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快乐地学习中国历史

2012-12-31 00:00:00蔡晓娜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成为“乐之者”,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打破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回归学习的本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如果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是一条长河,那么中华文明就是长河中一股源远流长、永不间断的涓涓溪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兴衰、悲欢离合、失落荣辱、艰辛发展、智慧梦想……而所有这些对我们未来成长有用的历史知识都可以通过历史课程、历史教材、名胜古迹、文物遗存、媒体网络及历史典籍等来广泛涉猎、博采厚积,可为我们进一步感知历史的本真做好积淀。而今天我们有幸畅游于历史知识的长河,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为北京人能吃上烧熟的食物而激动不已,为商代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兴奋莫名,为汉代人们第一次穿上薄如蝉翼的丝衣而快慰,为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而喜悦,为唐时开明盛世万民归一文化辉煌中外往来频繁而惊叹。博采厚积,让我们品味畅游历史知识长河的快乐。
  一、师生互动,鼓励探索,让历史课变得快乐。
  这些探究活动课采取组织辩论会、专题图片展览、故事演讲比赛、做游戏,以及朗诵、相声、演讲、短剧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强调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以“宋代的社会生活”探究活动课为例,通过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宋代社会生活的灿烂画卷,结合课文中的文字和图片,以及学生课外收集的相关的中国民间节庆风俗的实物、图片和课外读物,由学生设计出与宋代生活及今天还保存下来的节庆习俗相关的问题和答案,放在“摸彩箱”里,然后分组进行“摸彩”并回答摸到的问题,老师总结游戏活动收获,并给优胜者发奖。
  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其对后世社会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课外读物并自己动手设计问题和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的一些讨论、展示、游戏和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示学习收获之余,尊重他人的看法,分享他人的智慧,活跃、拓展自己的思维。而“提纲挈领,仔细研读”,“织网串珠、梳理架构”、“易思善疑、观察联系”等都是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能在学习中能灵活运用,就能帮助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基本线索和历史的学习要点等,并促使学生养成归纳综合、勤思善疑的学习好品质。
  二、体验亲历,品读探究,让历史课变得快乐。
  对历史的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还不够,更要灵活采用一些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品读探究历史本真的情趣。如“西安事变”一部分,为更好地理解事变相关史实,可以按照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史论等历史要素来编演情景剧,同学们想象穿过“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情境,让自己成为当时的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历史人物,感悟历史的本真,夯实历史记忆。
  三、幽默教学,教无定法,让历史课变得快乐。
  教师应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能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正如法国一位著名的演讲家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例如:在识记“八国联军”是哪八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英俄(英国、俄国)为了得(德国)到美(美国)丽的太阳(日本)花(法国)了一亿(意大利)奥(奥匈帝国)元。话音未落学生大笑,结果他们用很短的时间记牢八国联军的组成;识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我是这样设计的:一爬爬上山,去见马克思(1883年)。这样让学生在笑声中,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历史,学好了历史。
  教师要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他们畅所欲言,施展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真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四、发散思维,逆向思考,让历史学习变得快乐。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由此可判断人民绝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等。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最终有关前秦失败的原因可总结为五条。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