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二的学生,无论是日常语文交流,还是平日里的写作或是完成阅读理解题,极喜欢用书面语、文言句式甚至是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却又常常词不达意。这是他们渴望提高表达水平,而词汇量受阅历、积累限制,不恰当或错误运用新学过的词汇或语法造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语言学习及应用的难关呢?
从语文教学任务来看,老师应明确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掌握各种阅读的本领,积累大量的书面语汇并能够熟练恰当运用,能理解他人的表达。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清浏览、略读和精读、品读的方法和学习要求,养成相应的能力,并且能用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自己对他人言语的理解。古人把看(阅)和读分开来说,认为看要广,读要精。夏丏尊、叶圣陶曾在他们的合著中强调:一般读物主要是“阅”,语文读物主要是“读”。“阅”是浏览,是通读;“读”是吟咏、品味。前者主要是筛选、提取信息,后者重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欣赏语言的魅力,领悟作品的内涵,进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把这一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通读大量的优秀的文字作品,增加词汇、语句积累,形成初步的语感。文学作品可以是平时阅读的中长篇小说名著、语文读本、语文课本、练习册上的短篇作品,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杂志。通读后的交流是很重要的。通过交流,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学生通读的质量,在这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反过来又提高通读的质量。通读除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外,也可用来复习课堂上赏析品味语言的内容,触发学生新的思考。这种通读不同于学生休闲娱乐式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对所读内容有一定的梳理,比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重要语段、章节,有直觉的情感或知识体验,对作品的内涵主题有初步的印象。课余学生的休闲娱乐阅读会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提及,那纯粹是学生个人爱好,老师只需要提醒学生看有益身心的书籍即可,不必过多关注,避免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反感。
其次,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有侧重地教导,反复练习,帮助他们掌握精读和品味的方法。精读,无外乎词语在特殊语境中的用法和涵义,修辞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写法技巧,表达方式的运用与效果。这些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者,不论运用什么样的技巧,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或直接,或婉曲。这就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本义、隐含义。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老师想方设法地借助一篇篇具体实在的示范作品,让学生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理解文本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
课堂教学时,老师精心设计三到五个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语言、写法有个全面的认知,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与品味程度,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一步步规范起来。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1)让学生做详细的批注,这种方法适合鉴赏语言;(2)口头小组讨论,这种方式适合内容归纳理解、写法探讨;(3)撰写小论文,这种方式适合比较阅读或是赏析。最合宜的做法是学生先口头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又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只有口头讨论,学生思考碰撞出来的智慧之花会转瞬即逝,不会有深入的思考,对文章的认知就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次上;而只有书面批注,那学生的认知虽深刻却会片面、孤立。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不规范的口语在书面上逐步规范、准确起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重要的不是老师把自己对文章的咀嚼的结果告知学生,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诵读、感知、发现、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手写、讨论,直接吸收名家名篇这些前人先贤的言语成果,进而领悟到言语的运用方法,通过学生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熟练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词汇、语法,就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文盲、半文盲,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出色,而很多知识分子却语言乏味,不就是在各种语境中练习出来的结果吗?前者多在生活中绘形绘色,后者只注重各种分析、量化。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人们创造这个工具,目的是为了日常运用,而非纯艺术品的欣赏。社会需要每个成员能说会道,能听懂读懂别人的言语并能明白言外之意,这是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而语文的人文性只是其美学特性之一。试想如果连他人的语意都不明白,又怎能理解其附带的好坏美丑呢?岂非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及时纠正表达上的语病,可以快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阅读的体验感受的交流。而要读懂他人的文学作品,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作品中的言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是作家对外部世界的个人体验的结果,学生要能够理解透彻某个作家的言语,生成富有自己独特意义的情感的言语,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体察生活、体验情感这些“言”外之功,或是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即创设情境。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也应把这些“言”外之功纳入语文学科的范畴之内。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用规范的言语,恰当地表达自己对独特作品言语的认知,理解他人的表达;也让他人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即要让学生习得理解言语、表达言语的本领,而不是记忆他人对作品个性化言语的认知成果。至于他人对某个作品个性化言语的认知,只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案例,而非要学会运用的技能。只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坚持不懈,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