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手段,矫正聋童不良行为

2012-12-31 00:00:00王国贵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聋童身上不良行为的形成大约经历了潜藏期、形成期、发展期和定型期,每个时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不能歧视聋童,应予以更多的关爱,运用多种手段矫正聋童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以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环境中。
  关键词: 矫正 合力 驱动 引导 预防
  一、聋童的不良行为的表现
  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聋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加之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及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疏漏,致使在他们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且每个时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潜藏期,聋童在入学前由于缺乏正规的家庭管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和散漫等不良习气。
  形成期,入学后虽置身于集体之中,受到学校纪律的约束和经常性的品德教育,但由于具体表现为道德认识肤浅,意志力薄弱,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差,致使错误行为如违反校纪、校规、打骂、斗殴等经常发生。
  发展期,到中年级他们虽然对一般的善恶、是非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但由于思维水平低和语言发展不完善,这种分辨趋于表面化和片面化。又由于社会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及自身模仿性强等原因,致使他们的不良行为的表现趋于严重,比如不遵守纪律、撒谎等等。
  定型期,到了高年级,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性即差异性更突出,虽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及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偏差和疏漏,旧有的一些不良行为可能还保留,还会形成一些新的不良行为。他们的个性在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有 所发展,会使得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趋于顽固,其危害程度较前两个阶段更为严重,如谈恋爱、好冒险,甚至还会出现偷窃、两性问题及恶性凶杀等行为。
  聋童这些不良行为一方面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两个文明建设,其危害并不次于正常儿童的不良行为,务必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让他们将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二、聋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具有不良行为的聋童,并非品德败坏,我们作为聋校教育工作者,不要歧视他们,而应当关心他们,挽救他们,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一)形成家校合力,更新聋童教育理念
  首先,转变聋童家长的不正确的观念,许多聋童家长常以语言不通为由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他们自己只负责从经济上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特别是要引导家长倾注更多的关爱于聋童,让每个家长都明白,只有会爱自己的孩子,才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正确途径。
  其次,教师要经常家访,主动提出学生家长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有叛逆心理、早恋、言谈举止不文明包括小偷小摸等毛病,等等。然后,家校双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沟通,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强化内在驱动,提高聋童道德认识
  聋童出现不良行为的现象,道德知识贫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聋童已有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当从 根本抓起,以传授道德知识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能粗暴、生硬地对待他们。只有他们的道德知识丰富了,道德认识提高了, 才能正确、深刻地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和严重后果,从而克服之。
  教师对聋童的教育是否奏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威信、教育方法及双方的态度、教师一方面应树立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还应接近并且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以消除他们的疑惧感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你的真心的善意,把你当成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这样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容易被聋童接受了。
  (三)坚持正面引导,培养聋童集体意识
  聋童在学校处在各种集体和组织中,集体和组织及其荣誉在他们心目中有一定的位置。因此针对聋童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充分利用集体的荣誉感,通过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自己的表现对集体荣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遵纪守法。对聋童不良行为矫正还应当利用榜样进行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在聋童心目中树立了具体的榜样,他们在行为上就有了学习的楷模,一般地为他们提供榜样,应以他们自身环境中的为最佳,这样的榜样,对于他们来说,真实性强,可信度高,更易于模仿。
  (四)开展多样活动,培养聋童兴趣爱好
  聋童在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上,有易转移的特点。在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聋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很少参与校内、外活动,而使得兴趣狭窄,生活单调,这样往往会使他们无事生非,有些不良行为的形成,比如谈恋爱,除了模仿、好奇、身心发展失调等原因之外,兴趣狭窄、生活单调也是其原因之一。因此学校、教师应当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聋童参与各种有益活动,以转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在紧张而丰富的学校生活中感到充实,这样,不良行为就缺少了繁衍的土壤。
  (五)确立超前意识,预防聋童不良行为
  对聋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不仅仅要对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进行矫正,更还应对处于朦胧状态的不良行为,采用有效手段,进行矫正,努力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萌芽状态的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若及时矫正,则比较容易。一旦成为恶习再着手矫正,那就真可谓“勤苦而难成”。
  聋教育工作者还应对聋童不良行为的矫正有超前意识。对于他们可能出现但尚未形成的不良行为,应 当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比如聋童到中、高年级将可能出现早恋现象。教师应在此不良行为尚未普遍形成之前,及早向学生(尤其是女生)进行生理卫生及卫生保 健方面的教育,进行品德及道德观念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生理变化,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与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
  尽管教师在矫正聋童不良行为的问题上注意了上述问题,但由于聋童自身的特点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因此有些不良行为在得以矫正之后还有可能复燃和重犯。因此教师对此应进行具体分析,善于利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抓住最佳时机,及时引导教育,使他们彻底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最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