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课堂管理“以人为本”的思考

2012-12-31 00:00:00刘芮均周增桓李雅妮谭晓雪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高校教师应当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营造起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对大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课堂管理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影响其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课堂管理。成功的课堂管理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催化剂。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深入,尤其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对高校课堂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而传统的课堂管理却表现出相对滞后的局限性。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课堂管理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及其特性
  教学管理一词,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的管理”。那么,课堂管理就是指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按照此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课堂管理包含以下两方面的特性。
  (一)课堂管理的开放性
  课堂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建立课堂常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等三个方面。人本化课堂管理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堂常规由师生共同商讨制定,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付诸实施;处理课堂行为时,更加“关注人的内隐精神世界,关注教育中的精神品质的提升”;在创建课堂教学情境的时候,师生共同献计献策,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合理建议,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打造一个和谐而融洽的课堂。
  (二)课堂管理评价的发展性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做出检测,发现个体的进步与不足,对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重视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其次,人本化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还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发展与培养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习惯。大学生不仅是评价对象,而且是评价者,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从而发现已有的水平和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二、部分高校课堂管理的现状
  课堂管理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而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必然对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相反,在紧张而有失宽松、冲突而有失和谐欢乐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挫折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人本化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管理“唯制度论”
  有研究指出:“目前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病要数它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高度的统一导致高度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禁锢在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受其影响,在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进行知识的灌输,将整个课堂简化为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两个步骤,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及接受能力。这种单一的制度化的管理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厌烦,进而疏远课堂,使“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外在符号和信息的逻辑操作,知识离人的精神越来越远,与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脱离”。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高校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达到高校教学目的的基本载体和完成高校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其他因素外,课堂管理工作的艺术化手段也不可少。但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在高校的课堂管理工作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那么,在当前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课堂管理工作的落后主要有何表现?造成这种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针对出现问题的对策等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好好思量。
  (二)课堂教学管理缺乏民主性
  高校的课堂教学管理应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被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但现有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更是缺乏培养,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的跟从学习,忽视把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
  (三)课堂评价制度功利化
  对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评价,旨在促进课堂教学良好、有序地进行。但是,过于功利化的考核与评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工作引向狭隘的道路。高校课堂教学当中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与中小学类似,局限于试卷当中,考察的范围局限于日常上课时所学的知识。这种考核制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忽视思维的评价。考试及格就能顺利毕业,考了高分就说明学习优秀,就能拿奖学金。因此,很多学生都为了考高分而学,考试成了学生们的指挥棒。这种只重视分数的评价体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反作用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培养,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更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本化。
  (四)评价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一是教师在计算学生的总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但是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的方式上,基本上只采取书面考试,大多都是常见的题型,例如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这些题型很少涉及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考察记忆性的知识为主,而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其心态与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认为考试只需“死记硬背”,要么会形成惧怕或厌烦考试的心态,要么会产生平时不用认真学习,到考试的时候临阵磨枪也能过关的心理,致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课堂管理的建构策略
  (一)教师要在课堂管理上下真功夫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管理者。课堂管理制约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师的素质是影响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从教育价值观、知识水平和专业修养、课堂管理能力和技能等三方面综合提升,以适应课堂管理对其更高的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高校教师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基础之上,以此引领自己的发展方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要做以下三方面:首先,转变、更新传统教育观,倡导以人为本教育观,尊重和保障全体学生的发展权。其次,提倡师生平等、合作共生的教育观念。师生平等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师生合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后,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观。课堂管理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
  2.学习课堂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是一门涉及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扎实的课堂管理经验,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难免会处理不当,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信息社会中各种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具体可从三方面加强学习:首先,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的技能,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学习,同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探讨,逐渐内化;其次,经常进行反思。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课堂管理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培养和发展自己对课堂管理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迅速提自身教学水平;最后,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
  3.转变课堂管理模式。
  有数据表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有着密切联系。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主要以个人权威和制度管理为主,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模式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人性的关注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此,持有传统观念的教师要转变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建立在人性化观念上的课堂管理模式。通过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行为规范,引导他们遵守课堂纪律。同时还要尊重与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形成一个和谐的集体,使课堂当中的参与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进而成为课堂管理真正的主人。
  (二)改进评价制度
  1.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形成性评价往往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生对具体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能够发现未知,而且可以强化学到的知识,具有即时性和过程性的特点,这是总结性评价所不具备的。有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前者,查漏补缺,及时复习;在结束了一段较长的学习时间后,采用后者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水平测试,充分发挥两种不同评价手段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2.多种评价方法结合,提高评价方式的有效性。
  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性,如果失去了有效性,任何评价方式就没有实际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确保评价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包括思考过程、实践操作、道德情感等因素,而不只是设置标准答案,对记忆力进行考查。“在教学中,重视表面标准,表现为强调获得‘正确答案’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必然会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或许没有别的事情是比这更为严重的了”。在实际操作当中,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两面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需要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的有效性达到理想状态。
  3.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能力。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但是,这种被动的评价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高校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培养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习惯。把大学生引进评价体系,使他们既是评价对象,同时又是评价者,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还可以在互动中改进评价方式,做到一举两得。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激发他们自我评价的动机,同时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传授评价技巧与方法,以及心理协调能力。
  总之,课堂管理是高校课堂教学当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而且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希望有关部门和管理者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高校课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骥.教育管理辞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86.
  [2]闫祯,郭建耀.论课堂管理及其对教学的促进功能[J].教学与管理,2009(6):14.
  [3]刘春花.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65.
  [4]蔡伟.“80后”现象的教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