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因为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论的能力,还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所读文章,掌握文章背后的思想及其内在深刻含义,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中爱上语文、学习语文,让语文在阅读中腾飞。下面是我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看法。
一、广泛阅读
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说要求博览群书,古代文人墨客的成功经验尚是如此,我们区区平常之人又何以能有捷径可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积淀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积累,才能逐步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咀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因此,我首先为学生订阅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放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阅读。其次我还发动全班同学将自己家中最好的两本书籍捐给班级,一个学期后归还本人。再次我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在此段时间里放开心情,放开眼界进行大量的阅读。最后,假期里要让学生读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名著;也可以读《汤姆索娅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等外国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塑造健全人格,让学生徜徉于语言的世界中,遨游于语文的天地里。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才是真正读懂了。例如教学《月迹》,我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理解展开想象,并将其意境写出来。这样,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联想和想象,使文字表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内容得以确切和深刻理解。所以,良好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三、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通过阅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两小儿辩日》中,可以指导学生从两小儿、孔子等不同角度来进行阅读,并思考:从不同角度我们能总结出哪些不同的哲理?这样,学生就会从两小儿多问方面,从孔子也受到讥笑方面,从孔子承认自己不知方面,从学无止境等方面思考、总结,这样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维领域,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掌握阅读的规律
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只有掌握这一规律拿到一篇文章后我们才能明白应该抓住什么,思考什么,从而明白重点是什么。就以散文为例,读散文,我们要抓住它的意境和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又很抽象,需我们慢慢品味,而朗读就是我们慢慢品味的最好方法。我曾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我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诵读课文,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反复诵读,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来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学生不再嬉笑,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章中的情景呈现在眼前。可见,朗读中,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散文的“神”也就能让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达到了比言传讲析更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比较重视“讲”,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其实,大多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懂。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去领悟。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中的意韵,体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