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对话

2012-12-31 00:00:00俞周萍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困囿了对话的深层展开,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老师和学生只有把握有意义的“话题”,在平等和谐、真诚开放的氛围中,通过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角度的充分“对话”,倡导动态生成,引导自我反思,才能深层对话,享受阅读,实现师生和谐共同发展。
  关键词: 追寻 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
  对话教学既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又是实施新课程的应有之义。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存在不少堪忧的现象。
  ——学生上课不准讲话,必须坐端正,认真听老师讲,接受任务;
  ——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少有交锋,一团和气;
  ——教师以讲台为“中心”,习惯“独白”,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
  ——动辄小组合作,把话题抛给学生,教师走马观花,学生叽叽喳喳,有时聊些闲话;
  ——师生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师生之间就像在合对台词;
  ——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出格”的则充耳不闻;
  ……
  本文试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着眼,谈谈如何开展课堂的深层对话。
  一、把握话题:整合分层,互动生成
  对话服从于一定的话题。教材提供的内容较多,如果都逐条地展开对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老师很有必要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整合,并把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分话题”,分层推进。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
  初步理解:“坦然”,联系生活,你什么时候有坦然的心情?带着心情读课文第9节。
  深入理解:“坦然”,小女孩的坦然跟我们完全一样吗?读4—8节,哪个情节印象最深,让你对坦然有更深的理解?
  分话题一,(5、6节)体验害怕后的“坦然”:当她纵身跳入河中,她已经顾不上了,她顾不上什么了?为什么不顾一切、害怕到了极点?
  分话题二,体验孤独后的“坦然”:(第8节)我为什么不敢答应妈妈?我怕什么?写一写,交流。理解了小女孩的怕之后,现在,你对“坦然”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分话题三,释放情怀,最后提升:小女孩仅仅是盼望荠菜吗?她还盼望什么?让我们记住荠菜,记住它曾经是一个小女孩所有的梦想和希望。师生深情读课题。
  老师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围绕“坦然”,一唱三叹,回环复沓,把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形式设计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分话题”。在这样的对话“框架”中,分层推进,学生一次次地深情朗读,心灵一次次受到激荡。师生的对话变得有的放矢,也有了实在的内容。
  如果说教材为课堂提供了静态话题,那么,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话题则来自“动态生成”。对话的随机性较强.不确定因素较多,肯定会“旁逸斜出”各种新话题,有些毫无意义,有些则蕴含着极大的价值。教师要善于辨析,捕捉稍纵即逝的话题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使原先的对话得到纵深延伸,催生出“硕果累累”的课堂。
  二、生本对话:力透纸背,适度延伸
  教材承载着传承知识文化的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让学生阅读教材,是一次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学生才会拥有与别人高质量对话的“底气”,做到“力透纸背”。例如《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认认真真地,用心去读一读发生在冬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把有关词句画起来。
  生:令我感动的是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就仿佛觉得这段话的所有词语,都像一块又一块的石头,重重地压在心上。请你再细细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文字让你为之揪心?
  生:我从“太阳落山了,晚霞……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感受到,动物们都可以回自己的家,而作者却不可以回家。
  师:她不想回家吗?
  生: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怕看见母亲那双哀愁的眼睛。
  师:是啊,不是不想回家,是有家不能回!来,继续补充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很可怜,因为她是游荡在田野上,而且是一个人,肯定是很伤心的。
  师:这是一种孤独的可怜!孩子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我想用朗读来表达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心情。
  这一对话过程中,老师对语文学习方法有声引导(请同学们用心读;给这部分加个批注;读读画画圈圈点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实现了“人心’’与“文心’’的交融。不难发现,学生的情感是真挚的,无论是可怜、无奈,还是悲惨……都与主人公产生了情感共鸣。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个驿站,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对话的同时,情感被唤醒、激活,生命得到解放、超越。
  在多元、个性的情感体验解读上,教师又超越教材,适度延伸,适时增加“小练笔”环节:
  师:请大家拿起笔,写下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从“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也可以写作者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通过这样的练笔,使对话增值,使语言和情感在更高的层面上同构共生,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双赢”。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上下内容作深入分析和全面概括,还要调用文章中语言因素和已有的语言储备来表达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师生对话:有效互动,和谐共进
  根据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并喻文化”(指两代人相互学习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观点,师生对话应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而非“打乒乓球式”的,学生被教师密密麻麻的“问”牵着走的“假互动”。它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智慧,实现和谐发展。如《落花生》教学片断。
  师:现代社会,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本期“实话实说”的话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虽说外表不好看,可它很有用。
  生:苹果外表好看,里面又有充足的水分,这也是内心美。光好看不好吃,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买它呢?
  生:苹果那样的人是很漂亮,可总想着炫耀自己,又能做什么贡献呢?华罗庚、童第周等人像花生一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议论纷纷,各执一词。)
  师:你们的想法很精彩,我很受启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花生和苹果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要是能使二者结合起来,不就是两全其美了吗?所以,我觉得咱们要学会取长补短。既要做到外表美,更要做到内心美,适当展示自我,适当表现自我。你们同意吗?
  本片段中,为了体会花生默默元闻、默默奉献、从不炫耀的美好品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实话实说.交换思想,共同体验。在这样的对话中,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学生也从老师的话语中得到启迪。这样的过程无疑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四、生生对话:分享智慧,思想交锋
  教学中,指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切磋,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读思考,获得了课文中有关信息形成见解,通过互动交流获得验证,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积极互动使学生获取了更多来自学习伙伴的信息,达到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目的。同时,生生互动也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下面这位老师执教《詹天佑》,就彰显了“对话”的魅力。
  师:谁来画一画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开凿方法?
  (一生上来,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结合课文,对照同学画的,有不同意见吗?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到时候怎么贯通呢?
  师:是呀!这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如果这样,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不但打得快,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既省时,又省力。
  生: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呢?
  生:打直井能缩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打两口够了,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又不是打直井。
  ……
  精彩的学生互动推进了对话的过程,在“碰撞”中闪现了一个个奇思妙想。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慷慨地把对话时空让给学生,孩子们有了自由的对话空间,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展现个性化的感悟。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却能不断分享学生思维碰撞的快乐。
  五、自我对话:过程返照,反思提高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时局限于时间只能由教师口头总结,有时结合板书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或者提炼出若干个要点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把握,这些做法都过于注重“教”。我看了特级教师盛新凤《去年的树》课堂总结的教学DV,采用了“对话”形式,很有创意。
  盛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做主持人进行提问;几个小朋友扮演作者,与主持人对话;还有的小朋友可以当课文中的角色,说出自己的心声;有的当读者,交流自己的感受。
  实际课堂中,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相互“对话”,突显了自主性,又在形式新颖有趣的“对话”情境中抒发感受,学生乐此不疲。对学生而言,通过真诚的对话,不断提高了认识,也对学习有了更好地反省。
  总之,深层对话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是平等、信任、尊重平台上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教育只有通过深层对话,才能实现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一个智慧启迪另一个智慧,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实现知识、能力和生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
  [3]贲友林.数学教学:师生智慧地对话.小学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