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策略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渗透在教材的每个部分,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使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对氧化还原还原反应的学习,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感情的目的,使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
一、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现状的分析
目前,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在很多高考题目中都出现过,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即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并以初中学过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相关概念,最后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己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只是埋头跟着老师做笔记,所学的知识是依靠教师传授,并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后得到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必要性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高中化学教材的难度有了明显下降,但对新知识、新科技的介绍大幅增加,因此,教师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并不多,只需要学生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即可,但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要教会学生怎样从现象观察到本质,从化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自然界中的具体现象。
2.要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实验手段的多样性、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而学生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加之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对学生学习化学学科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不只是看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及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先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样带着问题学习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很主要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为学生解答疑问,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
1.巧妙设计问题线索,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把握好设疑时机,及时反馈信息,可以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最佳时机有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被束缚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当学生各执己见时,等等。例如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分别写出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在评价中可以利用学生写出的FeO+3CO=2Fe+3CO这一反应设疑:FeO+3CO=2Fe+3CO应属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疑。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注意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疑,既对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要做到及时、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得到氧和失去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即C+O=CO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学生认为不是,因为在反应中只有氧的得到而没有氧的失去;有的则认为是,因为C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有氧化必定有还原,氧化与还原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分割。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新的认识,寻求更加科学的判断标准。
3.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恰当地设疑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在学生无法用得失氧的观点解决“C+O=CO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时,可以设疑引导:标出C+2CuO=2Cu+CO、C+HO=CO+H、C+O=CO这三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学生自己探索,看能否得到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对化合价改变的研究,学生自己总结出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即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通过同类对比进行启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利用直观方式进行启发。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