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培养与教学问题探究

2012-12-31 00:00:00赵英俊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当前专门用途英语(ESP)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结合中国ESP教学特点,指出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转型、学校教育要和社会需求接轨是解决当前ESP师资力量短缺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模式 教师发展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在1964年Halliday就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 for policema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octors and nurse;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与普通英语或通用英语相对。为与普通大学英语区别,很多学校将其定名为“双语课程”或者“专业英语”课程。如果普通英语学习是为了学习语言技能而进行的语言学习,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英语就是学习语言或工作语言,学习重点提升为培养学习者在专业学科领域内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ESP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在科技、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英语的作用也由日常交际功能逐渐向专业领域方向发展,以听、说、读、写、译为教学核心的普通英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专业领域进行交际的要求,在不同领域,ESP有自己专业领域的词汇、逻辑和表达习惯。
  Hutchingson和Waters(1987)把ESP分为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三大类。按照目的和语境差异,ESP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ESP的具体课程名称可以是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工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当前课程命名之所以在专业之后加上“英语”一词,是因为一方面突出了学科语言特色,另一方面说明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当前高校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都以普遍英语为教学目的的环境下,要学习者以英语为学习语言来学习专业知识确有一定难度。有些专家不承认有ESP的概念,指出专门用途英语只不过是英语的一种功能变体。但是无论从专业词汇上来讲还是从使用语境上来说,专门用途英语都已发展成一种专业语言,学习者从学习语言转变为专业学习是个质变的过程。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研究语言就是研究语言的交际性和功能性。所谓的语言功能就是指不同类别的言语行为。如果说专门用途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的变体的话,它就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范围内所使用的言语。
  教学形势发展逼迫大学英语向ESP方向迈进。从2009年开始实行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省份在全国已达到20个,这一规模在随后的今年中会不断增加。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力度和课程广度及深读的不断加大,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具有国家英语四级的水平。《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大体一致,这意味着培养英语基本技能的教学任务在高中会完成。这样的形势使大学英语的发展空间必然是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最近几年英语专业的学生分配并不乐观,表面看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实际上是专业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问题。从社会需求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没有必要向深处发展走英语专业的道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日量频繁,人们普遍感到从通用英语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各学科相互渗透,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英语专业和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不做改革,当前的英语专业就会逐渐变成“没有专业的专业”,大学英语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狭小。
  社会需求口径宽、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与专业相关的出色的英语能力。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托于英语专业,相对于英语专业人数,更多的学习者是来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及各专业工作人员。因工作或学习的需要,他们必须强化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另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者因工作而形成的需要,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专门用途英语无疑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与兴旺是建立在社会对使用英语的高要求、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这三大基础之上的。
  二、专门用途英语当前的教学困境
  大学通用英语向ESP方向发展,不仅是广大在校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还是专业发展需求的结果,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A级标准学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门数应不低于8%。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没有专业外语技能的人才很难说是国际化人才。
  为引进先进的外语教材,早在199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用影印版的形式引入了第一批计算机教材,后又陆续从国外引进大批以理工科为主的教材,如《国际著名力学图书——影印版系列》、《大学环境教育丛书》、《电子工程系列丛书》、《国外大学生物学优秀教材》等,其中《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信息技术学科与电气工程学科系列》教材选题范围覆盖了电子、自动化、通信等诸多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诸多出版社也都出版了类似的图书。
  有了国家指导性教育纲领和教材,但高校的ESP并没有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根本原因是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都缺少ESP教师。当前情况是只有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或专业双语课程。
  在学生方面,专业术语储备少,阅读理解能力差,归纳和总结能力薄弱,写作思维方式有待规范等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和对知识的领悟,所以在ESP课程的学期末经常出现的结果是,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写出一篇论证逻辑清楚、语言和格式规范的小专业论文来。在课程设置上,ESP以选修课为主,学生觉得这门课可选可不选,无所谓的态度也造成轻视这门课的风气,任课教师需要花费大力气备课却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指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却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和验收标准。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也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规划,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支ESP教师队伍。
  三、解决问题的出路
  长期以来重视理科轻视工科的“重理轻工”思想束缚着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方向选择。很多人认为ESP属于实践性的工科课程,选择这一个方向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很多英语很好的专业教师对ESP课程往往也是某学期临时“客串”一下,这样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团队,更不要说有规划的课程建设问题了。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家教育部应明确ESP课程的标准和实施步骤及验收标准。如有必要,应设立ESP课程的相应学位。在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各教学单位应该在劳务分配制度上向这些课程倾斜。
  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很多大学都办起了自己的“英语系”或“外国语学院”,但是这些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师范类的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学习课程。所以,无论是医科大学的英语还是科技大学的英语往往大同小异,都照搬了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或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课程,只有一少部分院校进行了有专业特色的ESP课程建设。所以,从市场供求关系角度来看,按照相同或类似标准打造出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点也不足为怪。英语专业变成“亮黄牌”专业也不足为怪。一方面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分不出去,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个差距只能靠ESP来弥补。尤其是大学要结合社会需求办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来,让自己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不能单纯依靠英语专业培养ESP人才。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师主要来自师范类或综合类大学的英语专业,当前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课程,这些语言类专业是英语的特色,失去了特色就失去了根本。单靠英语专业培养不同学科的ESP教师力量有限,让不同专业的教师或将来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英语专业进修语言课程或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近些年虽然有些大学,甚至是师范类大学的英语专业开设了“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但是这些ESP专业往往是非师范类的学生,即便是这些学生愿意从事教育行业,也难以满足其他不同学科对ESP教师的需求。英语专业近些年培养的文学和语言学类研究生难以分配也说明其自身也面临着改革的困境。不同专业,尤其是理工农医类学科更多应从自身学科建设找出路。
  鼓励广大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自学或进修第二学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有七万多人,但是大部分教师从事的是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的教学工作,有部分教师进修了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但其过程只是英语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人毕业后仍然不能教ESP课程,这说明英语专业设置也需要改革。大学英语现在面临着生存压力,“取消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消大学英语课程”的呼声渐高,即便是不取消这门课程,通用英语这部分教学也会在选修人数上减少,选修课时上压缩。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有危机感,积极投身到转型的学习中。有些学校管理层面认识不到大学英语转型的形势,不支持大学英语教师进修非本专业的学位,这也影响了ESP教师的产生。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进修理科专业有困难,就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和鼓励教师参加文、史、哲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学校也应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开设ESP课程,例如:英语报刊阅读、科技文章阅读,科技论文写作,西方哲学史等课程。
  在将大学英语和各专业教师送出去培养的同时,应将加大与国外合作办学,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工作落到实处,在ESP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引进专业人才尤其迫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部分,提出:“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据悉,2012年将在上海成立纽约大学分校,学校的自主性原则将为我国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提供范本,也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改革的出路提供有益的思路。
  四、结语
  大学英语从普通英语转向ESP是学科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英美“不少著名学府都设有ESP课程或研究中心,例如英国的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兰开斯特大学、休斯敦大学,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休斯敦大学等”(卢思源,2009)。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英语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语人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课程为提高广大在校生基础英语的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当前社会英语教育的普及,原有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Mc Intosh A and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4]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国外语,2012(1).
  [5]卢思源.ESP/EST纵横谈[A].庄智象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59-366.
  [6]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动态[J].外国语,1978(3):48-51.
  [7]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03).
  [8]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2010(03).
  1.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新教学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JYGH2011005)的阶段研究成果。
  2.本文为河北省哲学和社会科学项目《大学英语教师在岗自我发展现状研究》(HB12WY010)的阶段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