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言实践课是高校英语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传统的语言实践活动方法陈旧、效果不佳,本文借鉴了“任务型教学法”理论,让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了“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模拟法庭”实践活动
1.引言
在许多高校,语言实践课成了英语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但是,传统的语言实践活动一般采取教学实践、英语竞赛、照课本内容排演小品等形式,方法陈旧,实践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英语实践环境的有限性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除了英语课堂时间外,还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英语的生活情景,而生活化的情景能够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在真切自然的语言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大胆地尝试,较快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只有不断练习,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才能提高一个层次。正如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革新一样,英语语言实践新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
2.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要关注语言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习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完成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借鉴了“任务型教学法”理论的一些理念,即模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某种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根据学生主体的水平、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材每个单元围绕的话题,教师通过设置任务把语言社会化、生活化,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笔者把该理念引入英语专业的语言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美相关司法程序知识及模拟法庭调查、审判、和宣判过程,了解中美司法程序的不同、司法理念的差异,进而了解美国文化,提高英语运用水平。
3.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在活动开始前,实践小组要查阅大量资料,并对中美两国的司法情况作翔实的记录。在基本了解司法程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两组选择司法案例。两个案件均没有现成的剧本,需要学生集体完成剧本的初稿,并在排练中不断修改。然后选择两名同学分别作为控方律师和辩方律师,根据剧本中对己方有利的细节内容选择证人进行法庭辩论。而其他同学作为法官、法警、陪审团、证人和被告,需要熟悉自身承担的职责及在剧本中对应的角色,根据原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陈述与辩解。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加强对美国文化的了解。
(2)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就是法庭审判的正式开始,通常要经过法官询问被告是否认罪,控方律师(代表政府)和辩方律师分别向陪审团成员陈述案件事实认为被告有(无)罪,双方律师传唤证人及交叉询问,双方律师做总结陈述,陪审团退席讨论做出裁决,法官宣判等程序。在大部分程序中,角色的台词都可以提前准备,唯独在法庭辩论阶段,双方律师传唤证人及交叉询问证人时,需要相关人物随机应变,根据当庭状况做出反应及相应的表达,这就对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法庭辩论结束之后,陪审团成员退席到另外的房间对案件细节问题进行讨论,认定被告是否有罪,如果陪审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那就需要其中一些人通过种种方式去说服其他人,这同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一旦陪审团达成一致意见,任务完成,只需向法官递交一份裁决书即可。在法官宣判之后,整个法庭审判就此结束。
(3)活动总结阶段
整个法庭审判过程包括法庭辩论和陪审团讨论全程录像,这样在活动结束以后同学们就有机会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寻找差距和不足,而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录像,对同学们这一环节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在完成全部实践环节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要做出有关中国与美国司法理念和程序异同比较的实践报告,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中美文化学习各个切入点作详细的总结与汇报。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的工作由指导老师负责。成绩按照五级评定制考核,分别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成绩评定主要依据为:实习态度、学习态度与能力和实习小组人员的相互评价。
4.教学启示
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英语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良好的英语实践活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一是为了交流;二是为了学习,而后者恰恰是语言实践的根本目的。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文化和科学技术。因此,语言实践的知识性不可或缺。比如,通过“模拟法庭”了解西方国家的司法知识,通过“话剧表演”了解戏剧在西方的起源发展与中国有何不同等。
(2)趣味性
语言实践,作为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以其生动形象的现实场景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语言实践的趣味性同样也是实践模式设计者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只有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接受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到活动中所蕴含的各种知识。比如,在“模拟法庭”活动中,第一次做法官或者第一次扮演罪犯是一种有趣的尝试,经过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会更快,记忆更牢固。
(3)实用性
实践本身就注定了其实用性。学以致用,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英语,使用学到的英语知识,同样也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学生在大学接受的教育除了基本的人文素质培养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语言实践的设计者在考虑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实用性。
5.结语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实践环境的有限性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除了英语课堂时间外,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英语的生活情景,而生活化的情景能够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在真切自然的语言氛围中,学生们才能主动地参与,大胆地尝试,较快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因此,英语语言实践的开展,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尝试,而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创新性的实践模式,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于守华,周玉春.英语实践课的初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