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

2012-12-31 00:00:00吴旭萍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致使实验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实际并没有多大作用”的反应,这个问题在农村初中则更显得突出。教学仪器的不足,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农村孩子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条件;对农村教师来说培训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教学方法手段不免陈旧、落伍,创新意识不强,直接导致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使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得到主体发展,是所有农村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和见解。
  一、改进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证明: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案例:瓶口吞蛋
  怎样使一个鸡蛋自己“跑”到瓶子中?
  将燃着的酒精棉花放入广口瓶(一般的罐头瓶即可)中,马上在瓶口放上一个鸡蛋(鸡蛋应该比瓶口略大),过一会儿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
  案例评析:这个实验最显著的特点是使学生惊奇。该实验中所用的器材——生活中的鸡蛋与瓶子看似很普通,但用它来实验却使学生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原先学生在讨论时觉得无法实现,必须借助其他器材把鸡蛋压入瓶中,但在实际实验中却看到了难以置信的结果,因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这种奇特的现象立即把学生吸引到探究活动中去,对大气压这一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应用大气压解释现象
  在讲解大气压知识时,取学生喝完后丢弃的矿泉水瓶,在瓶中装上热水,过几秒后把热水倒掉,再在外面淋冷水,学生发现矿泉水瓶伴随着“啪”“啪”的声音变瘪了。
  案例评析:本实验的器材很简单,但目的很明确,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威力”。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排除了其他外力使矿泉水瓶发生形变的因素,从而引导他们考虑大气压强这一因素。力求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并行感知,从而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
  二、正确指导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实验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初中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学生所做的工作是很少的:题目是由教材定的,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甚至步骤也在实验册中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使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为主动做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还可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实验器材入手,进行开放性实验。列出的器材或多或少,让学生自己选用并完成实验。如给出干电池、学生电源、电键、导线、安培表、伏特表、灵敏电流计、变阻箱、定值电阻等器材,要求选用合适的器材,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种做法更具有灵活性和探索性,能使学生全程投入,用脑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列出一定数量和类别的器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尽可能多做几组实验,写出原理和步骤。例如在上面给出的器材中,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组实验,包括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导线的电阻率,改装电表等。
  3.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只有一种方法,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教材都有一定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可给出一个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器材,自己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方法和步骤,并对每一种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总结和比较。这样既能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三、利用小实验辅助教学,加大探究力度。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开展简易的实验教学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产生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的主动性。
  学习蒸发吸热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演示燃烧后的手绢为什么没被烧坏。
  材料:手绢、玻璃杯、铁丝、酒精、火柴、水
  操作方法:
  (1)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
  (2)将手绢从杯子里取出,稍微拧一下,然后将手绢挂在铁丝上。
  (3)用火柴将手绢点燃,燃烧后的手绢完好无损。
  讨论分析:
  (1)玻璃杯里盛着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手绢很快地燃烧了。
  (2)酒精很容易从手绢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绢上,保护着手绢。
  (3)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吸热变成水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蒸气带走了手绢上的一大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绢的温度,手绢达不到燃点不会被烧着。
  通过该小实验的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蒸发吸热的理解。
  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切实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实验服务于物理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