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瘫痪”,这句话也正是强调了运用技巧在艺术创新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一样,它的技巧是有三部分内容构成:一、徒手动作技巧,二、道具舞蹈技巧,三、创新技术。文章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特点、分类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列举出了汉族、朝鲜族、蒙族的一些舞蹈表演。
关键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
一、前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国,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拥有一种属于自己风格的舞蹈,而每种舞蹈又有属于他自己的舞蹈技巧。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间舞蹈的技巧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舞蹈技术不仅体现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艺术风格,也同样体现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发展过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照了戏曲、武术、杂技等等。例如许多徒手动作:赞步、扫蹚、飞腿等等技巧,这些都是中国民间舞蹈与古典舞蹈所共有的。中国民间民族舞蹈借鉴了古典舞蹈中的一些技巧,而不是原模原样的照搬,中国民族舞蹈也是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出古典舞的精髓,由此可见,这两种舞蹈技巧出自同一根源,只是流向了不同方向。从技巧的变现特征来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前者更注重于感情宣泄,后者则更注重于凝重、典雅的感情。这两种舞蹈之间在气质、性格与情感的表现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典舞很早就创建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所以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石。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特点及分类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技巧追求特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追求素质能力的极限展示,而后者则是审美风格的完美表现。古典舞蹈的技巧是具有同身韵的特点,是可以各自独立的,民间舞蹈的技巧是与舞蹈风格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技巧,还要对它进行艺术化、风格化、情感化的加工。
风格化技巧不仅包括道具舞蹈技巧还包括翻转、旋转、跳跃等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例如鼓、棒、扇子、热巴鼓、背鼓、辫鼓、筷子、盅碗。还有一些风格性很强的旋转动作,例如跪转、空转、夏克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还有一些讲究优雅平稳。
情感化技巧紧密结合着宣泄情感和烘托气氛,是舞者心底激情的物化,如果舞者没有投入情感,那么即使有再精湛的技巧也不能把把舞蹈跳出光彩,只会越显苍白。
艺术化技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化技巧的功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情感宣泄逐步发展到了表现人物心理特征、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营造美好的舞台意境等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的分类
1.徒手技巧
徒手技巧的含义是不凭借任何道具,只凭肢体进行的舞蹈技巧。徒手技巧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也有很多的运用,例如东北大秧歌中的蹲、踢、跳等,安徽花鼓中的燕子三抄水、倒爬城、豚跳等,蒙古族和藏族舞蹈中的单腿跨转、躺身蹦子、平转、旁腿转等。
2.道具舞蹈
道具舞蹈技巧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常用的一种技巧。如踩高跷,表演者踩在高跷上做一些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东北大秧歌中最有韵味的手巾花技巧,立挂、顶挂、小出手、大出手等等。热巴舞中的顶鼓旋转、扭腰打点、缠头击鼓等等。盘子舞中表演者双手各持小碟一个,指夹手筷,附和着音乐,打、舞、转三个动作同时进行。民族民间舞蹈中道具舞蹈技巧的种类不胜枚举……
四、各民族自己的技巧
(一)汉族
几千年来,汉族的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进行表演的,例如过年时、过庙会时、祭祖时。表演者会在表演中各显其能,开拓创新,以赢得大家的赞许。汉族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不断的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几种典型的汉族舞蹈主要有安徽花鼓灯、山东鼓子秧歌、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大秧歌等等。
安徽花鼓灯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盘鼓部分了,它分为三部分: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技巧表演,将兰花放在鼓架子腰部或是肩部摆成各式各样的姿态。中盘鼓是将兰花放在鼓架子手上、腿上及腰部的双人表演。地盘鼓是单人表演,例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豚跳等等。表演者在技巧展示的同时又形成了独自的特长。表演者们总是在变化多端的技巧中展现出非一般的才华的超人的能力。
山东鼓子秧歌自古以来就有着文、武场之分,这里的武场就是鼓、棒、伞彰显舞技的部分,表演者在跑动时身低步大、落脚即生根、蹬脚即扬尘、坚实而有力,跳跃时则会突出显示干拔、上窜。想要体现鼓子秧歌中淳朴刚劲、稳健潇洒的风格就必须要非常熟练的掌握道具舞蹈技巧,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这两个地方距离河北的杂技之乡吴桥和武术之乡沧县都不远,所以受其影响,也丰富了鼓子秧歌的表演。
(二)朝鲜族
朝鲜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舞蹈是象帽舞和长鼓舞,这两种舞蹈的技艺性很强。
象帽舞表演者的头上带着特别的头盔,头盔上方有一束可以旋转的长缨,舞动时摆动头部,长缨就会在身侧和头顶飞舞旋转,长缨的长度是根据表演者表演技巧的高低而定的,表演者边跳跃前进边击打小鼓,而头顶上的长缨也在不断的旋转,正有向前冲锋飞架势。
长鼓舞的表演者多为女性,渐渐的也有了男子开始表演。表演者要身挎杖鼓,左手敲击低音部鼓面,右手持有竹键敲击高音部鼓面。高高低低各种音色的鼓声,各式各样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者进入高潮状态就会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的表演者会转几十圈。
(三)蒙族
蒙族中技艺性非常强的舞蹈有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太平鼓舞一般是在逢年过节主要是由妇女进行表演,分为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握一带穗木棍,边敲边舞,表演者的动作一般会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大多数是以腰部为轴心,进行一系列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而有力,富有弹性并夹杂有跳转等动作技巧。技艺高超的表演者可同时将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缠绕回旋,略微带点竞技色彩。盅碗鼓大多数也是由女子进行表演,动作柔和舒展,在进入高潮状态时,多做出板腰、旋腰等动作,技艺高超的表演者还会头顶燃灯。筷子舞一般是由男子表演,大多数都只是在喜庆的场合表演。表演者在原地单手或是双手握住一把筷子,任由腿部韧性屈伸,身体摇摆不定,快速抖动双肩,双臂松弛顺畅的用筷子击打身体各个部位,表演者不时地蹲跳打脚,从慢到快,最终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舞蹈。
五、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宝贵财富,因为它是中国各个民族的人民所共同创建的文化成果,更多的了解并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技巧是舞蹈艺术家的必经之路。舞蹈艺术是各个民族开创是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门表演艺术,它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在历史进程中,每个民族都在创造着能够表现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舞蹈。先辈们意境为我们开创出道路,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继续的传承下去,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注重舞蹈技巧的发展,以满足当代人们对舞蹈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唐蓉.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技巧小谈[J].大众文艺,2010(23).
[2]谢阳.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6).
[3]韦妮.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复归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1(14).
[4]雪仁.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J].群文天地,2009(10).
(作者简介:黎明东(1984-),男,汉族,黑龙江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基础训练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