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高中物理教学要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多元化教学过程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和谐平等式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现在又提出五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标意识。用课标这一纲领性文件来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课堂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和谐平等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和谐平等式教学的目的: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和谐、融洽地教和学,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三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学生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让学生自己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以前是教师边讲实验步骤,边操作示范,注意点强调到位,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出错率很低,表面上看来效果很好。事实上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自己并未深入思考,考试只要稍加变动条件学生就无法灵活运用。开放式教学主张先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然界两物体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不变的物理量?再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明确测量的物理量和气垫导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试验步骤,并以小组单位交流和互相点评,教师起引导作用。随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错误相对来说较多,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环节教师及时纠正和强调,操作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分析误差。通过这一改动,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学习上有了成功感,兴趣更浓厚,在轻松的交流中实现了学习目标。
和谐平等式教学往往有多样性的结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简单的对和错下结论,而要以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能力提高及对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多少来评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构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物理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物理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1.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变式训练是指将一个静态的、封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出发变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横向比较,拓宽解题思路,使问题具有求异性、开放性、多变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变条件、变结论、变形式、变图形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2.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人云:“一直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的,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质疑”要求教师:(1)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3)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质疑。“过程启发”提问的指向方式方法,是过程而不仅是结果,甚至有些问题可以不在乎答案。学生回答后,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如:“这个因素可能只有少数人考虑到。”“你是怎么想到运用这种方法的?”等等。当他们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了物理素养,也就达到了物理教学的最高目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渐渐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的科学探究,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质疑”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予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于本节课所学内容或重点时,就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始终被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3.通过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能力。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坚决摈弃过去“老师画实验、学生记实验”的低级教学方法,大胆通过改进、移植、整合演示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等各种方法。
4.通过“过程—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过程—探究”要求:(1)选择富有吸引力、挑战性和实效性的问题;(2)注重对结论获得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索;(3)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力求全体参与;教师是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探究使学生满怀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探究化实质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的本质,优化物理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设计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来做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任何教学模式均有其优势和不足,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新知识,把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加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