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大山歌)主要流传地域为宁夏六盘山地区,在与其相连的周边和宁夏同心、灵武、吴忠以及川区回汉族中也有传唱。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回、汉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山坳、沟坡或生产劳动中以单个、对唱、群唱等歌唱形式来倾吐心声、愉悦心身、传递情感。对宁夏山花儿的保护是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花儿艺术的传承依附于传承人的传唱和发展,“人亡歌亡”的状况是花儿保护工作中难以回避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因此,对山花儿传人的关注和保护,是山花儿保护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区共有自治区级 “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17人,其中马生林、张明星2人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两位现都已去世。自治区级传承人中男性13人,女性4人;60岁以上6人,40至60岁10人,40岁以下1人。回族15人,汉族2人,传承人平均年龄56岁。
2012年7月,我们对原州区花儿传承人进行普查与录音采集。原州区是山花儿的流传核心地带,歌手的生存和传承状况在我区具有代表性。从普查统计情况看,近十几年来,宁夏地区“花儿”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青人不愿意学,面临断代危机;女性“花儿”传承人稀缺,生长在这里的原生态“花儿”文化也迅速衰落。“花儿”的传承濒临严重的危机。
一、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传承人的现状
(一)民间的“花儿”歌手普遍生活困难,面临生存危机
由于“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一般只在本地区内传唱,登不上大的舞台,传承人不太可能依靠歌唱技艺得到经济收入,六盘山区的乡村多属于贫困地区,歌手生活普遍困难,面临生存问题。已故国家级传承人马生林,男,东乡族,海原县城关乡农民。自幼放牧当脚户,在甘、宁一带学唱过400余首花儿小曲,海原的山花儿调子多由他传唱。善于即兴喝腔编词,多次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民歌、花儿演唱活动,并多次为影视片配唱,是我区原生态花儿的老歌手。可当中心领导到老人家看望时却被他家庭的贫困状况惊呆了,简陋的小院子,几间土坯房,屋里一贫如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六盘山区的花儿歌手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很大比例。生存环境艰苦,靠天种地,是山区农民的普遍生活状况,现在,他们迫于生计大多外出打工,无暇再唱,这是“花儿”濒临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现代的文化及文明使“花儿”的生存和原生环境遭到破坏
近年来,农业的大多机械化,交通运输的机动化、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农村现代的城市化、还有退耕还林、移民搬迁……使原有的一种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放羊、打麦子、赶驴车、集体劳作等场景消失,这样“花儿”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
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流行音乐席卷城乡,土生土长的原生态“花儿”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年轻一代迅速接收了新潮、流行音乐,忘记了山歌小曲,很少有人再去用古老的花儿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三)传唱花儿的老艺人不断老去,年轻人学唱花儿越来越少
前文提到自治区级传承人平均年龄56岁,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已经年老因病去世。
从我们对原州区部分“花儿”歌手的调查统计看,在调查到的28人中,男歌手17人,平均年龄50岁以上,女性歌手11人,平均年龄45岁以上。
据我们了解,原州区农村年轻人现在普遍外出打工、求学,留在乡里曾经挚爱“花儿”的老歌手年纪大了也不多唱了,在调查时他们不时的说,老了,年轻时会的调调都忘了。年轻的传唱者也遇到传承的实际困难。 2012年7月在对固原市花儿传承人的普查中,我们认识了30多岁的马德荣 ,他是现在固原工作的炭山乡人,自幼跟随村里老艺人学唱过一些山花儿,他的嗓音高亢、嘹亮,唱得很有味道。,在录制过程中他讲述了他唱花儿困难,在城市里,上班工作忙没有时间唱;由于他曲调高,在家里、单位惊扰别人,没办法唱,在歌厅里也得不到朋友的欢迎,自己也找不到在大山里唱歌感觉,所以有些高调现在很难唱上去。马德荣讲述的这种状况也是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村歌手普遍的情况,积存在心里的家乡的花儿、小调,不适合在城里唱了,许多的无奈...这样将以前流传下来的歌谣,和那些“花儿”逐渐消失,“花儿”传唱的人数急骤减少。
(四)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花儿”传承人稀缺
宁夏“山花儿”大多是情花儿,俗称骚花儿,在六盘山广大农村地区受到回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不能抛头路面,家里老人、丈夫不让女性出来唱花儿。在普查中,在与一些老乡闲聊中也得到一些女性不唱“花儿”原因,在过去,一些个别女性由于出来唱“花儿”,与男性唱出了感情,和男人跑了,或传出了一些绯闻。这也是大多家里不让女性出来唱花儿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萍、海英两姐妹是开城镇人,从小爱唱宁夏“花儿”,在当地小有名气,结婚以后,家里的老人、丈夫不让出来唱花儿,近几年在花儿都活动中,再也没有见到两姐妹身影。
目前一些少数唱“花儿”女性基本都是年老的或一些城市里爱好唱歌的女性。此次在原州区“花儿”歌手录音采集中,回族歌手15人,男性13人,女性3人。回族女性仅有2人,年龄都在35岁以上。
(五)信息化、现代科技的冲击使得花儿的乡土文化本色特点流失
信息化、现代科技的冲击,尤其国内新潮音乐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一直靠自然传承的原生态民族地域文化遗存,多处于频临消亡的状态。年青一代只知新潮、流行音乐,不知山歌小曲,专业音乐院校和普及音乐教育中,欧洲中心论、现代音乐思潮的影响根深,民族地域音乐文化尚未纳入教学体制,对民族地域音乐文化、尤其是乡土音乐文化无知或只知皮毛,对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艺术特征、风格特色等所知甚少。专业音乐文化工作者因任务需要,临时抓几首填词改编应差,多半造成本色特点的丧失,群众称之为洋花儿,这种改编方式和演绎方法,造成乡土文化本色特点的流失灭绝。
