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电影《黑天鹅》一举斩获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并拿到奥斯卡十二项大奖提名,《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称其为“年度佳片之一,这部性心理障碍惊悚片,几乎能让观众如在梦中,身临其境”,试图从观众普遍反映为“晦涩”、“凌乱”的镜头角度,以“意象”与“叙事”的分列、组合来解读本片。
女主人公尼娜年已28岁还和单亲母亲同住在完全没有个人空间的小公寓中,因为意外怀孕不得不含恨终结舞台生涯的母亲把所有的寄望都投射在了女儿身上。在所有与母亲相关的镜头中,我们看到母亲永远一身黑衣,一张禁欲面孔宛如中世纪女巫,而背景则隐隐约约晃动着纯白粉红的床单、洋娃娃、草莓蛋糕。母亲因为早年陷入情欲而断送了舞者生涯,于是把女儿长久封锁在十一二岁的少女阶段,不让她接触异性,也不承认尼娜已经28岁的事实,这从她一直称呼尼娜为“Sweet Girl”中不难看出来。
因为母亲的长年禁锢,象征人性中“自控”、”优雅”、“脆弱”的“白天鹅”长期地占领着尼娜的身心。在影片前期,镜头中的尼娜穿着粉红柔白二色的娃娃大衣,神情呆板脆弱。尼娜第一次面试“天鹅皇后”一角失利后头一次涂上了从贝丝那里偷来的口红——“偷窃”的动作在这里代表着尼娜在潜意识中一直梦想着超越贝丝的而长期在主观意识上压抑着这种想法——打扮得风致楚楚来请求艺术总监托马斯给她一次机会,却遭到托马斯的逼问。在托马斯的咄咄相逼下,尼娜像考试不及格的小姑娘般委屈地说“我只是想要做到完美”——即使是为了争取最渴望的角色而下意识地装扮自己,尼娜至此仍然羞于展现女性魅力;而托马斯强调“完美不仅仅是控制,完美同样要求释放”,在尼娜失望转身的瞬间,托马斯毫不客气地强吻她,尼娜在惊惶中咬了托马斯。意外的是因为这一咬,尼娜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天鹅皇后”一角,因为托马斯从尼娜的反抗中看到了她演绎“黑天鹅”的潜力。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不同于传统芭蕾舞剧对黑天鹅“妖娆”“邪恶”的定位,主创者在影片中一直强调黑天鹅同样也代表着进取、佻达、不压抑,黑天鹅的唯一原则是追求快感。
在片中,以灰衣形象出现的托马斯是黑白天鹅的引导与塑造者(灰色是黑与白之间的过渡色),多次似要“潜规则”尼娜也不是出于私欲,而是希望通过爱欲的打磨,令她升华到更高的境界。由于托马斯卓越的鉴赏力,把尼娜从璞玉打造成了闪闪发光的舞者,也因为托马斯的严苛要求与男性魅力,使尼娜压抑多年的欲求在短时间内剧烈释放而间接导致了尼娜最终的自毁。
影片的重头戏在最后十分钟尼娜作为“天鹅皇后”的公演。由于母亲不能接受尼娜越来越脱离她的控制,也出于母爱要保护在精神压力与伤病的双重折磨下身心已经濒临崩溃的女儿,母亲把尼娜反锁在了家里。令人叹息的是,影片中的母爱一直以变态的爱护与极端的控制的在展现,直到尼娜惊艳全场完成《天鹅湖》公演,坐在观众席中的母亲才首次流露出悲喜交加的动容神情。或者说,整个影片中,尼娜这个角色对艺术的追求就是以白色的“天鹅雏鸟”挣脱因为母亲的长年禁锢而内化在自己身上的性心理障碍蜕变为黑白一体的“成年天鹅”来实现的。
尼娜挣脱母亲赶上公演,却因为紧张意外失手,在两幕间隙的候场时间,“第二只黑天鹅”莉莉与“第三只黑天鹅”即幻觉中的尼娜自己终于迎头相遇。镜头是这样来叙述这一段的:失手后,痛苦的尼娜回到更衣室,发现莉莉已经换好了黑天鹅的舞衣,扭头过来却是穿着黑衣的自己似笑非笑地说,“不如我来代替你演黑天鹅吧。”退无可退避无可避的尼娜在纠缠中把“黑天鹅”(轮替闪现着尼娜自己与莉莉的脸孔)推倒在镜子上,用玻璃碎片刺死了“黑天鹅”。然而“黑天鹅”并没有“死”,身穿白衣的尼娜全身战栗,双眼血红,神情悍然,“黑天鹅”凭附在了“白天鹅”身上。尼娜如有神助般跳出了之前从未完成的黑天鹅的SOLO,著名的“三十二圈挥鞭转”,在电脑特技的帮助下,尼娜身上黑色羽翼随着激烈的舞姿急速疯长,在最后一个舞步结束时全场灯光照耀着羽色幽黑体态丰盈的绝美天鹅。在全场欢呼声中,尼娜神情坚定,眼神恢复清澈,“黑天鹅”在一舞中完美而逝,“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与情致,涅槃重生。这一段舞蹈镜头机位繁复精致,CG特效运用令观众叹为观止,完美地呈现出两个时空的融合状态,堪称经典。
回到更衣室,尼娜匆匆换回白天鹅的衣饰准备最后一幕,门铃响起,开门却见到莉莉前来道贺,疑惑的尼娜回望穿衣镜,玻璃碎了一地,血迹却无影无踪。在特写镜头中,尼娜的神情从疑惑到搜索到震惊,音乐随之一个强音,镜头移到尼娜的小腹,白色绒毛般的舞衣中心,一道血红的伤口触目惊心。原来,在上一段表述中,主创者以浑然的手法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界限,让观众在视觉上看到尼娜杀死了莉莉,再在这一段清晰的表述出那其实是尼娜的幻觉,真实情况是,尼娜在情绪崩溃的幻觉中把致命的玻璃碎片捅向了自己。
黑天鹅已死,白天鹅也要死在舞台上。一连串面部特写完整地展出尼娜从惊惧、哀伤、绝望、接受、坚定直到坦然,柴可夫斯基的原曲响起高潮段落,镜头利落地切换,白天鹅在舞台中心翩然舞动,纵身一跃。阵阵欢呼声中灯光逐渐模糊却极度明亮,在视听效果上呈现出的恍惚与快感几乎类似性高潮的错觉。尼娜喃喃微笑说,“我感觉到了,完美。”
通过上述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主创者对于《天鹅湖》原作故事的创新与结构,用看似凌乱实则精准的镜头语言搭建出两层故事时空,不同于好莱坞惯用的“学院式剪辑”力求让观众忘记摄像机的存在,《黑天鹅》的音乐、音效、镜头、服装、道具以至电脑特效都参与了叙事话语的运用。严格来说,《黑天鹅》拥有三层叙事,即影片中的现实时空、影片中的幻觉时空,以及主创者运用电影元素来展现“黑天鹅”这个故事。整个影片以冷静精确的制作来完成这样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故事,本身就展现了主创者关于艺术的态度与追求。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