呢?“莫如中外合力以防俄”。既然“今日之俄其势亦犹夫秦也”,“故欲制俄,莫如合六国,英法墺意土之在今日,可合而不可分,可和而不可战,可亲而不可仇” 。王韬在分析俄国势必入侵中国的形势之后,借鉴战国时六国合力以抗秦之策,提出了联合拒俄的想法。
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中对于俄国的评论:“俄人虎狼之国,据我之背,兵又最强,若稍稍开罪,则我国葬其腹中矣。”而面对俄国这样的对手,他对于清政府屈服也表示了无奈,“俄兵强马壮,形势利便,他国不能与争。我国不得已而俯首屈节,以礼敬之,正犹韩、赵、魏事秦,无可如何也”。
防俄思想由最初单纯的反侵略思想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仅仅是武力军事上的对抗,中国有识之士,包括爱国学者,士大夫阶层开始着眼世界,具有一定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观念”,一方面揭露沙俄侵略贪婪的意图,指出其在欧洲扩张受阻的情况下,必然转向东方;另一方面认识到一己之力不足以对抗,联合抗俄是防俄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发展。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