二、对山花儿传承人保护的建议
(一)培养年青的“花儿”传承人,使花儿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人在艺在,人亡歌亡”的基本特点,保护的根本,主要是对其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是“山花儿”的载体,保护传承人是实现活态传承的根本和基础。鉴于我区“花儿”传承人出现断层、老龄化严重,我们要打破以前优先认定年纪大艺人作为传承人的做法,发现、鼓励大量年青人,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县、市、自治区级传承人,积极推荐更多的年轻歌手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使“花儿”传唱后继有人。
(二)普及推广乡村文化大院,为花儿提供好的传承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去了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村马志学文化大院。鸦儿沟村是个纯回族村,马志学院长双手残废后,酷爱唱“花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文化大院,在建院初遭到村里的反对,村民议论说我们做礼拜,向善,你们唱歌、跳舞,没有人支持,挂牌时连村长都不进院里,文化大院举步维艰,马院长身残志不残,拉着小音响到处唱花儿,接交朋友。通过几年的努力,文化大院红火起来,得到当地回族人民的认可,周边的村民慕名而来,有固定农民演员68名,以原生态“花儿”为主,相声、口技、舞蹈、唱歌为辅的农民演艺团体,承接各种商业演出、开业庆典、公司年会,婚礼等活动,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喜的是当地周边镇、村一些回族青年男、女也来到马志学文化大院学习唱“花儿”,演出。
马志学的文化大院越来越红火,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多,使我们看到“花儿”传承的希望。我们当地政府应鼓励、支持在六盘山地区推广、普及文化大院,提高老百姓文化生活,培养花儿生存环境,使六盘“山花儿”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三)建立并完善传承人的保障制度
2012年我区按照文化部要求,我们非遗中心对我区部分“花儿”基地、传承人进行督查、调研。在调查过程中多数传承人虽然生活艰苦,没有收入保障,但还是放弃了打工,全身心投入到花儿传承中,让我们非常感动。政府应当对特定弱势的传承人群体的扶持给予特殊考虑,给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增加传承人的补助标准等,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才能确保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传承工作上。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神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依法获得报酬的权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利益,
(四)在我区普及推广让“花儿”传承进校园,加强学校传承功能
目前,我区“花儿”进校园任务刚刚起步,只有个别回族学校作为“花儿”传承基地。面对“花儿”传承断代的严峻形势,应引起我们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们应使“花儿”进校园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普及推广。首先教育部门组织编写“花儿”教材,对学校音乐老师进行培训、进修学习宁夏“花儿”,聘请我们“花儿”传承人进课堂,开讲座。让同学们了解,并会用歌唱方法演唱“花儿”,了解我们土生土长的“花儿”,发现和培养有“花儿”演唱兴趣和天赋的孩子,培养成为“花儿”传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系统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使各级各类的学术都重视学校的传承作用,重视对我们本土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义务!这样的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不仅仅是“花儿”的传承,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政府出资,在六盘山地区定期举办“花儿会、花儿大赛”,给唱“花儿”提供一个好的氛围
我们宁夏“花儿”与甘肃、青海的“花儿”并列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甘肃、青海不同是我们以“山花儿艺术”为申报对象,而甘肃、青海是以“花儿会”为申报对象。没有“花儿会”这样固定的传扬空间,是宁夏花儿特点之一,同时也是“山花儿”与生俱来的传承与发展的劣势。给宁夏“山花儿”的传承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
面对宁夏“山花儿”传承的严峻形势,应引起我们的政府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扶持,在“花儿”传唱密集的六盘山地区每年固定举办市、县、乡、村四级别“花儿歌会”,使歌者通过比赛,展现“花儿”魅力,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奖励,调动唱花儿的积极性;通过“花儿会”把花儿歌唱者聚集到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也为“花儿”歌手提供一个好的歌唱氛围,畅所欲言、尽情歌唱;通过“花儿会”,吸引来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学唱花儿,使“山花儿”枝繁叶茂,逐步形成一个品牌效应。同时也通过“花儿大赛”选拔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手,发展成为“花儿传承人”,走出六盘山、走出宁夏、走向全国。
像对待自然界的珍稀植物一样对待宁夏“山花儿”艺术,全社会给“花儿”歌手和传承人以关注,保护的原生态环境,保护好那些“花儿”艺人,让“花儿”世代传唱,永远留下“花儿”的种子。相信,在用爱心营造的时代春天里,“花儿”会永远开在宁夏大地上,开在老百姓的心上,根深叶茂,鲜艳夺目。
(作者单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